固口闸:永城与砀山两地数百年水患纠纷的见证

固口闸位于新汴河水系列王引河的上游,地处豫皖两省三县(安徽省砀山县,河南省永城市、夏邑县)交界处的砀山县薛楼板材加工园利民社区(原黄楼乡)陈堤口村西。地理方位为东经116度27分,北纬34度17分。1977年5月竣工交付使用,上承巴清河、大沙河、利民河来水,流域面积723平方公里(其中砀山县境内456平方公里,河南省境内267平方公里)。

固口闸:永城与砀山两地数百年水患纠纷的见证

固口闸

工程简介

固口闸结构形式为开敞式宽顶堰型。共6孔,单孔净宽12米;钢丝网弧形闸门,门高4.84米;闸底板高程34.6米;闸室长18米,宽78米;公路桥面高程41.93米,桥面宽6.5米;河堤顶高程41.80米,顶宽6.00米,内坡1:3,外坡1:4;手摇电动两用双吊点卷扬式启闭机6台,启闭力2×24吨。

设计除涝标准十年一遇,设计除涝水位:闸上38.75米,闸下38.50米;设计除涝流量347立方米/秒。校核排涝标准二十年一遇,校核排涝水位:闸上40.05米,闸下39.95米;校核最大流量395立方米/秒。汛期限制水位38.5米,正常蓄水位38.5米,正常需水量360万立方米,最大蓄水量420万立方米。设计除涝面积108万亩,设计灌溉面积2.1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0万亩。

运行控制

固口闸是中型水闸,按规定调度权属于砀山县防汛抗旱指挥部。防洪控制运用是根据水闸的作用、运行现状、技术要求和防洪的要求制定的。另外,还要考虑水体质量和上、下游排放条件等因素。固口闸控制运用包括防洪和灌溉两个方面,主要是防洪,其次是灌溉。

前汛期水位控制。根据国家、省、市、县长期天气预报和降水预测及蓄水情况,科学调控闸前水位。5月1日至5月31日闸前蓄水位按正常蓄水位38.57米控制。如遇大雨或上游来水提前3小时开闸放水,降低闸前水位至38.57米以下。

主汛期水位控制。6月1日至8月31日,枯水年闸前水位按正常蓄水位38.57米控制,正常年份闸前水位按汛限水位与正常蓄水位38.0米-38.57米控制;丰水年按汛限水位38.0米控制。

后汛期水位控制。9月1日至9月30日,该阶段水体水质好,考虑秋季至冬、春季用水,闸前水位按正常蓄水位38.57米控制。

10月1日至次年4月30日是农田灌溉用水期,闸前水位按最高蓄水位38.57米控制。

水文站

固口闸水文站是王引河的主要控制站,是豫皖省界控制站。测验项目为水位、流量、降水量、地下水位等。水位测验采用自记,流量测验采用缆道测流与船测两种方式。

固口闸:永城与砀山两地数百年水患纠纷的见证

固口闸

固口水患

砀境元明清三代,北有黄河,南有小神湖,为常年水灾之县,从清朝咸丰初年黄河北徙(从河南兰封转山东入渤海),民国27年(1938年)王引河开挖疏通,固口开放,水灾始告结束。

固口位于砀东南减水河南岸,陈堤口西,凑沈公废堤用石块筑成,自明清两代,以迄民初,均用以堵水。每当夏秋大水泛滥成灾,固口南岸农民昼夜护堤,防止决口,固口北岸农民组织挖堤放水,造成常年水利纠纷,时有人命伤亡。结果先淹固口以北,小神湖一带受灾,秋后决口,又淹固口以南,鱼山、芒山脚下,汪洋浩瀚,水势汹涌。久存不能下流,以致麦子不能按季节播种,造成灾荒频仍。永城常年典讼,控告砀南名绅,据查清末陈寨的陈佩,民初张小楼的邵梦吉,是其被告对象。历年屡次招告,均是失败。固口相国寺(一名河神庙)门前,有碑碣数十通,都是历次失败后,为永方赔情道歉所树。过去砀山承认小神湖,湖是容水的,决堤放水,以淹邻县,理应失败。

至民国24年(1935年)夏秋之际,天降大雨,洪水成灾。砀南组织农民,把固口挖开,永城北部造成严重水灾,又兴讼控诉砀南五区区长陈其震。该区部助理员胡履贞先生,把沈公堤的历史和小神湖的来历,搜查出来,是先有堤,后有湖。减水河又名巴清河,即淤滞的老黄河,沈公堤原是防黄水的,以后河水改道,堤成废堤。当时没有小神湖,永城绅民利用沈公废堤增高培厚,在固口这个洪水汇聚的总喉处,筑高堵水,以致水不能南流,存留减水河,河身不能容纳,溢涨减河北岸畎亩之中。日久年深,肥沃的良田变成了小神湖,湖的产生,实由永城绅民筑固口修废堤堵水所造成的恶果。

经砀南五区,辨诉后,河南省水利厅和江苏省水利厅(砀山当时属江苏)会同勘探视察,彻底了解,两厅人员共同研究批示,在固口挖通造桥,开河送水,直泻洪泽湖,不许再堵水。

在抗日期间,砀南行署主任胡式如,发动群众,从固口向东南开挖王引河,与永城协商,双方努力,河工完成。从此虞城以南,夏邑以北,砀境大部河道,流入减水河,穿固口入王引河,汇淮泗濉汴等诸河之水,流洪泽湖,转长江入海。固口南北,河道畅通,变水患为水利。

解放后,大兴水利,把王引河、利民河、巴清河、大沙河、汤沟加宽加深,又新开阚沟,高穆沟等,在固口筑桥建闸,固定人员看守,旱能灌,涝能排,成为永砀两县人民的水利之源,小神湖变成了大粮仓。

固口闸:永城与砀山两地数百年水患纠纷的见证

老照片:利民河上的固口闸(杜贤民 摄)

历史沿革

民国24年(1935年),为解决边界排水纠纷,经江苏省水利厅、河南省水利厅勘察,在固口开河建桥,让砀山县南部积水由王引河直泄洪泽湖。

1938年,从固口向南开挖王引河,经河南省永城县入萧县境,而后归濉河达洪泽湖。

1950年3月,兴建7孔石拱桥,边孔净宽4米,其余逐步增宽,到中孔净宽4.5米。因缓和两省水利矛盾,取名“和平桥”。

1958年4月,堵塞两边孔,改建为5孔蓄水闸,每孔净宽4米,同年汛前竣工。

1964年6月,拆除闸门,堵塞边孔,废闸为桥。

1970年,恢复蓄水。

1975年10月1日,重建固口闸。1977年4月30日竣工,共完成土方18.60万立方米,钢筋混凝土4140万立方米,浆砌条块石4225立方米,消耗工日25.2万个,总计投资168.7万元。

1979年,关闭西边两孔,排涝标准相当于五年一遇。至今仍在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