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學黨起義:甲午中日戰爭的起點

日本政治家、外交家陸奧宗光在他的《蹇蹇錄》中洋洋得意的宣稱:“將來如有如果有人編寫中日兩國間當時的外交史,必定會以東學黨之亂為開宗明義第一章。”

東學黨起義:甲午中日戰爭的起點

陸奧宗光

朝鮮東學黨,自稱東學道。所謂“東學”,就是“東方之學”,是與當時叫做西學的天主教相對抗。東學道的信徒主要是農民群眾。東學黨的創始人崔濟愚是一個不得志的士子,他見西方傳教士在朝鮮四處傳教,貧苦群眾皈依者頗多,便萌發了創立新的宗教與洋教對抗的念頭。他隱居於慶尚道千聖山,數年之間,對於儒釋道三教教義之長短進行了反覆的衡量和比較,1860年5月,創立了東學道。東學道教義簡明,信徒日眾,以慶尚、全羅二道為中心,在幾年的時間內遍及全國。東學道信徒主要是農民群眾,發展迅速,引起了朝鮮統治者的極大恐慌,1864年,崔濟愚以左道惑民之罪被捕,並處以斬刑。東學道轉入地下發展。在第二任道主崔世亨領導下,東學道內部組織日漸完備,設教長、教授、都執、執綱、大正、中正六職。

東學道轉入地下活動後,逐漸吸引了一些胸懷政治野心的人士。

東學黨起義:甲午中日戰爭的起點

崔濟愚

1892年,東學道道眾認為,天主教之禁已解,東學道之禁也應解除。於是決定向觀察使請求解除道禁,併為崔濟愚伸冤。是年12月20日,各地東學道眾數千人齊聚全羅道參禮郡,草擬陳情書,全羅道觀察使害怕道眾暴動,只好發佈告示禁止迫害東學道眾,但是教祖之冤未雪,東學道眾決定檄召八道道眾一起向中央政府請命。

1893年,道主崔時亨發動東學道眾發起了伏闕上書,請朝鮮國王解除道禁,並給予崔濟愚平反。朝鮮國王以其上書違制,不予接受。在上書的同時,東學道還四處張貼揭帖榜文,號召“盡逐洋人”“掃破倭洋”,稱“今我東方三千里兆域,盡為禽獸之據;五百年宗社,將見黍離之嘆。”

東學黨起義:甲午中日戰爭的起點

朝鮮八道

上書的目的沒有達到,東學道眾又開始醞釀再次伏闕上書。4月份,全國八道的道眾齊集忠清道報恩縣,人數達數萬人之多。朝鮮政府驚恐萬狀,趕緊派遣宣撫使前去安撫,公開宣佈不得迫害東學道徒,得到了官府承諾,崔時亨便令各地道徒解散。

但是,東學道徒解散後,朝鮮政府卻出爾反爾,對道徒首領分別加以逮捕,東學道徒所受迫害有增無減。

東學黨起義:甲午中日戰爭的起點

東學道眾

既受到迫害,再加上長期以來朝鮮朝政腐敗,苛政殘暴,當時在東學道眾中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金樽美酒千人血,玉盤佳餚萬姓膏。燭淚落時民淚落,歌聲高處怨聲高。”

1894年,東學道全羅道古阜浚首領全琫準發動起義。起義軍先後打敗了全州監營、京軍壯衛營,佔領全州,提出了“逐滅夷倭”“盡滅權貴”的口號。忠清、慶尚兩道的東學道徒風起響應,很快,起義軍就控制了朝鮮南部三道,並建立了自己的政權機構“執綱所”。東學黨起義軍的發展達到了頂峰。

東學黨起義:甲午中日戰爭的起點

東學黨起義

日本一直注視著朝鮮局勢的發展,等待出兵朝鮮的機會,但是朝鮮是中國的附屬國,和平時期日本並無這樣的機會。如今,日本出兵的機會終於來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