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封走出来的俩名丑

高兴旺先生(1917-1983),河南鄢陵县高庄人,自由随爷爷四处卖艺为生。12岁入科学艺。在漯河、许昌等地流动演出。解放前就名声大振,为祥符调名丑。1949年参加开封豫剧团,与王秀兰、王敬先、王素君同为主演,人称“三王一高”。1959年调河南豫剧院一团。兴旺先生技艺精湛,尤擅“民丑”。他天生一副好嗓子,高低抑扬自如,演唱起来真假声结合,人称“阴阳腔”,极受欢迎。高先生注重刻画人物,对戏注重琢磨,尤其注意丑角表演的度。他的表演细腻传神,幽默不失庄重,分寸把握极好。代表剧目有《推磨》、《卷席筒》、《喝面叶》、《刘二愣卖烧饼》等。网上流传的那段《借靴》中的“一拿三”即可管窥一斑。

高老是绝对的名丑,可惜逝世过早,晚年又有腿疾,留下的资料不多。如今的舞台上,“高派”戏近乎绝迹,豫剧的丑角只剩下了牛得草一支。当年牛得草欲拜高老为师,高先生谦虚地说“咱俩都跟李小需老师学过戏,拜师可不敢当”。于是二人同吃同住同台演戏。演丑的生性诙谐,二人之间称呼也由“师傅”变为“师哥”,再下来不分彼此,就有了那句“一年师傅二年哥,三年不分你和我”的名言。

王素君老师极推崇高老的艺术,张口闭口“兴旺哥”。一提起高兴旺,王老师就显得很兴奋。“我三岁还当娃娃的时候就认识他了。那时候都在戏班里。兴旺哥那嗓子,咋唱咋有。” “六十年代在一团的时候,不管演啥戏,最后必须兴旺哥出来再加唱两段,观众才肯散场。常香玉就曾说,高兴旺,你咋恁大本事,俺们这些人都唱完了都不中,非得你唱完咱才能下班。你使得啥法儿啊,观众不见你就不走。”

“文化革命时演戏,那时都靠边站了,给他个演个群众角色,台词就一个字。那边点名‘刁小三’,他答‘有!’就这一下,观众鼓掌叫好,下边的戏都演不成了。后来人家这个小配角也不给他演了。”高兴旺建国前就小有名气,1949年到开封后加盟于工人戏院,靠他出色的演技很快成为戏院的当家名丑,小他十来岁的牛得草是毗邻的和平戏院的挂牌名丑。当年这两座一左一右、近在咫尺的戏院常年演对手戏,比试着谁能压过谁,谁的观众多,竞争相当激烈。他俩正好一边一个,台上是竞争对手,台下却是称兄道弟的好朋友,牛得草还跟高兴旺学过戏呢,尊称他为“师傅哥”。老开封戏迷说他俩的名字起得好,既朗朗上口,又有些“丑气”。他俩当年还很年经,戏演得好,人又长得帅,台上台下很受戏迷的推崇。

牛得草(1933年-1998年5月30日)原名牛俊国,河南省开封市人,著名豫剧丑角大师、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艺术家协会会员,牛派艺术创始人。牛得草是豫剧表演艺术家,在全中国范围内受到豫剧爱好者的喜爱。1979年,出演改编电影《七品芝麻官》,获第四届“百花奖”最佳戏曲影片奖。牛得草技艺精湛,擅长丑角,唱腔诙谐幽默,自成流派,代表作品有《卷席筒》、《唐知县审诰命》等,其弟子有金不换(梅花奖得主,中国国家一级演员)、张仙草(全国豫剧十大名丑获得者之一)等人。1998年5月30日,牛得草因病医治无效在郑州逝世,终年65岁。

他俩都是豫剧文丑,各有自己的拿手好戏。就短戏说,高兴旺有《推磨》、《喝面叶》、《借靴》、《花子拾金》,牛得草有《做文章》、《三不愿意》、《拾女婿》等。这些用作垫戏的小戏,要演出效果来确非容易,不仅要求演员能唱善做,还要求恰当把握做戏的分寸,因为欠一分引不出笑声,过一分则庸俗,倒观众的胃口。这俩“活宝”都有丑行的天赋与悟性,只要眉宇鼻梁间勾上“豆腐块”,一上场保险能把观众的目光吸引到台上来。他们也擅长做即兴表演,不时添加进去一些噱头,穿插进去嘴皮上的非凡技艺,靠他们插科打诨的功夫,诙谐幽默的表演,常逗得观众哄堂大笑,把戏调理得有滋有味。当年我看高兴旺的《推磨》,戏中李红信替妹妹推磨那场戏精彩极了,他生旦净丑不挡,模仿当年名家的演唱惟妙惟肖,还一会儿学狗叫、驴叫,一会儿拉洋片、耍把戏,想方设法让小妹破涕为笑,把一个憨厚善良的哥哥表现得神气活现,看当年他演的《推磨》,比他留下的录音要丰富的多。看牛得草在《做文章》中的表演同样精彩,把一个胸无点墨,却硬要装出有满腹经纶的纨绔子弟,也刻画得入木三分。

常言说:“无丑不成戏”。丑角做主角的小戏不多,大戏更少,但丑角做配角的戏却俯拾皆是。这两座戏院只要演诸如《跑汴京》、《梵王宫》、《女贞花》等大戏,戏中丑角非他们莫属。他们一出场便浑身是戏,顿时活跃了舞台气氛,为整出戏增光添彩。每年年终的大反串戏(男扮女,女扮男)更是显示他们才能的机会。记得有一年春节前到工人戏院看“年关反串戏”,高兴旺帖上片子,包上大头,豁然变成了旦角,而王秀兰、王敬先、王素君或挂上髯口,或开上花脸,都扮成了男角。那一晚上高兴旺成了绝对的主角,“三王”反过来都为他配戏。虽剧情荒诞不经,唱做也显粗糙,但戏演得喜庆之余,令人捧腹大笑,高兴旺着实也火了一把。

他俩的代表作莫过于《卷席筒》和《唐知县审诰命》。戏中所塑造的两个舞台形象,丑陋中透着美感,滑稽中不见庸俗,向人们昭示了人性的真善美。《卷席筒》是当年高兴旺和著名青衣陈慧秋合演的,分别扮演小弟仓娃和嫂嫂(他们演出版本老一点,与后来海连池经过改篇的版本有较大不同),全剧最精彩的当然是嫂嫂背着席筒去刑场“收尸”那场戏。高兴旺用虚拟的戏剧表演形式,准确的肢体语言,一下子把观众的胃口吊了起来,转眼间把悲剧转换成喜剧,活脱脱把一个心地善良、活泼可爱的小仓娃这个艺术形象立在了舞台中央,令人忍俊不禁之余,引发了诸多思考。

牛得草的《唐知县审诰命》当初在开封演出时就受到好评,文革后经过反复修改加工,更名为《七品芝麻官》,并被拍成戏曲艺术片。借助电影的传播方式,很快红遍大江南北,牛得草因此很快成了蜚声全国的戏剧大师,并多次在全国春节戏剧晚会上露面。他所创造的牛派唱腔优美动听,被广大戏迷所喜爱。他的徒弟众多,其中金不换继承了牛得草的衣钵,艺术上又有所创新,可以说已超过了他的师父。牛派丑角艺术的影响,显然都超过了高派。

50年代中期,牛得草同陈慧秋、陈敏秋姐妹调到鹤壁市豫剧团,60年代初高兴旺也调到省豫剧一团。如今这两位丑行艺术家虽已先后去世多年,但他们的名字和开封永远连在一起,因为他们在这里成名,从这里起飞。

从开封走出来的俩名丑

从开封走出来的俩名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