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30天衝刺:越是時間有限,越要「精打細算」

五一假期剛過,可能對於很多高三學生來說,早已沒有了假期和平日的分別。

不管我們怎樣說服自己,時間真的是不多了。想想前不久我們還在百日誓師,轉眼間五月的衝刺已箭在弦上。

或許你覺得自己還沒完全做好面對高考的準備,無論是學習上還是心態上。又或許你早就進入複習的倦怠期,在日復一日的重複當中消磨神志。也有可能,摩拳擦掌的你早已做好準備,升壇祭風。

不必焦慮,行動從來是最好的解壓藥。你需要做的是,衝刺階段的精細化管理。

大部隊的進度,可能不再適合你

如果說一輪複習是地毯式覆蓋,二輪複習是重難點突破,那麼最後一個月則應當是你進行針對性備考的時間。整齊劃一的複習進度優勢在於體系性強,但弊端恰恰就在“一刀切”。

首先需要你弄清楚自己的學習狀況。複習了這麼多輪,考了這麼多次試,考生需要對自己的定位有一個清醒的認識,知道自己哪科薄弱哪科強,知道自己考場上如何分配時間,知道自己大概的分數段和名次。

相反如果不清楚每個科目的情況,既不可能制定出高效的複習計劃,又沒法制定出有效的考場策略。最後階段應當多找科任老師“面批試卷”。不要抱著“捱罵”或“訴苦”的心態去,要抱著“解決問題”的目的,多問問老師:“我接下來該做些什麼?”

找準自己定位的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最後的這個階段自主複習比跟著大部隊走更重要。

到了最後一個月,老師能教給學生的已經教得差不多了,差距反而在學生身上。每個人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不同,薄弱科目不同,在加上時間有限,老師不太可能再統一地站在講臺上講一些並非對所有人都有用的知識。

這時候,每個學生要做的其實是結合自己的情況,要麼多加練習,要麼圍著老師問。之前的幾輪複習是把學生的知識體系打磨出一個大概的模樣,最後的切磋琢磨畫龍點睛,老師不可能有一套適用於所有人的方法。

如果理綜物理壓軸題總是沒時間做,但分析原因是選擇題花時間太多,重點就應當放在選擇題的限時訓練上。如果數學總在120分徘徊,當務之急不是拿下解析幾何導數壓軸,而是確保小題和三角函數、立體幾何和概率統計的準確性和速度。

是迴歸基礎?還是保持手感?沒有哪個一定正確的答案,全取決於你。

高考30天衝刺:越是時間有限,越要“精打細算”

有些複習資料,是時候該捨棄了

從高一到現在,你一定積累相當多的複習資料。無論是考過的卷子和做過的作業,還是老師發的材料和自己歸納的筆記,坦誠的告訴你:全部看完不僅不可能,也沒有必要。

等到高考後,很多人會把自己的複習資料摞個一人高,然後美滋滋地拍照留念。且不說這裡面有多少隻看過/做過一遍,又有多少隻是為了填補內心的焦慮而純粹的“kill-time”。

反正也是看不完了。有限的時間裡看什麼不看什麼,就需要取捨和判斷。

試著想想吧,假如還有一小時開考,你看什麼最有用?假如還有一天?一星期?半個月?一個月?你該看哪些東西?該複習什麼內容?都是需要斟酌和計劃的。

首先是屬於學生自己的個性化材料。包括自己總結的方法本(包括理科的方法總結,也包括文科的歸納總結)、錯題本(包括錯題統計和避錯口訣)、積累本(包括作文的素材本、文言文的積累本等等)。

其次是學校印發的高度概括的複習材料。學校老師往往會針對某一個專項內容印發專題性的總結材料。比如古詩詞各題材常見意象、數學解析幾何導數專項解題方法、化學元素的思維導圖等等。

最後才是近期積攢的試卷、作業和練習。必須承認的是,其中絕大部分幾乎就是做完就丟的“一次性用品”,也不是所有的試卷和作業都值得一遍又一遍反覆看。要及時通過總結歸納的方式“榨取”有價值的部分到方法本和錯題本上,避免後續複習陷入低效率重複。

高三複習了很久,很多同學已經習慣於每天機械地完成學習任務,而不去思考時間投入是否能獲得相應的回報。衝刺階段比之前更需要學生理性地制定符合自己的複習計劃。

至於哪些看不完的東西,就當它不存在吧。

高考30天衝刺:越是時間有限,越要“精打細算”

只有限時訓練,才能分模塊突破

或許對很多同學來說,限時訓練早已是日常訓練的必備選項。在衝刺階段,限時訓練就更為關鍵。

一個簡單的例子:假如最後一個月都用來刷套卷,你能刷多少?比如有的學生,就是理綜選擇題錯得多,每每拉低總分。那麼,是否有必要每次都拿出近3個小時的時間去刷一套理綜?

在有限的時間內,只有通過“限時訓練”才能把學習任務精細化、模塊化。這意味著你可以:做30分鐘的理綜選擇題,再用30分鐘訓練一篇作文的審題立意和開頭結尾,再用30分鐘做完一篇完型兩篇閱讀。

通過限時訓練,你至少能夠實現幾個目標:

第一,“限時訓練”是最能模擬考場狀態,維持手感的方式。很多學生總說,很多題目平時都會做,考場上總沒時間去想。

癥結恰恰是平時就沒有樹立“限時”意識,“把平時當考試,把考試當平時”也就是一句空話。

“限時訓練”的關鍵在於嚴格執行限時。做不完就是做不完,時間不夠就是時間不夠。在時間有限、精神高度緊張的環境中能否確保速度和準確度,是至關重要的問題。

第二,“限時訓練”也是對考場時間分配的一次精細化考慮。理綜選擇題到底要用多長時間?一篇完形填空做多久合適?時間到底夠不夠用?考慮清楚試卷模塊的合理用時,平時就嚴格要求,考場上才能遊刃有餘。

比如考場上理綜選擇題的合理用時是35-40分鐘,那平時就要逼自己用30-35分鐘去訓練,到考場上反而會覺得更加遊刃有餘。

第三,“限時訓練”使得刷套卷能夠拆解為不同的模塊,提高時間利用率。練一組套卷花的時間,足夠用來對一種題型或一個試卷模塊進行重點突破。與其大水漫灌,不如指哪打哪有的放矢。

如果之前你給自己找了藉口,衝刺階段,別再拖延。

高考30天衝刺:越是時間有限,越要“精打細算”

最後階段的幾個心理誤區,不能有

面對高考,說不緊張都是騙人的,但也不必糾結於什麼“解壓秘方”。只是有幾個容易出現的心理誤區需要注意避免:

首要誤區是因成績波動而自我否定。最後一個月考試不多了,但總會有同學因為一次考試而心生懷疑,自我否定。

要相信的是你的實力不是股票,今天漲停明天跌。考試成績只是你實力的表現,切莫因為一次考砸而自我否定。分數從公佈那一刻起就不再有意義,關鍵是拿到卷子去分析存在的問題。是知識生疏?複習的盲區?欠佳的答題習慣?總之,提高均值,減少方差。

第二個誤區是糾結於小概率事件。我們都希望最後的結果十全十美,因此也對種種可能出現的波折而焦慮不安。

要知道,大多數時候你得到的既非“完美”也非“十足的不完美”,而是介於兩極之間的“差強人意”和“不算太糟”。想想此前大多數的考試也並非完全沒有遺憾,不要因為一點瑕疵而背上心理包袱。

更不應當從一個小問題出發,想著“如果…萬一…如果…萬一…”,不斷推理出一個糟糕的結果。用概率來計算,一個“如果/萬一”出現的概率是p(0

第三個誤區是隻關注未知的未來而忽視了確定的現在。不管你想或者不想,結果就在那裡。可一旦去想,難免招致心態波動。

要知道,無論最終的結果如何,現階段你該做哪些事,仍然不會改變。焦慮無可避免,但焦慮並不能改變現狀。關鍵在於從眼下事情一點點的進展中,得到可靠而紮實的小確幸。

結 語

或許你已經無數次幻想過關於高考的故事,不知當初的你,可否想過如今距離高考只有一個月的光景。

小時候“上什麼樣的大學”像一句大人習慣的調侃,我們一點點長大一點點被貼上“學霸”、“學渣”、“學酥”的標籤。每天吃飯、上學、睡覺,緊張著來了又去的期中期末考試,時間好像不曾流逝,直到你忽然發覺已穿過萬水千山。

曾經遙不可及的彼岸,也就這樣一步一個腳印,一年一個年輪的在我們眼前了。

或許將來,你回憶起這段純粹的時光。折騰了你三年的高考,最後卻能夠像一顆成熟的果實一樣,明晃晃地許以觸手可及的夢想,而你所要做的唯一一件事情,就是努力伸出手去夠那顆屬於自己的金蘋果。

最後三十天,請不要忘記,這一路走來的付出和早已融入血肉的收穫。

——因為我們都是和自己賽跑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