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斌:国际旅游组织的价值与价值观

7月9日上午,戴斌院长应邀出席在京召开的“2018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北京论坛”,并为大会做了题为“国际旅游组织的价值与价值观”的主旨演讲。全文如下:

戴斌:国际旅游组织的价值与价值观

尊敬的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副主席邵琪伟先生,

尊敬的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魏洪涛同志,

女士们,先生们,

上午好!

值此国际山地旅游联盟(IMTA)成立一周年暨北京论坛召开之际,我谨代表中国旅游研究院致以热烈祝贺!一年以来,联盟秉承“连接山地精采 共享美丽生存”之宗旨,在主题会议、专题宣传、市场推广、学术研究、平台搭建和会员发展等项工作都取得了长足进展,在山地旅游领域快速形成了国际声誉和行业影响力。作为中国发起成立的国际旅游组织,包括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和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世界旅游联盟,无疑具有时代价值和历史意义的。

联盟的成立适应了山地旅游和户外休闲的市场需要。根据联盟的介绍,国际游客的五分之一是山地旅游的参与者,这意味着每年超过2亿人次的市场存量。如果加上国内游客和省内游客,市场规模就更大了。然而,无论是数据统计、理论建设、政策设计还是产业实践,人们对于山地旅游还是知之甚少。到底有多大的市场存量和增长空间?山地旅游者的活动范围、消费结构和消费特征是什么?山地旅游有哪些类型?投资和运营山地旅游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公共和私人机构、非政府组织在山地旅游中的各自角色和责任分别是什么?联盟在过去一年中通过会议、研讨和出版物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初步满足了山地旅游者、涉旅供应商、地方政府和国际学术交流的现实需要。

联盟的运作满足了国际山地旅游目的地推广机构和市场主体的现实期待。相对于游客对于平原、草原、沙漠、河流、冰雪等地理和人文空间的了解,拥有丰富的地质地貌和多彩的民族风情的山岳地区,很多时候倒真的是“养在深闺人未识”了。这次世界杯期间,打开联盟的官方网站(www.imta.org),就是“争夺宝地,畅玩俄罗斯山地”的醒目招贴画,还有包括中欧山地旅游对话会、高空扁带挑战赛,以及这次会议释放的更多山地旅游活动信息宣传和市场推广。今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在韩国旅游展上推出了“山岳旅游”的全新主题,获得了喜爱爬山的韩国游客的认可。种种迹象表明:山地旅游作为独立的目的地类型和新兴市场已经登上了世界旅游业的舞台。从创始会员和首批新增会员的领域分布来看,既有目的地营销机构,也有投资机构、旅游运营商和装备制造,他们需要信息与数据的交流,需要在IMTA的平台上进行更加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也需要理论、标准和数据对创新发展的支撑。

联盟的发展正在引起与旅游、生态、扶贫等领域专业机构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包括贵州在内的山区,往往是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富集区,也是经济社会欠发达地区,通过发展全域旅游和“旅游+”,可以有效带动地方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和社会发展水平。这需要权威机构和专业平台发出声音,推动并协助公共机构和社会力量投资并完善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我们注意到,贵州已经实现了“县县通高速”的目标,极大增强了边远山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可进入性,为近年来贵州旅游的持续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为世界范围内的旅游促进减贫(PPT)提供了中国经验。所有这些经验都是应当肯定,并在今后的运作中继续坚持并有所创新的。

目前国际旅游组织在中国已经形成既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又有所竞争的“3+3+X”运作格局。即传统的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世界旅游与旅行理事会(WTTC)、亚太旅游协会(PATA),中国发起成立的世界旅游联盟(WTA)、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WTCF)和国际山地旅游联盟(IMTA),再加上经济合作组织(OECD)、每年定期在郑州举办的世界旅游城市市长论坛、中国旅游协会(CTA)、中国旅行社协会(CATS)等行业协会。这么多的国际组织和行业协会一下子成长起来,对于尚处于市场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确是值得关注的现象。事实上,地方政府和市场主体已经在关注其形象,比较其优势,并据此选择与其合作的方式。

女士们,先生们,

从历史经验和国情、旅情出发,无论是国际旅游组织,还是国内的旅游行业协会,若想真正实现其宗旨,获得会员发自内心的认同和行业的认可,都应当也必须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旅游商业共同体、旅游行政共同体、旅游学术共同体的建设,培育所在领域和行业的共同价值观;持续强化平台建设、思想建设和内容创新,不断提高为会员服务的专业能力与工作效率;招募国际化的专业团队,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激励约束机制,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

一流的国际旅游组织需要以共同价值为导向

一流的国际旅游组织需要以共同价值为导向。在中国发起成立和开展活动,当然要尊重本地的法律法规和政府管理,但是更要承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价值,发出世界旅游特别是山地旅游共同的声音。国际旅游组织成立、成长和壮大过程中,应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者和共同价值在旅游领域的践行者。它的初心是唤起民众山地旅游意识,实现山地旅游的权利,倡导面向未来的、健康的、文明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为了凸显自己的精英地位而居高临下的去教育会员和行业;它的使命是为山地旅游共同体谋发展,团结和带领一切与山地旅游有关的目的地推广机构、管理机构、研究与发展机构、投资机构、旅行服务商,以及住宿、餐饮、房车、宿营地、山地旅游用品与装备制造商,通过专业交流促进市场合作,而不是谋求自身的财务利益和社会影响的最大化;它的未来在于越来越多的国际国内会员认同其理念,践行其使命,扩散其影响,而不是多少权力机构和高官权贵为其站台背书。现在有的国际组织和行业协会吃饭靠政府、人员靠借用、报告靠贴牌、活动靠补贴、合作卖牌子,长此以往,哪怕是北京这样的“金主”,哪怕是含着金钥匙出身的“中字头”、“国字号”,恐怕也不会持久。

一流的国际旅游组织需要以平台建设为支撑

一流的国际旅游组织需要以平台建设为支撑。这些平台包括但不限于会员服务平台、信息发布平台、知识网络平台、数据采集平台和国际合作平台。服务会员首先要学会倾听,通过随机式调研、专题调查和专项研究,系统而有效地了解会员的诉求和旅游协会的现状。 信息发布平台不是开通官方网站和两微两端等社交账号那么简单。关键是我们有没有会员和行业真正想看的内容,真正要了解的信息,并以公众听得懂的语言去讲公众感兴趣的故事。没有受众粘性的平台就是僵尸平台,就是面子工程,国际组织必须高度重视之。

举办会议是搭建国际合作平台的重要模式,也是几乎任何一家国际组织的常规动作。会议是解决问题的,不是用来“秀”的,更不是用来讲排场、比阔气和显示主办方的闪闪实力。同志们想一想,如果我是会员,看到交的会费都用于这些面子和形式了,下次换届的时候我还能投你的票吗?当然,如果你这个会长、主席、秘书长的连任与会员的票数无关,那是另外一回事。而那些对主题和议程认真设计,对会议成果精心整理并有效传播的会议,也许场面不够豪华,接待没有彰显尊贵,却依然会受到与会者的好评和业界的认可。受世界百货公司协会(IGDS)邀请,我参加了伯尔尼和广州两届年会做主题演讲,对其会议组织和会务工作印象颇为深刻:创立于1946年、会员遍布世界各国、各大百货公司高管出席的会议,居然没有邀请国家领导人、地方高官、明星大V出席,没有为任何一位贵宾提供机场和酒店礼遇、专车接送、专业志愿者“一对一”服务,没有剪彩、致辞、合作协议签署等政治环节,没有盛大宴会、精美茶歇和文艺表演,更没有为主席、总裁等领导在前排设沙发座位,甚至没有华丽的大屏幕,主办方两分钟的幽默开场致辞一结束,就直接进入主题演讲和专业研讨环节。

类似的国际会议参加多了,自然就会回顾与反思: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讲究“文以载道”,革命传统文化强调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则弘扬以人民为中心,反对四风,追求实效,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以追求公共利益为己任的国际组织,是不是发自内心认同了?是不是身体力行实践了?没有切实有感的内容,总是寄希望于那些飘飘乎乎的东西,这样的国际组织,不管你的总部在哪里,不管你有什么背景、有什么资历,都是注定走不远的。

一流的国际旅游组织需要以内容创新为核心

一流的国际旅游组织需要以内容创新为核心。山地旅游目的地营销组织、开发机构和各类涉旅游市场主体是我们的服务对象。任何一家非盈利组织的使命都只能是会员扩大和社业各界对其价值观的认同,而不可能是办了多少场活动,收了多少赞助费。国际旅游组织的内容创新,不管是年度报告、市场数据、会议研讨和政策建议,都是以短期内会员利益的最大化,长期努力构建有利于本行业发展环境为导向。离开这一点,再多的成果也只是小圈子里的孤芳自赏。当然,国际旅游组织和行业协会也不是联合国,更不可能包“打天下”,它首先要站在会员的立场上,为会员的权益鼓与呼。当大集团阻碍市场繁荣和产业创新,当政府管制导致了不公平的市场环境,当国际旅游贸易环境恶化,国际组织和行业协会要及时、理性而有效地发出自己的声音,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须知,“谁拯救了我们,谁就是我们的英雄”啊!现在有的旅游行业协会还是习惯于跟风发些不痛不痒的倡议、声明、共识、宣言,而漠视企业和地方会员的核心诉求。长此以来,协会和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又从何谈起呢?我们还要勇于和善于到世界上去与其它国际组织竞争,只有在竞争中胜出的机构才是真正卓越的、一流的机构。

一流的国际旅游组织需要有专业团队做保障

一流的国际旅游组织需要有专业团队做保障。庙容易盖,和尚难请啊!我们成立的不是政府机构,任命或者选聘些人就可以按“三定”的框架往下走了。对于国际组织的领导者和管理团队来说,是创业,而且是国际化高水准的创业。既然是创业就要有市场意识和专业思维,简单地说,就是用我们的专业服务以吸引更多的会员认同和日益广泛的社会声誉。创业团队和专业人才需要多大规模?人哪里来?激励约束机制如何设计?理事会和秘书处如何运作?尽管我们也制定了章程、建立了组织、招聘了人员,看上去像那么回事,但是客观地讲也只是搭了那么一副架子而已。如果不能以创业的思维,招聘一批国际化的专业人才,并放手让他们开展工作,再过十年二十年恐怕也难有真正的起色。事实上,真正的国际组织从来就不是名称,甚至是法律和组织所决定的,归根结底是国际同行发自内心的认同和身体力行的追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