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斌:國際旅遊組織的價值與價值觀

7月9日上午,戴斌院長應邀出席在京召開的“2018國際山地旅遊聯盟北京論壇”,併為大會做了題為“國際旅遊組織的價值與價值觀”的主旨演講。全文如下:

戴斌:國際旅遊組織的價值與價值觀

尊敬的國際山地旅遊聯盟副主席邵琪偉先生,

尊敬的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魏洪濤同志,

女士們,先生們,

上午好!

值此國際山地旅遊聯盟(IMTA)成立一週年暨北京論壇召開之際,我謹代表中國旅遊研究院致以熱烈祝賀!一年以來,聯盟秉承“連接山地精采 共享美麗生存”之宗旨,在主題會議、專題宣傳、市場推廣、學術研究、平臺搭建和會員發展等項工作都取得了長足進展,在山地旅遊領域快速形成了國際聲譽和行業影響力。作為中國發起成立的國際旅遊組織,包括國際山地旅遊聯盟和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世界旅遊聯盟,無疑具有時代價值和歷史意義的。

聯盟的成立適應了山地旅遊和戶外休閒的市場需要。根據聯盟的介紹,國際遊客的五分之一是山地旅遊的參與者,這意味著每年超過2億人次的市場存量。如果加上國內遊客和省內遊客,市場規模就更大了。然而,無論是數據統計、理論建設、政策設計還是產業實踐,人們對於山地旅遊還是知之甚少。到底有多大的市場存量和增長空間?山地旅遊者的活動範圍、消費結構和消費特徵是什麼?山地旅遊有哪些類型?投資和運營山地旅遊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公共和私人機構、非政府組織在山地旅遊中的各自角色和責任分別是什麼?聯盟在過去一年中通過會議、研討和出版物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初步滿足了山地旅遊者、涉旅供應商、地方政府和國際學術交流的現實需要。

聯盟的運作滿足了國際山地旅遊目的地推廣機構和市場主體的現實期待。相對於遊客對於平原、草原、沙漠、河流、冰雪等地理和人文空間的瞭解,擁有豐富的地質地貌和多彩的民族風情的山嶽地區,很多時候倒真的是“養在深閨人未識”了。這次世界盃期間,打開聯盟的官方網站(www.imta.org),就是“爭奪寶地,暢玩俄羅斯山地”的醒目招貼畫,還有包括中歐山地旅遊對話會、高空扁帶挑戰賽,以及這次會議釋放的更多山地旅遊活動信息宣傳和市場推廣。今年6月,文化和旅遊部在韓國旅遊展上推出了“山嶽旅遊”的全新主題,獲得了喜愛爬山的韓國遊客的認可。種種跡象表明:山地旅遊作為獨立的目的地類型和新興市場已經登上了世界旅遊業的舞臺。從創始會員和首批新增會員的領域分佈來看,既有目的地營銷機構,也有投資機構、旅遊運營商和裝備製造,他們需要信息與數據的交流,需要在IMTA的平臺上進行更加廣泛而深入的交流,也需要理論、標準和數據對創新發展的支撐。

聯盟的發展正在引起與旅遊、生態、扶貧等領域專業機構和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包括貴州在內的山區,往往是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富集區,也是經濟社會欠發達地區,通過發展全域旅遊和“旅遊+”,可以有效帶動地方經濟增長、增加就業和社會發展水平。這需要權威機構和專業平臺發出聲音,推動並協助公共機構和社會力量投資並完善交通、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我們注意到,貴州已經實現了“縣縣通高速”的目標,極大增強了邊遠山區、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可進入性,為近年來貴州旅遊的持續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撐,為世界範圍內的旅遊促進減貧(PPT)提供了中國經驗。所有這些經驗都是應當肯定,並在今後的運作中繼續堅持並有所創新的。

目前國際旅遊組織在中國已經形成既相互補充、協調發展,又有所競爭的“3+3+X”運作格局。即傳統的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UNWTO)、世界旅遊與旅行理事會(WTTC)、亞太旅遊協會(PATA),中國發起成立的世界旅遊聯盟(WTA)、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WTCF)和國際山地旅遊聯盟(IMTA),再加上經濟合作組織(OECD)、每年定期在鄭州舉辦的世界旅遊城市市長論壇、中國旅遊協會(CTA)、中國旅行社協會(CATS)等行業協會。這麼多的國際組織和行業協會一下子成長起來,對於尚處於市場化進程中的發展中國家來說,確是值得關注的現象。事實上,地方政府和市場主體已經在關注其形象,比較其優勢,並據此選擇與其合作的方式。

女士們,先生們,

從歷史經驗和國情、旅情出發,無論是國際旅遊組織,還是國內的旅遊行業協會,若想真正實現其宗旨,獲得會員發自內心的認同和行業的認可,都應當也必須關注人類命運共同體和旅遊商業共同體、旅遊行政共同體、旅遊學術共同體的建設,培育所在領域和行業的共同價值觀;持續強化平臺建設、思想建設和內容創新,不斷提高為會員服務的專業能力與工作效率;招募國際化的專業團隊,建立符合國際慣例的激勵約束機制,確保組織目標的實現。

一流的國際旅遊組織需要以共同價值為導向

一流的國際旅遊組織需要以共同價值為導向。在中國發起成立和開展活動,當然要尊重本地的法律法規和政府管理,但是更要承載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同價值,發出世界旅遊特別是山地旅遊共同的聲音。國際旅遊組織成立、成長和壯大過程中,應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者和共同價值在旅遊領域的踐行者。它的初心是喚起民眾山地旅遊意識,實現山地旅遊的權利,倡導面向未來的、健康的、文明的生活方式,而不是為了凸顯自己的精英地位而居高臨下的去教育會員和行業;它的使命是為山地旅遊共同體謀發展,團結和帶領一切與山地旅遊有關的目的地推廣機構、管理機構、研究與發展機構、投資機構、旅行服務商,以及住宿、餐飲、房車、宿營地、山地旅遊用品與裝備製造商,通過專業交流促進市場合作,而不是謀求自身的財務利益和社會影響的最大化;它的未來在於越來越多的國際國內會員認同其理念,踐行其使命,擴散其影響,而不是多少權力機構和高官權貴為其站臺背書。現在有的國際組織和行業協會吃飯靠政府、人員靠借用、報告靠貼牌、活動靠補貼、合作賣牌子,長此以往,哪怕是北京這樣的“金主”,哪怕是含著金鑰匙出身的“中字頭”、“國字號”,恐怕也不會持久。

一流的國際旅遊組織需要以平臺建設為支撐

一流的國際旅遊組織需要以平臺建設為支撐。這些平臺包括但不限於會員服務平臺、信息發佈平臺、知識網絡平臺、數據採集平臺和國際合作平臺。服務會員首先要學會傾聽,通過隨機式調研、專題調查和專項研究,系統而有效地瞭解會員的訴求和旅遊協會的現狀。 信息發佈平臺不是開通官方網站和兩微兩端等社交賬號那麼簡單。關鍵是我們有沒有會員和行業真正想看的內容,真正要了解的信息,並以公眾聽得懂的語言去講公眾感興趣的故事。沒有受眾粘性的平臺就是殭屍平臺,就是面子工程,國際組織必須高度重視之。

舉辦會議是搭建國際合作平臺的重要模式,也是幾乎任何一家國際組織的常規動作。會議是解決問題的,不是用來“秀”的,更不是用來講排場、比闊氣和顯示主辦方的閃閃實力。同志們想一想,如果我是會員,看到交的會費都用於這些面子和形式了,下次換屆的時候我還能投你的票嗎?當然,如果你這個會長、主席、秘書長的連任與會員的票數無關,那是另外一回事。而那些對主題和議程認真設計,對會議成果精心整理並有效傳播的會議,也許場面不夠豪華,接待沒有彰顯尊貴,卻依然會受到與會者的好評和業界的認可。受世界百貨公司協會(IGDS)邀請,我參加了伯爾尼和廣州兩屆年會做主題演講,對其會議組織和會務工作印象頗為深刻:創立於1946年、會員遍佈世界各國、各大百貨公司高管出席的會議,居然沒有邀請國家領導人、地方高官、明星大V出席,沒有為任何一位貴賓提供機場和酒店禮遇、專車接送、專業志願者“一對一”服務,沒有剪綵、致辭、合作協議簽署等政治環節,沒有盛大宴會、精美茶歇和文藝表演,更沒有為主席、總裁等領導在前排設沙發座位,甚至沒有華麗的大屏幕,主辦方兩分鐘的幽默開場致辭一結束,就直接進入主題演講和專業研討環節。

類似的國際會議參加多了,自然就會回顧與反思: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講究“文以載道”,革命傳統文化強調實事求是、艱苦奮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則弘揚以人民為中心,反對四風,追求實效,讓人民有更多的獲得感。以追求公共利益為己任的國際組織,是不是發自內心認同了?是不是身體力行實踐了?沒有切實有感的內容,總是寄希望於那些飄飄乎乎的東西,這樣的國際組織,不管你的總部在哪裡,不管你有什麼背景、有什麼資歷,都是註定走不遠的。

一流的國際旅遊組織需要以內容創新為核心

一流的國際旅遊組織需要以內容創新為核心。山地旅遊目的地營銷組織、開發機構和各類涉旅遊市場主體是我們的服務對象。任何一家非盈利組織的使命都只能是會員擴大和社業各界對其價值觀的認同,而不可能是辦了多少場活動,收了多少贊助費。國際旅遊組織的內容創新,不管是年度報告、市場數據、會議研討和政策建議,都是以短期內會員利益的最大化,長期努力構建有利於本行業發展環境為導向。離開這一點,再多的成果也只是小圈子裡的孤芳自賞。當然,國際旅遊組織和行業協會也不是聯合國,更不可能包“打天下”,它首先要站在會員的立場上,為會員的權益鼓與呼。當大集團阻礙市場繁榮和產業創新,當政府管制導致了不公平的市場環境,當國際旅遊貿易環境惡化,國際組織和行業協會要及時、理性而有效地發出自己的聲音,表明自己的立場和態度。須知,“誰拯救了我們,誰就是我們的英雄”啊!現在有的旅遊行業協會還是習慣於跟風發些不痛不癢的倡議、聲明、共識、宣言,而漠視企業和地方會員的核心訴求。長此以來,協會和組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又從何談起呢?我們還要勇於和善於到世界上去與其它國際組織競爭,只有在競爭中勝出的機構才是真正卓越的、一流的機構。

一流的國際旅遊組織需要有專業團隊做保障

一流的國際旅遊組織需要有專業團隊做保障。廟容易蓋,和尚難請啊!我們成立的不是政府機構,任命或者選聘些人就可以按“三定”的框架往下走了。對於國際組織的領導者和管理團隊來說,是創業,而且是國際化高水準的創業。既然是創業就要有市場意識和專業思維,簡單地說,就是用我們的專業服務以吸引更多的會員認同和日益廣泛的社會聲譽。創業團隊和專業人才需要多大規模?人哪裡來?激勵約束機制如何設計?理事會和秘書處如何運作?儘管我們也制定了章程、建立了組織、招聘了人員,看上去像那麼回事,但是客觀地講也只是搭了那麼一副架子而已。如果不能以創業的思維,招聘一批國際化的專業人才,並放手讓他們開展工作,再過十年二十年恐怕也難有真正的起色。事實上,真正的國際組織從來就不是名稱,甚至是法律和組織所決定的,歸根結底是國際同行發自內心的認同和身體力行的追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