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話常說的「小暑大暑,有米不願回家煮」是什麼意思?

我說我是哈兒


農村俗話常說的“小暑大暑,有米不願回家煮”是什麼意思?

2018年7月23日,也就是今天正好是大暑。你是不是幹啥到了熱浪襲來呢?

“暑”在古代的意思就是熱,而小暑也就是小熱,大暑即為大熱。那農村俗話常說的“小暑大暑,有米不願回家煮”是什麼意思?

字面意思也很簡單,那就是在小暑、大暑時節,即便是家中有米,但是卻不想回家做飯,而想要在外面躲清涼。這是為什麼呢?

在民間一直有著“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而小暑、大暑這兩個節氣一般都是在三伏期間。尤其是大暑,基本上每年都是在二伏前後。而二伏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相信不少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那就是在天熱的時候,不想吃飯。食慾很差,而這句話也差不多是這樣的意思。

在過去,無論是城市裡還是在農村裡,家家戶戶都是土灶,要做飯就得燒火,而夏天本來就已經狠悶熱了,還要在灶房裡面燒火做飯,自然是熱上加熱,所以有些人本來就食慾不好,想到還要燒火做飯,就更加沒有了興趣。於是也就有了“小暑大暑,有米不願回家煮”的說法。

不過,古人這樣說,也只是為了突出小暑、大暑這兩天比較熱這樣一種現象。因此,飯還是要吃的,而且在三伏天的時候,飲食方面 建議以清淡為主,可以多吃點鹹的,少吃點甜的哦!

各位小夥伴們,你們有沒有“小暑大暑,有米不願回家煮”的想法呢?


農夫也瘋狂


農村中很多俗語非常有趣,而且都有很深的寓意,它們來自農村,來自生活,來自勞動人民,所以,農村俗語樸實情切,易懂,膾炙人口。它們不無生活的道理,哲理,富含了自然,科學,人文等,可以說它是中華民族的瑰寶。

題中說的小暑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一個節氣,每年的7月7日或8日當太陽到達黃經105°時為小暑。這裡的暑表示炎熱的意思,而小暑為小熱,但還沒到最熱,全國大部分地區基本符合。

大暑,同樣,暑是炎熱的意思,而大暑顧名思義就是大熱,也即一年中最熱的時節。

我們都聽過大暑小暑,上蒸下煮;大暑小暑,灌死老鼠等俗語。這些形象地說明了這兩個時節的氣候,不僅熱而且也是多雨時節。

小暑大暑,有米不願回家煮又是什麼意思呢?

其實,從字裡行間就能感到似乎熱浪襲來,別說有米不願回家煮了,就是吃天鵝肉估計也不願在這個時候回家。為什麼?熱啊!

所以說,農村俗語多麼形象地告訴你這個時節有多麼熱。一語道破它的特性,讓人們一聽便懂,一看便知。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既使是小暑,雖還算不上日大熱,但那種熱就像“秋老虎”一樣,熱起來便燥熱的厲害。而且,當雨來臨時雖不是瓢潑大雨,但那種綿長細雨足以讓你感覺生活是如此的漫長!

小暑都是這麼熱,那就別提大暑了。這是一年當中最熱的時候,也是人們最難熬的時候。

酷暑烈日,親們,哪裡能納涼喲?再熱也要注意身體喲!


新華融媒新消費


要說關於二十四節氣的俗語,那還是得感謝我們這些辛苦勞作的農民們,幸虧有他們一代一代總結傳承的這些俗語,才讓大家在耕種播種的時候,挑最適宜的時間。就拿我們這段時間來說,曝曬的“三伏天”來了,這是一年中最為潮溼炎熱的一個節氣,它處於小暑和處暑中間這段日子。關於我們這個節氣我們農村至今還流傳著很多的俗語呢,一起來看看吧!

(1)“三伏有一九,三九有一伏”

可能有的朋友初略一聽“三伏”和“三九”放在一起,會覺得有些不合適,大家可能都有了解“三伏”是一年當中最熱的時候,而“三九”則是一年當中最冷的日子。其實,我們農村這句俗語把它們放在一起,是想進行一個類比的,因為所謂的“三九”其實並不是那個節氣的時候每天都特別冷,總會有那麼幾天相對溫暖的;同樣,“三伏”也並不是伏天裡的每一天都特別熱,因為有的地方會有颱風或者大雨,所以溫度也會適當降低不少。所以“三伏有一九,三九有一伏”,這句俗語你理解了嗎?

(2)“小暑大暑,有米不願回家煮”

這句俗語相信很多農村朋友都有體會,因為進入小暑基本上就是“伏天”了,炎熱的天氣使得人的心情也越發煩躁起來,食慾也逐漸下降,而且在以前的農村,大家都知道煮飯是要燒柴火的,本來就熱得不得了,還要燒火,可想而知大家內心是有多麼拒絕“煮飯”。所以呀,“小暑大暑,有米不願回家煮”這句俗語小編覺得才是最為適合農村朋友過“伏天”的。

(3)“冬練三九,夏練三伏”

這句俗語是以前古人們用來形容那些特別勤奮的人的,意思是說:在一年裡最冷和最熱的氣候裡都在勤學苦練,肯定是特別優秀且能吃苦的人。還有這句俗語:“數九寒天,冷在三九”,更能說明“三九”是有多麼的寒冷了。

最近天氣越來越熱了,大家一定要做好防暑準備,“千緊萬緊,身體要緊”,千萬別中暑啊!不知大家還記得哪些關於“三伏天”的俗語呢?一起分享吧!

分享給你不一樣的農村!


我說我是哈兒



氣候炎熱起來,人們食慾降低、胃口不佳、腸胃不適,有民諺稱“小暑大暑,有米也懶煮”,意指天氣太熱了,人變得散漫,連三餐都懶得準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