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小暑不見日頭,大暑曬開石頭」是什麼意思?你認為準嗎?

農夫也瘋狂


您好,科學興農為您解答。

看看了看日曆前天是小暑,這兩天我這裡確實是挺悶熱的,昨天還下了小雨,看了看天氣預報這兩天確實很多地方不是陰天就是有小雨,看來這句話的前半句這幾天是應驗了。

小暑和大暑

小暑和大暑都屬於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屬於我國的傳統文化,裡面包含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經驗,就連現在看來裡面依然具有很多有用的內容。

先來看一下小暑,今年的小暑在陽曆的七月七日,農曆的五月二十四,剛剛過去了五天。小暑的到來也就說明夏天真正的到了。但是這個時候還不是夏天最熱的時候。這個時候熱帶氣旋的登錄開始增多,並且南方持續的梅雨天氣逐漸結束,而北方則開始進入多雷雨的天氣。

這也就是為什麼會有“小暑不見日頭”的說法了。這一點其實很符合氣候變化規律,是我國古代人民生活經驗的總結,所以說在很大程度上是具有科學性的。

再來看大暑,大暑今年在七月二十三號,農曆的六月十一。大暑處於三伏天的中伏,可以說是天氣最熱的時候。大暑和小之間查了大概不到二十天。但是也就是這是幾天,氣溫逐漸升高,達到一年之中的頂點。在大暑期間氣溫炎熱乾燥,最容易發生的就是旱災。

這一點其實和熱量收支有關係,簡單地來說就是進入夏天以後,由於太陽高度角等原因,北半球氣溫升高,且白天接收的熱量要遠遠大於夜晚散失的熱量。積溫逐漸積累,到大暑期間就會達到一個頂峰狀態,所以自然是異常的熱了。所以也就有了“大暑曬開石頭”的說法了。

以上來自科學興農。


科學興農


農村俗語:“小暑不見日頭,大暑曬開石頭”。這句話在南方農村裡,遇逢正常的年景還是應驗的,當日不見日頭,下個節令則會高溫乾旱無雨。再詳解一下的意思,是當進入小暑節後,即使天氣漸熱,但此期裡卻會經常下雨,小雨或中雨呈陣發性的,且多雲天氣常見,2至3級東南風或西南風,間或出現,不時有涼爽的感覺,可持續一個多星期左右。今年7月7日小暑,大家可觀測一下是否準確,而小暑後期,常見酷熱難耐,無雨高溫,農村裡過去在“雙搶”時,對酸性泥質晚稻田撒一些石灰,連泥鰍也要燙死在水田中,可見其時氣溫之高。踩在泥裡的稻草,僅三、四天時間,便於高溫中漚爛發黑了。

7月23日大暑節,熱至頂點。此後的半個月間,除少數地方短時的局地雷陣雨,普遍則基本無雨,多雲間陰的天氣亦很少,烈日暴曬。正處於三伏天之中伏階段,白天氣溫很高,35度至38度氣溫較常見,約8月1日後,晚上氣溫稍微降一點,一個星期後進入立秋,持續暴曬天氣方為結束。立秋後會偶發陣雨,夜半滋生陣陣涼風,人們由此即將告別極熱天氣,但身體會有些疲乏的感覺。當然,反常年景時,大暑節令不僅沒有酷熱,反而洪水滾滾亦未可知。今年不會出現這樣的年景,秋雨、冬寒較去年尤甚也。


東山雲谷


網絡配圖,侵刪~


看著標題,桑麻妞嗅到了一絲絲氣象的信息,看著其他答主的回答,桑麻妞才意識到原來這諺語是為了說明小暑和大暑兩個節氣天氣反位相變化。為了科學的來解釋小暑和大暑天氣的差異,必須要用數據來說話咯!中國擁有繁多的地理地貌,每個地區的氣候迥異,因此諺語的適用也有一定的侷限性,那究竟哪些地區適用於問題中的諺語呢,來跟桑麻妞一起探索一下吧~


前提和假設

鑑於諺語是古時人們生產勞動時對自然現象的總結,具有一定的規律但是又包含比較明顯的主觀性,因此咱們在討論這個諺語是否準確時,是要有三個假設:

  1. 古代由於沒有精密的氣象儀器和準確的數據,人們對

    氣象變量的趨勢會有很明顯的感知;

  2. 人們對溫度趨勢變化的感知有一定的閾值

  3. 小暑和大暑時間不定,這裡規定小暑7月6-8日;大暑7月23-25日。

結論(乾貨在這裡哦!)

分析方法在末尾介紹哦,這裡直接分析結果。

下圖是1960-2013年,大暑和小暑溫差絕對值2度以上,且和7月氣溫變化趨勢的符號相同的年份佔中年份的比值。這裡的閾值2度並不是隨便取得:1960-2013年,7月份氣溫的標準差,全國站點的平均值是2.2度,中位數是2.3度,因此2度的溫度差異是一個顯著的能被人感知的變幅。從圖中可以看出,從黃土高原到長江中下游地區,基本上有一半的概率發生符合“小暑不見日頭,大暑曬開石頭”

或者“小暑熱的透,大暑冷嗖嗖”的現象,也就是說上述的諺語在這些地區是可以適用的。可以我們可以發現這些地區就是傳統的農耕區,古時勞動人民通過歸納總結了符合本地特色的諺語,所以說勤勞智慧的華夏兒女一點不為過。

圖注:1981-2010 氣候態500 hPa位勢高度(單位:gpm;數據:ERA-Interim)。黑色(紅色)等值線代表小暑(大暑)時期Z500平均。加粗實線代表5880gpm等值線。


相關氣候系統

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是影響我國夏季氣候變化的主要系統,從氣候態上我們可以發現,從小暑過渡到大暑的階段,副高的中心東退,但是伴隨副高的環流場向西擴展,達到長江中下游地區。因此諺語中所反映的現象實際上是描述的副高的位置變化造成的天氣/氣候變化。

分析方法

首先計算了每年,每個站點大暑時期氣溫平均和小暑時期的差值;而後計算該年7月氣溫變化的趨勢,如果趨勢和溫度差值符號一致,且差值大於2度(即能被人們感知),即說明符合諺語所描述的現象,記為1,否則記為0。最後通過計算符合諺語的年份數量佔總年份的百分比,根據其空間分佈來找出適用於諺語的地區。


網絡配圖,侵刪~


我是種桑麻的女博士,氣象在讀博士,愛好氣象科普,愛旅遊,愛攝影,喜歡我寫的東西,點贊並關注喲,我會努力為大家奉獻更好的作品,麼麼噠^_^^_^^_^


種桑麻的女博士


農村俗語“小暑不見日頭,大暑曬開石頭”是什麼意思?你認為準嗎?

這是一句農村諺語,掐指一算,小暑的節氣估計就在這幾天了,這幾天熱的全身都溼透了,依這句諺語來看,大暑想必應該涼嗖嗖,因為還有這麼一句老話“小暑熱得透,大暑涼嗖嗖”,其實是相對應的。


什麼意思?

小暑不見日頭,顧名思義,日頭農村話就是大太陽,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小暑這幾天不見大太陽,換句話說就是小暑涼嗖嗖,大暑曬開石頭就是很熱的意思,連起來就是小暑這幾天天氣涼爽,那麼大暑就會熱的石頭都曬開。所以我說跟“小暑熱得透,大暑涼嗖嗖”相對應。

這句話準嗎?

從經驗上來看,農村的俗語、諺語、老話都是經過長期的生活總結出來的經驗,不能說全對,但這些俗語、諺語中有關天氣變化的十有八九沒毛病,這關係著未來一段時間種田種地的收成,關係著防暑降溫帶給農業的影響,所以經驗不會騙我們。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小暑大暑相隔半月多一點,除去老話中小暑前後,大暑前後的誤差,也就10來天,夏天對於天氣來說,冷暖空氣互相掰手腕,十有八九暖空氣贏了,所以有一場春雨一場暖的說法,直到秋天到來,小暑涼嗖嗖,大暑將會再次升溫,小暑暖,大暑反而會有所回溫,老話還是有道理的。

對於咱們種田種地的農民來說,大小暑正好是西瓜上市的時候,如今小暑熱的全身溼,大暑想必會涼快,手裡的西瓜可以不用等了,有個好價錢趕緊賣,在等,等來大暑涼嗖嗖,這瓜也涼嗖嗖了。


農人說民俗


農村俗語“小暑不見日頭,大暑曬開石頭”什麼意思,你認為準嗎?

“小暑不見日頭,大暑曬開石頭”一句中,“小暑”、“大暑”都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兩個節氣。

小暑”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一個節氣,夏天的第五個節氣,表示季夏時節的正式開始,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還不十分熱。意指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有到最熱。

“大暑”是農曆二十四節氣重的第十二個節氣,夏天的第六個節氣,,大暑節氣正值“三伏天”裡的“中伏”前後,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氣溫最高的時候。

“小暑不見日頭,大暑曬開石頭”這句俗語的意思,就是說,在小暑節氣的這一天,如果(不見日頭)不是晴天,是陰雨天氣的話,那麼,在大暑的時候天氣會很好,溫度會很高(把石頭能曬開裂)。古人用“曬開石頭”是來形容當天的太陽很毒辣。

與之相對應的一句是“小暑熱得透,大暑涼颼颼”,所描寫的天氣現象剛好與“小暑不見日頭,大暑曬開石頭”相反。

農民用這些俗語來預測未來的天氣,在古代還是有定它的準確性的。不過,在科技十分發達的今天,天氣預報更加準確!

網友們,你認為這一句俗語描寫的現象準嗎?

我是凡塵觀生活!謝謝!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