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經營走進「黃金時代」

齊齊哈爾新聞網7月23日訊(包志強)隨著改革的浪潮不斷推進,波瀾壯闊的場景讓人心潮澎湃。

這是一個合作經營發展的“黃金時代”。客觀地說,我市創新農業經營主體在全省乃至全國起步較早,2000年的時候,群眾自發探索實踐;2005年左右,顯現雛形;近兩年,思路更加完善。而這主要源於我市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綠色食品基地,糧食年產量穩定在200多億斤以上,分別佔全省、全國的20%和2%以上,是全省乃至國家可靠的“大糧倉”。

在“三農”改革席捲而來時,如何破解一家一戶的小規模與大型農機作業不能有效適應、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不能有效對接、自給自足的低收入與分戶經營的高支出不相協調等諸多問題,成為了阻礙發展的瓶頸。

為此,我市從本世紀初就開始研究和探索破解問題的有效辦法,歷經10多年的時間,發展合作經營的方向始終沒有動搖過、沒有改變過,一以貫之地加以推進和落實,創造了現代農業發展的良好條件和時機。

通過多年來的積極探索和實踐,特別是國家將黑龍江省確定為“兩江平原”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以後,我市在堅持土地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三權分離”的基礎上,走出了一條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主、其它經營方式為輔,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發展路子,取得了較好成效,也得到了國家有關部委的高度評價。

這是一份見證著我市現代農業前進步伐的成績單:截至2017年末,全市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5314個,入社農戶59.4萬戶。國家級示範社55個、省級規範社133個。

我市在創新農業經營主體、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上,把合作社作為優先方向和主打形式,並採取現代農機合作社引領、村幹部領辦、村集體組建整村推進、企業牽動、能人領辦等五種模式,使合作社發展步入了快車道。

五種模式引領讓我市合作經營還完成了較大突破。在規範發展上有新突破,近兩年來,全市國家級示範社已發展到55個,佔全省21.2%,新晉升省級規範社51個,佔全省總數的23.2%;在現代農機合作社上有新突破,2017年新增國家示範社6個、省級規範社13個、市級規範社16個,市級規範社達到96個。全市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5.67%,比上年提高0.64個百分點。

農業經營主體創新、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使農村社會生產關係進一步適應了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把千家萬戶的分散生產經營變為合作生產、聯合經營,有效地解決了現代農業發展中的實際問題,其多重效應不斷顯現。

通過培育和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民組織化、土地集約化、生產標準化的水平得到明顯的提升,畝產量大幅提高,人均收入不斷增加。2017年全市糧食產量220.03億斤、是2000年的2.55倍,平均畝產335.7公斤、比2000年增加123.7公斤。

由於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高了勞動生產率,越來越多的農民不斷從土地中解放出來,素有龍江第一村美譽的興十四村用2%的農民耕種全村2.4萬畝耕地,村民年人均純收入實現5萬多元,城鎮化步伐明顯加快,全村農民住上了別墅。

2017年全市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126萬人,勞務收入152.4億元,農民人均勞務收入由2000年的220元提高到4497元、增長19.4倍;農民人均收入13965.44元,是2000年的6.79倍。同時,土地規方連片、規模經營,全市由農民專業合作社形成的規模經營面積達1690.7萬畝,佔全市耕地面積的54.6%。而通過合作社,也對先進實用技術進行綜合組裝、集成配套,提高了科技化水平。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僅有效地解決了龍頭企業與生產基地脫節的問題,還為成員提供生產技術服務,開展綠標申請,加強品牌宣傳、保護和推廣,解決了農產品銷不遠、進不了大市場等諸多問題。據統計,2017年以來,通過企業參與合作社建設,農戶直接增加收入萬元以上,全市90%以上的農產品是通過農業經營主體銷售的。

目前,我市合作社已經從爆發式增長進入長期穩定增長階段,從數量增長進入注重質量效益提升階段。而且,合作社正在成為農村基層組織發揮作用的主戰場,成為推動基層組織建設的重要途徑。從長遠看,我市將努力把村級黨組織、政權組織的帶頭人培養成合作經濟組織的帶頭人,把合作經濟組織的帶頭人培養成村級黨組織、基層政權組織的帶頭人,幫助廣大農民解決一家一戶想幹卻幹不了、要幹還幹不好的問題,推動現代農業快速發展。

一路走來,我市始終堅持推進合作經營步伐,不斷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良好條件和時機,並持之以恆地堅持農業經營主體創新和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天時、地利、人和的局面,不斷推動著我市合作經營走向更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