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三年,全國前50的鬼城,就被人們遺忘了

近些年,全國各地出現很多新城建設,大部分新城,唰唰唰冒頭生長。

看一組數據:

2014年,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課題組發佈的報告稱,在他們調研的144個地級城市中,有133個地級城市提出要建設新城新區,佔92.4%;而在檢索的161個縣級城市中,提出新城新區建設的有67個,佔41.6%。

在狂熱的造城運動中,一家叫“標準排名研究院”機構發佈了2015年的《中國50大鬼城排行榜》,引發輿論的軒然大波。

上榜的前50個城市中,二連浩特、欽州、嘉峪關、威海、承德、煙臺、三亞、鄂爾多斯、咸寧、拉薩等城市都存在“鬼城”的高危隱患。

原因在於,很多城市的新城新區規劃面積和人口普遍遠超現實,新增部分甚至為現有的兩倍以上。

不到三年,全國前50的鬼城,就被人們遺忘了

不到三年,全國前50的鬼城,就被人們遺忘了

不到三年,全國前50的鬼城,就被人們遺忘了

不到三年,全國前50的鬼城,就被人們遺忘了

不到三年,全國前50的鬼城,就被人們遺忘了

不僅如此,標準排名研究院研究還發現,新城新區熱正從省會城市向地級、縣級城市蔓延,甚至很多縣級城市的建成區面積已經接近甚至超越地級城市。

大部分新城建設,速度才是決勝的關鍵:“一年成名、三年成型、五年成城”、幾乎像流水化作業,好像搞個新城,就跟種大白菜一樣容易。

中國工程院院士員郭仁忠說,全國新城區規劃人口已經可以住到34億。伴隨這種大幅快速擴張的政策,恐怕未來會出現更多的“空城”和“鬼城”。

風口過後,鬼城依然是鬼城?

新城造城成熱,伴隨而來的是新城的買房熱。

首先,如上文所說,新城的含金量並沒有想象的高,全國各地都是新城。

其次,新城已經淪為炒作的工具。你買入的新城,殊不知三年前可能還被叫做“鬼城”。三年後的新城,和三年前的鬼城有什麼區別?並沒有。人口依然淨流出、企業依然不過來、本地人也不來這裡住。

可能唯一的區別是,因為棚改和去庫存,房價漲了,博傻的人變多了。

目前的很多新區,就是一層被鍍上金的大白菜。投資客希望炒出漢白玉的價格,但實質上,白菜就是白菜,可以批量生產,可以短週期成型,甚至可以在風口上騙幾個傻子接盤。但時間不會騙人。風口過後,鬼城依然是鬼城。

當利好已經出盡

大批量造新城的邏輯是,政府需要快速的賣地。賣地的原因是,地方政府的債務高築。當火已經燒到屁股上,都快還不上債了,你還指望政府耐心培育新城?

有粉絲問我,憑什麼老市區房價10000元/平,新城房價15000元/平?

老市區有配套,學校、醫院、交通,企業,新城什麼也沒有,就敢要15000元/平?

按照正常的邏輯,老市區房價10000元/平,新城房價應該是5000元/平才對。等新城人氣聚集、配套也起來,新城的價格才會超越老城,從5000元慢慢變成15000元/平。

但這樣的話,受益的是買房群體,是接盤的韭菜。

憑什麼讓韭菜賺錢?

所以,新城只給你畫一個大餅,然後地價直接拉起,翻倍,房價也直接翻倍——15000元/平,你買不買?

15000元/平,是已經透支了未來紅利的價格。你買入的那一剎那,是不賺錢的,所有價差,所有利潤,已經被地方政府吃盡。

喝湯的代價

大多數接盤俠,買入新區,是不可能有利潤的。畢竟肉都被地方政府和開發商吃了。小白們能期盼的,就是喝一口湯。耐心等待區域從預期變成實際利好。

即便如此,想分一口湯也是萬難的。

2003年,鄭東新區建設拉開帷幕。數年來,鄭東新區數次被中外媒體“羞辱”為中國最大的鬼城。自建立之初,鄭東新區就是命途多舛,2003年建設遭遇非典,2005年東南亞金融危機,2009年金融危機……鄭州政府不斷通過土地滾動開發的形式,以財政擔保和土地抵押,向金融機構融資,經過數次資金鍊險些斷裂的風險,鄭東新區才逐漸成型。

因為,新城建設要經歷3個階段:初始階段——快速增長階段——成熟階段。

從初始建設到養成,至少要經歷10年以上的時間。這10年裡,新城基本沒有人氣,沒有配套,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鬼城”。

很多人因為買入新城而沾沾自喜,認為自己上車了。殊不知初始的新城就是“鬼城”,一旦上車,車門就被焊死,你想拋盤都沒人來接。只有經過10年以上漫長的等待,新區房子才有變現的可能。

有的新城,政府可能只為了賣地。賣地之後,新城變成永遠的鬼城,只留下美好的藍圖。那麼當初買入的人,必須不斷為此付出代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