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的謀劃能力擔當得起「漢初三傑」的稱號麼

漢初三傑:蕭何、張良、韓信。漢初三傑的稱號,起源於劉邦在擊敗項羽後評價各大臣功績時所說的話: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張良的謀劃,蕭何的治理,韓信的軍事,這就是劉邦對他們三人的總結。蕭何的治理能力,讓蕭何在關中百姓中擁有比劉邦還高的聲望,導致了劉邦兩次懷疑蕭何要反叛;韓信的軍事能力,通過暗度陳倉、背水一戰、垓下之戰等都能完全體現出來,以至於劉邦不得不兩次用計剝奪韓信的軍權。可以說蕭何和韓信的能力,是有資格當上“漢初三傑”稱號的。但張良的謀劃能力能否讓他稱得上“漢初三傑”的稱號呢?本文就以張良給劉邦提出的策略及其影響來分析。

張良的謀劃能力擔當得起“漢初三傑”的稱號麼

張家界張良墓


陳勝戰死後,景駒在留自立為楚王,張良前去投靠。於是張良和劉邦就在留相識了。開始了張良和劉邦的旅程。

張良的第一個策略:破嶢關守軍之策

在這裡張良提供兩個計策:

1、疑兵之計,將劉邦的2萬兵故佈疑陣為5萬軍,讓秦守軍不敢輕舉妄動;

2、先用重寶誘惑秦軍守將,鬆懈其堅守之心,在秦守將有投降之心時,讓劉邦繞路嶢關,翻越蕢山從嶢關之後擊敗嶢關秦守軍,繼而乘勝在藍田擊敗秦軍。

張良計策能夠成功的原因主要是:1、趙高意欲招降劉邦,分王關中,但事情還沒有完成,趙高就被子嬰刺殺而死,趙高的接觸政策是秦守將投降念頭的緣由;2、趙高之死造成了秦國無高威望大臣,造成各地秦軍守將離心,這才有嶢關守將有收受重寶而有意投降的舉動,給了劉邦繞過嶢關的機會。

破嶢關秦軍策略最大的影響就是劉邦最早進入關中,招降了秦王子嬰,激活了劉邦的野心。

張良的第二個策略:提出解除項羽攻打劉邦緊的方案

劉邦聽從了樊噲、張良收拾民心、治理關中的建議,又聽從鯫生割據關中對抗各諸侯的建議,派兵守函谷關。項羽派遣英布率部從小路繞過函谷關後,前後夾擊從而攻下函谷關,駐軍戲地鴻門,準備第二天攻打劉邦軍。如果不是項伯擔心張良的安全而來告知消息,劉邦真的就會被項羽所滅了。

張良為解除項羽攻打劉邦的方案是:1、讓項伯提前私下和項羽預先說明,先給項羽心理準備;2、在鴻門宴上讓劉邦主動解釋說明函谷關駐兵只是為了防盜,並非抗拒項羽。在張良的方案裡,劉邦的防盜解釋根本就不重要,最關鍵的是項伯提前和項羽私下說明。因為項羽這個人只相信他信任的人,項伯的提前說明足以讓項羽放鬆戒備。

張良提出解除項羽攻打劉邦方案的最大影響就是劉邦得以生存,更能保存實力,否則以項羽和跟隨他入關眾多諸侯的40萬兵力,輕輕鬆鬆可擊敗劉邦那幾萬人馬。


張良的謀劃能力擔當得起“漢初三傑”的稱號麼

電影《王的盛宴》張良劇照

張良的第三個策略:漢二年4月,在劉邦放棄山東之地戰略下,提出以九江王英布、彭越和田榮、韓信三人為攻打項羽主力的策略。

這是在劉邦彭城之戰大敗背景下,劉邦在項羽軍強大而自己弱小的情況下,果斷放棄山東。張良建議劉邦以英布、彭越、韓信三人為山東作戰主力。

以英布、彭越、韓信為山東主力策略的影響。從表面和結果來看,張良以英布等三人為山東作戰主力的策略非常成功,這三個人都有效的制約了項羽的軍事能力。但實質上,這個策略算不上很成功。因為英布、韓信、彭越三人都不是抗衡項羽的根本主力。真正能抗衡項羽的是劉邦以及給劉邦輸送源源不斷的兵源和糧餉的蕭何。

英布和劉邦結盟後不久,就被項羽擊敗,不得不投奔劉邦;彭越在關鍵時候有劉邦擊敗項羽部下的牽制,否則彭越早被項羽擊滅;韓信攻打魏國,是有曹參配合;攻打趙國,有曹參、劉邦兩路軍南攻,迫使陳餘在南北夾攻形勢下不得不尋求快速和韓信決戰;攻打齊國,如果沒有酈食其讓齊國相信漢軍無意攻打齊國而突襲也不會這麼輕鬆滅齊。

相對英布、彭越、韓信三人,劉邦才是項羽軍的主攻對象。

張良的第四個策略:勸阻劉邦立六國後以消弱項羽。

漢三年,因為項羽圍攻劉邦在滎陽,劉邦日夜想要削弱項羽,於是採納酈食其立六國後提高聲望而消弱項羽的策略。張良得知後,勸阻劉邦。張良的理由有:

1、劉邦殺不了項羽;

2、劉邦無力安撫西楚國;

3、劉邦沒有足夠的錢財發放給天下以收買人心;

4、立六國後不能停止戰爭、帶來和平的休養生息、減輕人民負擔;

5、立六國後,跟隨劉邦的天下謀士會離開劉邦,返回家鄉,輔助他人,劉邦失去爭奪天下的人才;

6、楚強漢弱,如果劉邦所立的六國後,迫於西楚的勢力而聽從項羽,非但不能削弱項羽勢力,反而增強項羽勢力。

張良建議不立六國後策略的影響。張良勸諫劉邦不立六國後的策略,是基於楚強漢弱這個事實。張良勸諫不立六國後,未必就是出於抗拒立六國後,而是出於幫助劉邦擊敗項羽,或者讓劉邦自保的考慮。

一個看似正確的策略,但忽視了根本的事實:量變不如質變。立六國後,僅僅是量變,並不能改變楚強漢弱這個質變。如果劉邦真的立六國後,這些新立的六國後無力也不能增強劉邦的勢力。

張良的第五個策略:勸劉邦立韓信為齊王。

韓信在攻滅齊國、擊敗西楚龍且軍後,以齊人狡詐反覆為由要求劉邦封其為假齊王。而此時,劉邦正在被項羽按在地上摩擦,叫苦連天,眼巴巴的等著韓信從齊國夾擊項羽。韓信的一個假齊王請求,讓劉邦火上澆油:

“吾困於此,旦暮望而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

張良見劉邦拒絕,於是就勸諫劉邦先封韓信,免得形勢生變:

“漢方不利,寧能禁信之自王乎?不如因立,善遇之,使自為守。不然,變生。”

張良勸立韓信為齊王策略的後果就是讓韓信不反劉邦,不和項羽聯盟。從韓信即便被劉邦封為齊王也沒有立即發兵幫助劉邦的行為來看,如果劉邦拒絕韓信請封齊王的請求,韓信很有可能在蒯通勸說割據齊國自立。當然從韓信的價值觀來看,即便韓信自立,對劉邦和項羽也是兩不相幫。


張良的謀劃能力擔當得起“漢初三傑”的稱號麼

電影《王的盛宴》劇照

張良的第六個策略:加封韓信、彭越促成垓下之戰

劉邦在項羽訂下鴻溝協議後,又在陳平和張良的鼓動下,追擊缺糧少衣的項羽,結果因為韓信、彭越不來被項羽在固陵擊敗。面對這種困局,張良勸劉邦封彭越為梁王、把楚地韓信故鄉封給韓信的建議,讓韓信和彭越有足夠的動力攻打西楚國。

加封韓信、彭越的策略最大的影響是劉邦、韓信、彭越、英布四大諸侯合力在垓下擊敗項羽。

張良的第七個策略:勸劉邦封仇人雍齒為侯以安定人心

劉邦在稱帝后,只封了蕭何、曹參、張良等20多個人,其餘人都沒有被封,人心洶湧不定,尤其是項羽部下、原趙國、原齊國等剛投降劉邦不久的人更是無法安心。張良勸劉邦封雍齒的策略,安撫了這些人“畏陛下不能盡封”、“ 恐見疑過失及誅”的兩種心理,消除了這些人進行叛亂的隱患。

張良的第八個策略:穩固劉盈太子之位

原本張良是不願意參與劉盈和劉如意的太子之爭,但在呂后強烈請求下,才為劉盈做了穩固太子之位的策略:

2、在劉邦討伐英布時,勸劉邦讓劉盈為將軍,統領關中之軍,在事實上形成劉盈太子的口實。

張良穩固劉盈太子之位策略的影響。表面來看,似乎沒有張良為劉盈提供穩固太子之位的計策,劉盈鐵定被劉邦所廢,呂后也就沒有機會臨朝聽政。但劉盈之所以沒有被劉邦所廢,最大的關鍵不在於張良的計策,而在於呂后、呂澤等呂氏勢力的強大。

呂氏勢力有哪些呢?呂后、呂澤、呂產、呂祿等自然就不必說,其他的還有:樊噲、蕭何等一干大臣,這些都是親呂后的勢力。劉如意和戚姬只有劉邦一個人的支持,劉邦不能在蕭何、樊噲等將相的反對下,獨力廢劉盈而立劉如意。那個時候的皇帝還不能夠一言九鼎——相權還是很強大的。


張良的謀劃能力擔當得起“漢初三傑”的稱號麼

電影《王的盛宴》劇照

綜述,張良主動提出的策略大致就是上文所說的這八個策略:破嶢關而入關中、解除項羽攻打劉邦致存活、山東以英布、彭越、韓信為主以弱項羽、阻立六國後以免白費功夫、立韓信為齊王以保形勢、加封彭越韓信從而敗項羽、封雍齒以安定人心、穩固劉盈太子位等。

其他的策略,如勸劉邦接納樊噲封秦宮府庫建議、勸劉邦接納婁敬定都關中的建議等,因為策略的提出人不是張良,而不予歸入張良。還有勸劉邦燒燬棧道、寫信給項羽說劉邦只想要關中不做他想等行為,更多的是張良出於縱橫策略,或脫身之計而臨時給給出的。

從影響和後果來看,張良最有價值的策略有:破嶢關策略,確定劉邦滅秦首功;解除項羽攻打劉邦,讓劉邦能夠保存能夠從漢中反攻關中的實力;立韓信為齊王,確保韓信不反叛劉邦,否則以彭越和英布的實力未必能夠打殘項羽,加上立韓信為齊王,也部分安撫彭越和英布的野心。

總得來說,張良對於劉邦的價值就是:滅秦、據關中、夾擊形勢這三大價值。張良的策略對於劉邦,就是戰略架構。其他的戰略細節,是由劉邦的其他謀士補充和完善的。張良戰略架構師的身份,足以擔當得起“漢初三傑”的稱號。

歡迎關注歷史哨聲——為您提供有價值的觀點,多元化解讀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