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城李莊文廟:村的級別,縣級的配置

我吃驚地發現這竟然是一座文廟,古時修文廟通常最低也要建在縣城一級的地方,雖然有破例者,卻並不多見。並且村中還有規模更大的關帝廟,讓我對這座小山村刮目相看。

潞城李莊文廟:村的級別,縣級的配置

1

潞城李莊文廟

潞城市位於長治市東部,北靠襄垣,東臨黎城,東南接平順縣,早在舊石器時代就已經有人類聚居活動,相傳炎帝的後裔參盧曾受封於此,建立了潞國,秦代置潞城縣。境內文物古蹟遺存豐富,尤其東部的黃牛蹄鄉更是多有精華。

潞城李莊文廟:村的級別,縣級的配置

李莊村位於潞城市東南約15公里的地方,緊鄰從潞城市經黃牛蹄鄉拐往平順縣城的岔路邊。村子修築在背靠連綿群山的臺地上,視野開闊,風景秀美。

潞城李莊文廟:村的級別,縣級的配置

記得多年前我來晉東南尋古時,坐公交車路過這裡,忽然看見村中聳立著一座與周遭民房迥異的蒼老歇山頂,憑直覺判斷,這絕對是一處古廟,於是立即中途下車向村子奔去。

潞城李莊文廟:村的級別,縣級的配置

我吃驚地發現這竟然是一座文廟,古時修文廟通常最低也要建在縣城一級的地方,雖然有破例者,卻並不多見。並且村中還有規模更大的關帝廟,讓我對這座小山村刮目相看。

潞城李莊文廟:村的級別,縣級的配置

多年前畫的李莊文廟,那時候還是一派滄桑殘破的狀態

李莊文廟坐北朝南依山就勢建在村西南的坡地上,層疊的石階烘托得整座建築群充滿了高大神聖的氣勢。前面為戟門,東西兩廂有配殿,最北端是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單簷歇山頂的大成殿,兩旁連建有垛殿。院子的東角門至今仍保留著建國後改造的尖頂磚門樓造型,上邊鑲嵌的 “李莊完小”磚匾和五角星一如往昔,述說著曾經被改建為小學的歷史。

潞城李莊文廟:村的級別,縣級的配置

我再次來到文廟時,這裡正進行大修,攪拌灰漿的大叔給我講了個傳說。某朝一位大官聽從堪輿師指點,認為李莊一帶風水甚佳,欲將縣城遷至此處,於是按照修城先建廟的原則,率先建起了文廟、武廟,不想後來此人被朝廷調往別處,遷建計劃也就不了了之,卻為李莊留下了兩座大廟。傳說雖顯得誇張,但廟宇卻是真實的,大成殿的結構上仍然保存了許多早期建築的特點,根據現存的幾處題記和碑刻加以梳理,仍能判斷出文廟大致的修建年代。

潞城李莊文廟:村的級別,縣級的配置

在大成殿的琉璃脊剎上保存著元朝“至元元年(1335年)潞州李侍統記,程德厚營造廟堂,李君仁捏燒吻脊”的題記,這是元朝後期大修並更換琉璃脊飾的記錄。在東西兩窗下,各鑲嵌有石碑一塊,西側石碑文字眾多,字跡潦草,是元世祖忽必烈中統四年(1263年)潞城縣令程式法呼籲族人與蒙古統治者合作的碑。東側的字數不多,但書法工整,言辭簡潔,“王備世業農也,啟誠率眾,興是緣業,豈不偉歟,豈不有後乎!吾黨之子,坐視頹毀,而不修葺者,至此寧不愧於斯人哉!時興定伍年(1221年)中秋後五日,高不愚志。朝請大夫賜緋魚袋潞城縣令史良臣。”

潞城李莊文廟:村的級別,縣級的配置

說在金代末年潞城縣令史良臣曾主持過修繕,那麼文廟創建的時間就至少是在金代中前期甚至更早了。(連達畫古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