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尺冰山下,滴滴如何打造「隱形的壁壘」?

如果不是刻意提起,很多上海白領甚至想不起4個月前,那場來勢洶洶的“網約車大戰”。美團在上海挑起戰局,一時塵囂甚上。眼看它宴賓客,起高樓,卻在一片喝彩中,變成一響悶雷,戛然而止。

收拾舊山河,覆盤一下,我們可以發現,滴滴主導業界的格局紋絲未動。除了頂著政策監管壓力前行之外,更有網約車競爭核心從前端到後端的轉移,其已不再是簡單連接用戶和車輛,消除信息不對稱的服務模式,而演化為生態之戰,轉型背後,需要讀懂行業的推動力以及滴滴的真容。

百尺冰山下,滴滴如何打造“隱形的壁壘”?

撰文 | 錢皓,陳國國亦有貢獻

排版 | 七寒谷

一、生態競爭:網約車的遊戲規則

滴滴所在的大出行產業不是孤島,其競爭核心嬗變背後,是網約車行業競爭升級、汽車產業的轉型挑戰與路徑選擇下共同左右的。

網約車前端護城河有限,競爭核心在於後端構築跨行業的大出行生態鏈壁壘,鎖定優質供給,持續降低總供給成本。

依循歷史路徑來看,網約車平臺是靠著燒錢補貼做大的,此後“免費出奇效”的打法也被視為平臺的核心競爭力。然而,事實卻告訴我們這種觀點無異於刻舟求劍。在今年開春的這場網約車大戰中,新玩家在南京、上海兩地攪局,尤其在滴滴做的相對比較差的上海,大眾點評的大本營,美團投入鐵血部隊,在“補貼”策略下造成豪取三分之一市場份額的攻勢,而當其停止補貼後,平臺用戶、車主數量雙雙回落。

據2018年上半年網約車報告,94.6%的用戶選擇滴滴,而美團則降至12.8%;同時,隨著平臺補貼力度的收縮,網約車司機對平臺的選擇上,也更加傾向滴滴出行,5月份司機端常用滴滴出行平臺佔比達89.4%,而美團降至13.2%,少量的市場份額幾乎讓其回到了原點。

百尺冰山下,滴滴如何打造“隱形的壁壘”?

百尺冰山下,滴滴如何打造“隱形的壁壘”?

究其緣由,網約車本質上是一個雙邊交易市場,需要基於海量用戶去吸引車主入駐平臺;而車主的增多,必然給用戶帶來更好的用車體驗,進而產生更大的訂單數量正向激勵車主源源不斷地加入,形成良性循環。很多人對供給的理解停留在司機、車主,但除了人之外,供給成本還包括汽車本身,以及汽車生命週期所產生的費用,規模化成本以及對未來的綢繆。

當行業前端用戶格局分割完畢後,優質供給無疑成為下個階段競爭的關鍵,而鎖定優質供給的核心便是構建起強大的生態鏈壁壘。

在智能化、自動駕駛等行業新趨勢洗禮下,傳統車廠面臨轉型挑戰,也急需第三方賦能。

如今特斯拉、蔚來汽車等智能汽車問世,圍繞自動駕駛的研發也如火如荼般展開,汽車產業無疑面臨著價值重構。它的定位也從單純的代步工具轉變為移動生活空間,邁向智能化、網聯化已成為大勢所趨,汽車產業的互聯網基因濃度上升。

百尺冰山下,滴滴如何打造“隱形的壁壘”?

於此同時,國內汽車銷量增速下降,2017年首現零增長,面對行業變革下的疾風驟雨,也迫使傳統車企必須擁抱趨勢,轉型升級。但是要想跨界互聯網、人工智能領域談何容易,自建團隊費時費力,且畢竟兩者基因差異極大,還面臨一系列的運營挑戰,勢必需要尋求跨界合作伙伴的賦能。

而滴滴作為智慧出行的領導者,其平臺用戶規模、數據技術等核心優勢,無疑能成為車廠的外援主力,具備重構大出行生態鏈的潛力。

滴滴作為網約車第一平臺,其日單量保持在2600-2700萬單之間,高峰期突破3000萬,同時在智能技術層面擁有豐富積累,更沉澱了巨大的用戶出行高價值數據,包含出行區域、經濟實力、消費偏好以及城市運力分佈等核心數據,對大出行生態鏈有著強大的塑造能力,可謂廠商轉型發展的理想合作伙伴。

百尺冰山下,滴滴如何打造“隱形的壁壘”?

滴滴沉澱了巨大的用戶出行高價值數據

二、滴滴壁壘煙幕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表面看,滴滴像是網約車的撮合平臺。然而,在市場難以感知的風吹草動中,滴滴卻已在水下搭建起海底世界,以汽車生命週期管理為核心,提供穩定、高效、持續的供給規模與效率,深耕供給相關的核心環節,包括人、車的日常保養、維護等,降低有效供給的整體成本,將競爭升級為生態戰。

首先,滴滴推出洪流聯盟,聯合一汽、北汽,在整車銷售之外,上線共享租賃業務,提升資產利用效率,降低社會汽車總擁有成本。

4月網約車烽火連天之際,滴滴踩著自己的節奏,攜手北汽董事長徐和誼、一汽董事長徐留平、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車和家創始人李想等“幾代”汽車人,共31家汽車全產業鏈企業同臺亮相,以幾乎囊括中國汽車產業半壁江山的陣營共建汽車運營商平臺,覆蓋汽車製造、零配件製造、新能源、數字地圖、車聯網等領域,一時風頭無兩。

百尺冰山下,滴滴如何打造“隱形的壁壘”?

早在3月,北汽便與滴滴達成合作,而在聯盟發佈會上,一汽又與滴滴簽訂共享租賃服務,深化平臺與廠商合作。藉助平臺智能出行的優勢,讓很多車主不必購車同樣能夠成為滴滴司機,加大平臺運力,而廠商也在售車業務外開闢新的業務模式,有效地降低了庫存壓力,提升閒置資產的利用率,從而通過廠商、平臺、車主共擔的方式,降低了社會總擁有成本。

其次,進軍汽車後市場,延展平臺服務空間,深入改造產業鏈,實現行業的降本增效。

除了與廠商合作外,滴滴還圍繞車主用車的各類場景,深度介入汽車後市場產業鏈,探索一站式汽車後市場服務模式。在新能源汽車充電站少、容易被佔用的情況下,與國內領先的停車設施服務商首長國際共同探索充電建站選址,針對新能源汽車現有問題提出合理解決方案,從而提升了車主的用車便利度。

百尺冰山下,滴滴如何打造“隱形的壁壘”?

同時,滴滴近日還與國際領先的汽車硬件供應商大陸集團簽約,進一步發揮自己在數據和技術上的優勢,進而以硬件+系統的聯合創新為主機廠提供智能互聯車機產品,對產業鏈的上游進一步滲透,與簽約廠商之間實現智能化模塊的無縫銜接,提升零部件供應商、廠商、平臺之間的合作效率。

最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滴滴還卡位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瞻技術研究與應用,推出智能運營系統實現訂單匹配高效運轉,優化車主體驗。

據公開資料顯示,近年來,滴滴持續加碼AI人才儲備以及技術投入規模,並已取得長足發展。今年年初,其在繼成立研究院、推出滴滴交通大腦之後,更是成立人工智能實驗室,用AI、大數據武裝出行行業發展。目前,滴滴每天要處理超4875TB數據,源源不斷的數據能24小時不間斷地強化著滴滴大腦的機器學習能力。

百尺冰山下,滴滴如何打造“隱形的壁壘”?

而在具體的產品應用端上,其也針對城市駕駛的各種場景和各個時段,推出智慧信號燈、潮汐車道、誘導屏、“滴禹”平臺等一系列智慧交通創新產品與服務,而藉助平臺的智能運營系統,以毫秒級的速度實時計算,實現最優的供需匹配和智能調度。過去一年,滴滴優化信號燈超過1200個,平均緩解了10%-20%的擁堵。

基於這三板斧的深度改造,降低了總供給成本,優化車主體驗,鎖定了優質供給,最終實現用戶體驗優化,成為滴滴穩住大盤的奧秘所在。

三、倍道兼行,長線作戰

憶往昔,滴滴與各大競對短兵相接,聲東擊西、先發制人,能夠獨攬市場份額,這與程維愛從戰爭史中汲取商戰智慧不無關係。而如今其在產業後端的持續發力,雖未必瞞天過海,但卻是一招謀劃長遠的勝戰計。

百尺冰山下,滴滴如何打造“隱形的壁壘”?

掘金互聯網下半場,更多機會在於為B端產業互聯網帶來增益,進而反哺C端用戶體驗。滴滴與廠商共舞,亦是運用長線作戰思維,持續抬升行業門檻。

進入互聯網下半場,C端用戶帶來的流量紅利幾乎告盡,而“互聯網+”的B端產業鏈改造或成下半場增長寶地。利用前端流量助推後端產業鏈轉型升級,最終為用戶帶來更極致的體驗,這是所有互聯網平臺仍可大有作為的機遇窗口。以電商為例,其堪稱將這套方法論爛熟於心的老師傅,前有阿里京東,後有拼多多等社交電商新秀。

而滴滴在跨過用戶積累這一階段後,敏銳地將觸角伸至汽車全產業鏈,與汽車廠商、零件製造商、服務供應商共享平臺流量和技術優勢,為大出行領域帶來增益的同時,也將從中獲益。不僅能直接推動其智能駕駛、新能源汽車的業務發展,也將間接以產業聯盟的遊戲規則提升整個行業的競爭門檻,鞏固其在行業內的話語權。本質上,這是從單點到多維度的生態競爭。路遙知馬力,一旦生態戰略落地開花,滴滴的護城河會異常深厚,其商業價值也將再攀高峰。

四、結語

圍棋博弈中,十分講究運用敏銳的大局觀去正確認識和處理對局中的各類矛盾,無論局面都麼複雜,只要全局在胸,便能長纓在手,從博弈中勝出。而滴滴的大出行陣營中,著眼全局,也將活絡著整盤棋的大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