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疫苗「講究」多 家長帶小孩接種千萬別錯過時間

麻疹、風疹、腮腺炎……這些病對於不少70後、80後而言,還不算太陌生。但是,現在人們卻很少聽到身邊小孩感染諸如此類的疾病。這其中,最大的功臣莫過於疫苗了。

其實,孩子一出生,嬌弱的身體就面臨幾十種疾病的威脅。這些疾病包括小兒麻痺、百日咳、白喉、破傷風等,每一種都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而接種疫苗則是孩子獲取“保護力”最安全、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因此,家長們一定要及時為孩子接種疫苗,為孩子撐起“健康保護傘”。

調查

南昌不少孩子疫苗“打”晚了

“醫生,我帶著孩子回安徽老家住了一個月,回來發現百白破疫苗的第二針忘記接種了,現在過了時間還能接種麼?會受影響麼?”4月23日,在沙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預防接種門診,市民蘇女士抱著5個月的寶寶,惴惴不安地向工作人員諮詢。

在走訪中,記者發現,南昌不少家長為寶寶接種疫苗“不準時”。除了像蘇女士這樣無意中忘記了“按時接種”的,還有不少家長是故意“延遲接種”。

“我在公眾號上看過一篇文章,寶寶的抵抗力比較差,延遲接種疫苗,可以讓寶寶更好地抗擊疫苗裡的‘病毒’,是比較安全的做法。”市民胡女士告訴記者,她覺得這樣的說法“很有道理”,所以家裡的“大寶”“二寶”接種疫苗時,她都有意推遲了一個月甚至兩個月的時間。

無獨有偶,市民黃女士也是這麼認為。“疫苗其實就是給孩子身體裡注射少量病毒,讓孩子用自身的抵抗力去戰勝病毒,這樣就產生了抗體。”黃女士想當然地認為,注射疫苗很可能“沒病找病”,但又不能不接種。因此,她選擇“晚點接種,增加接種的安全性”。

除了上述幾種情況,還有一些家長推遲接種時間,是因為孩子該接種時正逢身體不適,比如發燒、感冒、腹瀉。“醫生說這種時候不能接種,我們也就只能延遲了,至於延遲一個星期還是兩個星期,甚至更長一些時間,我想影響也不會太大吧。”市民塗先生表示,他的寶寶在四個月時,有過一次較長時間的腹瀉。“好了以後也想讓寶寶的身體恢復一段時間,所以當時就推遲了近兩個月的時間,才繼續接種。”塗先生說。

面對家長們五花八門的延遲接種或漏種的理由,沙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預防接種門診工作人員劉文華也很無奈。“其實除了部分因孩子身體原因,不得不延遲接種疫苗外,家長最好不要延遲為孩子接種的時間。”劉文華表示,儘管他們時常提醒家長為孩子定時接種疫苗,但仍有些家長疏於重視,導致一些孩子漏種或遲種疫苗。

現狀

部分家長對疫苗有“誤解”

通過預防接種,我市於上世紀60年代初消滅了天花,全市已20多年無脊灰野病毒引起的脊灰病例,20餘年未報告白喉病例,麻疹發病率較1978年下降了99%,百日咳、流腦、乙腦的發病率控制在歷史最低水平,5歲以下兒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攜帶者已降至1%,乙肝防控效果明顯。儘管如此,關於疫苗的謠言和誤解仍頻繁出現,不少家長因此沒給孩子接種疫苗。

在採訪中,記者隨機詢問了20名家長,半數以上的家長表示“只考慮一類疫苗”,有5名家長認為“醫生(防疫站工作人員)說哪種好就打哪種”,僅有2名家長認為“一類疫苗和二類疫苗都很重要”。“一類疫苗是國家免費接種的,肯定安全,二類疫苗是防疫站用來賺錢的,沒必要,而且很可能會出問題。”市民張阿姨今年53歲,她曾因兒媳想讓孫女接種自費的“五聯疫苗”而吵了起來,最終兒媳放棄了“自費”選擇了“免費”。

一類免費疫苗比二類自費疫苗更安全?並不是的。市疾控中心免疫規劃科工作人員彭時輝告訴記者,一類疫苗和二類疫苗並不是以安全性為分類標準的。“無論是一類疫苗還是二類疫苗,都是安全的。”彭時輝說。

彭時輝告訴記者,有不少家長除誤會自費疫苗不安全外,還誤以為自費疫苗沒有必要接種。“一類疫苗和二類疫苗也不是以疾病的危害性為分類標準的。”彭時輝表示,以肺炎球菌性疾病為例,它是世衛組織極高度優先推薦使用疫苗預防的疾病,但兒童肺炎疫苗至今未被列入一類疫苗,主要原因是成本高,價格相對較高。“我國的免費疫苗範圍一直在擴大,但也需要一個過程,所以建議家長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和醫生的建議接種自費疫苗,在知情、自願、自費、按需、科學的原則下進行選擇。”彭時輝說。

去年冬天流感肆虐,不少孩子都感冒了。“當時我們建議家長給孩子接種流感疫苗,但有些家長卻表示‘打了也沒用’,這是因為有些家長經歷過或聽說過有人接種了流感疫苗,還是沒躲過感冒。”劉文華說。

“這也是對疫苗的一種誤解,認為接種了某種疫苗,就肯定不會患上這種疾病了。”彭時輝解釋,其實疫苗只預防特異性病原體類別,而非所有類別。此外,接種疫苗雖能保護絕大多數人避免發病,但所有疫苗的保護率都不是100%。有些受種者由於個體的特殊原因,如免疫應答能力低下等,可能導致疫苗免疫失敗。“以流感為例,流感若不及時干預,能引起心肌炎等併發症,甚至危及生命;而普通感冒就算不用藥,只是多喝水、多休息,7天左右就能自愈。如果家長因為給孩子接種流感疫苗後,他仍然感冒,就放棄打流感疫苗,就太可惜了。”彭時輝說。

此外,南昌有不少家長故意推遲孩子的疫苗接種時間,是擔心疫苗有不為人知的副作用。“個別人打完疫苗後會出現異常反應,如胳膊痠痛或輕度發熱,通常是輕微和暫時的。因接種疫苗而出現嚴重異常反應事件的情況極為罕見。”彭時輝還表示,推遲接種雖不一定會影響疫苗接種的效果,但推遲接種獲得疫苗免疫保護時間會隨著接種時間的推遲而推遲,這樣做會增加感染疾病的風險。因為不同的疫苗,有不同的免疫程序,免疫程序包括疫苗接種起始時間、接種劑次及不同劑次之間的間隔,這是根據臨床試驗和多年科學實踐而制定的,只有按照免疫程序接種,才能達到最佳免疫效果。因此,建議家長帶適齡兒童接種疫苗時,一定要按照免疫程序的時間來接種疫苗,不要覺得任何時間去接種都行。

提醒

接種前後家長要注意觀察孩子的情況

除了要記得帶孩子按時接種疫苗外,孩子在接種疫苗前後,家長還要做個“有心人”——多觀察孩子的身體狀況。

彭時輝介紹,在接種疫苗前,要仔細觀察孩子的身體狀況,若有發燒要推遲疫苗注射時間。“最好事先給寶寶洗個澡,因為接種後一段時間內傷口不能沾水。”彭時輝提醒家長,帶孩子去接種疫苗時最好換上寬鬆的衣物,既方便挽袖子打針,也不會摩擦針眼處皮膚,還要避免空腹接種。

當注射完疫苗後,要讓孩子留在防疫站觀察半個小時。如果遇到急性過敏反應,一般會在半小時內表現出來。屆時,醫護人員會根據情況及時救治。如果孩子回家後才出現一些不良反應,如突發性高燒、突發性意識不清、噁心嘔吐或抽搐,需送醫急診,以便得到及時救治。

手足口病正流行 接種疫苗可預防

省衛計委近日發佈緊急提示,近期隨著氣溫升高,我省已進入手足口病、病毒感染性腹瀉等腸道傳染病,以及水痘、麻疹等呼吸道傳染病的流行期。

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有關專家表示,手足口病和氣溫等氣候條件有很大的關係,一般來說它有兩個流行高峰時間,第一個出現在4至6月,第二個在9至11月。手足口病高發人群是5歲以下的兒童,特別是6個月到5歲的,因為6個月以下的嬰幼兒有母傳抗體,大部分有保護,發病數比較少,但是如果6個月以下得了手足口病則重症的比例比較高。

因此省、市衛計委都發布了健康提醒,5歲以下兒童,可考慮接種EV71型滅活疫苗。EV71型滅活疫苗推薦接種年齡為6月齡至5歲,如能在12月齡前完成基礎免疫2劑次接種(間隔1個月),可儘早獲得保護。“如果兒童曾患過手足口病但未明確是否由EV71感染所致,在不超過限定年齡的情況下,仍可接種EV71型滅活疫苗。”省衛計委專家說。

●這些情況下,孩子不能接種疫苗:

孩子遇到下面這些情況時,是不可以接種的:患各種疾病的寶寶不宜接種,例如感冒、發燒、腹瀉、空腹飢餓、嘔吐等情況下,有的疫苗不能注射。如果寶寶患有肝炎、結核等傳染病以及嚴重心臟病等疾病時,身體的免疫力會下降,很可能會在接種後引起反應,甚至可能會加重病情,這樣的情況也不宜接種。患有皮膚病的寶寶也不能接種。過敏體質的寶寶很容易產生不良反應,應該諮詢醫生後再決定是否注射疫苗。有傳染病而未過檢疫期的寶寶也不宜接種疫苗。

此外,個別情況須另行處理,比如有的寶寶雖不宜接種,但是遇到被狗咬傷而必須接種的特殊情況時,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注射疫苗。(記者 吳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