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頭條里混得最優秀的北漂,把帝王當兒子訓

張居正:頭條裡混得最優秀的北漂,把帝王當兒子訓

有一個少年,打祖上數代皆務農之民,生於如假包換的草根家庭,擁有標準屌絲的社會地位。

這個少年擁有的裝備並不卓越,也不屬於人民幣玩家或是開掛測試賬號。此時的少年,可能是你我,也可能一代大佬。

張居正者,字叔大,號太嶽,漢族江陵人,時人又稱張江陵。明朝中後期政治家、改革家,萬曆時期的內閣首輔,輔佐萬曆皇帝朱翊鈞開創了“萬曆新政”。

這寥寥幾句春秋筆法,並沒有提及張居正幼年生平,事實上貌似也沒有提及的必要。

張居正的祖父任遼王府護衛,翻譯過來就是事業單位的看門保安;他的父親讀過幾天書考了個秀才,但也止步於能教小孩子識字的秀才了;到了他這一代,張家莫名其妙地祖墳開始冒青煙,張居正成了個懷才而降的文曲星。

張居正:頭條裡混得最優秀的北漂,把帝王當兒子訓

這話一點都不誇張,作為頭條裡混得最好的北漂,張居正實力告訴你什麼是吊打同年。

嘉靖十五年(1536年),張居正參加童試一舉考中秀才,這年他十三歲。

這事太轟動了,甚至驚動了荊州知府李士翱,市委書記李士翱囑咐張居正立志報國,並替他更名為居正。

一年後,張居正參加鄉試,但受到湖廣巡撫顧璘的阻撓而落榜。

這落榜的原因也很奇葩,不是因為張居正才學不精,也不是因為省委書記嫉賢妒能。

官方解釋是這樣的,顧璘希望對張居正多加磨礪,以成大器。

事實證明他是對的,張居正此後一副年少老成的模樣全拜此人所賜。

張居正:頭條裡混得最優秀的北漂,把帝王當兒子訓

當然這樣的磨礪也沒有達到十年磨一劍的力度,三年後,張居正順利通過鄉試,成為一名少年舉人。

為什麼說是少年舉人呢,蘇軾他爹八十一歲達到同等高度。

顧璘對他十分賞識,曾對別人稱讚他(“此子將相才也”),並解下犀帶贈予居正:“希望你樹立遠大的抱負,做伊尹、顏淵,不要只做一個少年成名的舉人。”

但是,我們的男主怎麼可能滿足於犀帶,腰白玉之環(宰輔腰帶)才是人家的目標啊。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二十三歲的張居正中二甲九名進士,授庶吉士。

文官人物傳記到這裡大概要收尾了,然而於太嶽公而言,這還不算是個有趣的開頭。

張居正:頭條裡混得最優秀的北漂,把帝王當兒子訓

因為寫字太好看,張居正入仕厚被丟在翰林院抄了五年公文。

什麼案牘勞形、無聊枯燥就不提了,重點是他提出的建議根本不被採納。冗官之失,大而不達。

千人之諾諾 不如一士之諤諤。

於是,他想要離開。

辭官?辭官是不可能辭官的,這輩子都不可能辭官的。且不說辭官了這丁點工資能否能否養活自己,就憑他爹考了大半輩子都沒能博取一二功名,好不容易家族朝中有人,豈會同意他就此罷官。

所以,張居正離京遊玩三年之後又默默滾回了翰林院。

張居正:頭條裡混得最優秀的北漂,把帝王當兒子訓

翰林院也算是處好地方,個個都是人才,說話又好聽。當然,這裡邊集其大成當屬徐階。

徐階者,字子升,號少湖,松江府華亭縣人,明代名臣,在嘉靖朝後期至隆慶朝初年任內閣首輔,同時他也成了張居正的老師,門徒遍列天下。

時年嚴嵩當權。此人沒有什麼致命缺陷,卻有個不成器的混賬兒子,這對於徐黨一門自然是利好消息。

隆慶元年(1567年)嚴嵩之子嚴世藩坐貪汙下獄,後流放甚至死於途中,嚴嵩失勢。

第一大boss下線

這倆師徒聯手直接掰倒了一代權相嚴嵩,徐階搖身一變端居宰輔之位,張居正的身價也跟著水漲船高進入內閣成為大學士。

張居正:頭條裡混得最優秀的北漂,把帝王當兒子訓

隆慶二年(1568年),徐階終因年邁致仕,高拱重回內閣兼掌吏部事,控制了內閣大權,成了首輔。

第二大boss上線,然而還沒開打,張居正就迅速和這位boss結為盟友了。

隆慶六年(1572年),穆宗崩,年僅十多歲的神宗繼位。

本來上一任皇帝掛了兒子補上很正常,但不正常的是當時高拱悲痛之極感嘆了一句,"十歲太子,如何治天下。"

這話聽起來好像三觀沒什麼問題,但落到小皇帝和老太后耳朵裡可就不是那麼一回事了。視孤兒寡母如無物,是不是想篡權啊。

結果可想而知,第二天高拱就被李太后打發回家務農了,走的時候連馬車都找不到,一老頭子趕著牛顫顫巍巍地離開了都城。

得,又搞沒一個首輔,張居正便是在這時坐上了他老師的位置。

張居正:頭條裡混得最優秀的北漂,把帝王當兒子訓

洗完牌之後總得乾點事情,張居正幹了些什麼呢?對,變法,效仿秦之商衛鞅,宋之王安石。

他提出了河漕合併和全國性的重新測量田畝,這新政看起來很折騰人,也給了官吏乘機欺上瞞下的契機,但這樣折騰是有效果的,至少萬曆年間明朝出現了中興之治。

看起來這種說法有點玄學,舉個栗子。

那個小皇帝長大後因腿疾荒廢朝政很長一段時間,某日他心血來潮詢問尚書國庫存糧幾何,回答是“太嶽公執政時徵收的糧食還在庫內。”此時距離張居正逝世已有十餘年了。

張居正還曾任小皇帝的老師,也就是太傅。

江湖傳聞太嶽公英俊瀟灑氣宇不凡,李太后仰慕已久,於是特地請來給小皇帝上課的。

但傳聞規傳聞,張居正任太傅還是挺盡職的,按時點卯節假日不休,甚至還自己寫書教小皇帝學讀經史。

小皇帝也很是感動,國家大事全部仰仗張居正不說,還承諾惠及張氏子孫。

話是撂在這裡了,(“先生功大,朕無以為酬,只是看顧先生的子孫罷了。“)結局嘛諸君亦能猜到。(太嶽公:mmp)

張居正:頭條裡混得最優秀的北漂,把帝王當兒子訓

張居正任宰輔期間,大概是自明太祖廢丞相後臣子地位最高的時期了。

張居正也沒有浪費這樣權傾一時的勢力,他直接就以官職壓著明朝混亂複雜的中樞機構辦事把新政貫徹下去,政府部門的效率一下子就提高了很多,賦稅自然也是驚人地增長。

太嶽公之後,一向財政赤字驚人的明王朝意外地有了盈餘,國庫甚至出現四百多萬兩存銀。(雖然沒過幾年崇禎帝又缺錢花了)

變法期間張居正還任用了很多賢臣能人,比如說大家耳熟能詳的海瑞和戚繼光。

但他提名的臣子總和他有些共同點,並不算完人。

張居正:頭條裡混得最優秀的北漂,把帝王當兒子訓

海瑞其人,以清廉正直見於史書,然而此君也僅剩這個優點了。海瑞目下無塵,每去一地必克算賦稅重整官吏,翻譯過來就是不管經濟專業反腐的意思。當地的富豪一見海瑞過來,就連帶著資產移民去別的郡縣,甚至連他自己帶來的官吏也受不了清水無魚的管束離他而去。

老出現大量失蹤人口也不行啊,海瑞沒轍打了個辭職報告給上司打算反省一下。張居正一拿到報告馬上就批同意,連半句挽留都沒有。後來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海瑞罷官的戲碼傳唱一時。

至於戚繼光,這個人在歷史書上的形象很好,“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就是他說的。

但你可能不知道史書上的另一句話“時時購千金姬進之居正”,嗯對,就是你想的那個意思,三觀炸裂有木有。

但這些都不是重點,重點是明朝至此國庫充裕邊境安寧,張居正的變法,至少為明朝延續國祚四十年。

張居正:頭條裡混得最優秀的北漂,把帝王當兒子訓

他大概是知道小皇帝不喜歡他的,也大概是知道古之變法者無善終一說,但他還是去做了,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在其位謀其政,所謂宰相,所謂首輔,此之謂也。

這個頭條裡混得最好的北漂,生於草芥起於微末,借不世之才一朝登天子堂,縱橫官場數十年不倒,卻甘願用一場新政,搭進自己畢生的權勢名譽、財富地位去同舊勢勳貴,換草根百姓的一世平安。

功名本與黎元不相妨啊。

後來他父親去世,新政方興未艾,小皇帝搞不定這一切,便下旨奪情不讓他回去受喪。

再後來張居正病逝,小皇帝為之輟朝,贈上柱國,諡“文忠”。

後來的後來,小皇帝長大了親臨朝政要立威立德,他仍需要他的老師幫忙,幫最後一把。

張居正:頭條裡混得最優秀的北漂,把帝王當兒子訓

張居正逝世後不久,御史雷士幀等七名言官彈劾潘晟,神宗命潘致仕。潘晟乃張居正生前所薦,他的下臺,標明瞭張居正的失寵。

言官也把矛頭指向張居正。神宗於是下令抄家,並削盡其宮秩,迫奪生前所賜璽書、四代誥命,以罪狀示天下。

張居正也險遭開棺鞭屍。家屬或餓死或流放,小皇帝在輿論的壓力下中止進一步的迫害。張居正在世時所用一批官員有的削職,有的棄市。

抄家所得銀元十萬餘、黃金兩千兩,超出俸祿範圍不假,但不足時大太監馮保家產十之一二。

奸臣權相,卻也功績彪炳。

工於治國,拙於謀身,大抵如此。

張居正:頭條裡混得最優秀的北漂,把帝王當兒子訓

他不是被儒學的經邦濟世洗腦的書生,也不是權傾天下欺主年幼的曹操之輩。

教科書太薄,寫不盡一個人的傳奇,且聽勒奇蒙吉為您講述那些有趣的靈魂。

想了解更多有趣的事情,敬請移步到勒奇蒙吉的其他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