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央行行長易綱,釋放了貨幣政策、金融業等開放的重磅信號

今天央行行長易綱的發言,可以說非常簡單直接地否定了這種說法。依我看,持有這種邏輯的人,毫無經濟金融常識,用這個理由叫囂著貿易戰利好房價忽悠韭菜接盤的,都該拖出去槍斃。

如果貨幣供應量過多,低利率時間比較長,就會造成資產泡沫,央行的主要負責人要有反潮流的勇氣和智慧,一個不被市場和公眾批評的在任央行行長是不會在歷史上站得住的行長。

今日央行行長易綱,釋放了貨幣政策、金融業等開放的重磅信號

這段話集中反映了易綱對央行的治理理念,也反映了學者型官員的專業素養。關鍵詞是「反潮流」,不畏「市場和公眾批評」。說明新任行長在面對市場的「央媽信仰」(指的是央媽會放水維持資產泡沫)時,是非常強硬的。

接下來是易綱今天在博鰲論壇的問答實錄,來源於權威的中國人民銀行,灰色字是我的分析和解讀。

問題:中國怎樣看待主要經濟體的貨幣政策正常化?

答:中國目前實行的是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並沒有實行量化寬鬆政策及零利率政策。關於主要經濟體央行資產負債表收縮問題,我們在很早前就已經預期到了這種變化,所以已經完全準備好了。

今日央行行長易綱,釋放了貨幣政策、金融業等開放的重磅信號

目前,中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約為3.7%,美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約為2.8%,中美利差處於比較舒服的區間。包括貨幣市場的隔夜利率和七天利率,中美利差也在舒適的範圍內。簡短地說,面對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正常化,我們已經做好了準備。

首先要明確什麼叫「貨幣政策正常化」?這個問題我在文章裡反覆和大家討論過,就是主要的經濟體(美國、歐洲、日本等)都開始退出十年前為應對金融危機祭出的(超級)寬鬆的貨幣政策,表現為加息/縮表,或者二者的組合。一句話概括,就是全球貨幣政策會逐步收緊,以迴歸到一個更正常的水平。換言之,過去十年是不正常的,中國也不例外。

其次,什麼叫做好了準備,準備什麼?有媒體解讀為中國央行會加息縮表,我認為有些過度解讀了。儘管我也認為中國央行今年極有可能會上調基準利率,但時間節奏應該不會這麼快。做好了準備的意思,是央行已經就收緊貨幣政策(加息等)進行了充分的論證,在必要時隨時可以啟動。

儘管我們還不能準確預測央行什麼時候會加息,但有一點是非常確定的:那就是貨幣政策絕無可能放鬆,這是底線,也符合全球央行貨幣政策迴歸正常的歷史潮流。

今日央行行長易綱,釋放了貨幣政策、金融業等開放的重磅信號

問題:中國目前是否有上調基準利率的考慮?

答:中國正繼續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目前中國仍存在一些利率”雙軌制”,一是在存貸款方面仍有基準利率,二是貨幣市場利率是完全由市場決定的。

目前我們已放開了存貸款利率的限制,也就是說商業銀行存貸款利率可根據基準利率上浮和下浮,根據商業銀行自身情況來決定真正的存貸款利率。其實我們的最佳策略是讓這兩個軌道的利率逐漸統一,這就是我們要做的市場改革。中國的利率有兩套,一套是老百姓接觸到的銀行存錢和貸款的利率。另一套是金融市場裡運行的利率。前者是央媽規定的指導的,後者是市場參與者交易出來的。前者更具有「行政」色彩,後者更反映市場預期。

易行長沒有明確說會否考慮上調基準利率,但是說了最佳策略是讓兩套利率逐漸並軌,那是什麼意思?你要知道市場化的利率是要顯著高於存貸款利率的。因此並軌的話,基準利率往更高的市場利率收斂,是必然的。

但我預計,央行不會立即提高基準存貸利率,最快也要等貿易戰的問題暫時緩解下來,這一風險對市場的衝擊消退後,才會啟動加息,至少也是一個季度之後的事情。但作為並軌的方向,央行有可能放開對銀行存款利率的指導。目前銀行的貸款利率是各家自由上浮的,但存款要接受央行指導。放開存款指導,實際上會倒逼銀行貸款利率上浮,這就達到了變相加息的效果。

今日央行行長易綱,釋放了貨幣政策、金融業等開放的重磅信號

問題:金融業開放之後,外資機構是否會對國內機構產生衝擊,未來幾年內,國內金融市場是否會有巨大的改變?

答:在對外開放的過程中,我們歡迎外資金融機構在中國投資和運作,我們將平等地對待國內資本和外國資本。外資機構是否是強有力的競爭者,要看這些機構本身的公司金融、治理結構等情況。目前我們提高了持股比例限制,其實是為很多細分領域的開放提供了機會。

雖然每個細分領域還有相應的法律法規,但現在我們的原則是清楚的,就是在目前審慎監管體系下,對中外資一視同仁。在幾年之後,我相信中國市場會更具競爭力,金融業的服務能力會進一步提高,會在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裡更好的服務實體經濟。我們的監管環境也會更好,金融安全程度也會加強。

對外資金融機構的進一步開放,從而造成對中資機構的衝擊是必然的。尤其是美國的金融機構,它們的專業水平,國際市場經驗以及公司治理結構,很多都完勝中資金融機構,這是美國服務業最有優勢的領域。但不開放也是不可能的,原因你懂的。這是你作為「負責任大國」履行承諾的必然要求。我們只能希望國內的金融機構能在競爭壓力下,變得更好,這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當然,還是有一道「防火牆」的,也就是外資金融機構,也得在央媽審慎監管體系下運作,說白了,你也得在媽的看管下幹活。

今日央行行長易綱,釋放了貨幣政策、金融業等開放的重磅信號

問題:中國的債務佔GDP比重增長的非常快,您對這個問題有什麼看法?

答:中國目前的確存在槓桿率高、債務水平高的問題。從審慎的貨幣政策和金融穩定的角度出發,我們認為,首要的任務是要保持債務水平的穩定,第二個任務是讓債務結構更加優化,平衡好政府債務、企業債務及個人債務。第三個任務是讓總槓桿率更加合理。通過以上做法,來實現一個漂亮的去槓桿。

第一, 新的槓桿不能再往上加了。所以靠著高槓杆支撐起來的資產泡沫,要非常小心,包括部分城市的房價。

第二, 第二,要重點去一些部門的槓桿,比如國企和地方政府,這是最高決策層部署的任務。所以供給側改革不會停,產能控制不會停,環保不會停。

第三, 第三,核心目標最終還是要指向槓桿率的逐漸下降。思路是控制分子,做大分母。也即是調結構,以時間換空間。

問題:您如何看待中美貿易摩擦?

答:作為世界前兩大經濟體,中美之間的貿易失衡問題是比較複雜的。我有以下幾個觀察。

首先,這是一個結構性問題。中國處於亞洲產業鏈的末端,會從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省等進口部件,加工完成後對美出口成品。中國對美的順差其實反映的是整個東亞產業鏈對美的順差,所以還是應從多邊視角來看待貿易平衡問題。

其次,這是一個宏觀問題。如果看國民賬戶恆等式,等式的左邊是經常賬戶,等式右邊是政府赤字、投資和私人儲蓄,現在美國財政赤字在擴大,財政赤字越大,經常賬戶逆差也會越大。美國的投資在增加、儲蓄率在下降,經常賬戶逆差也都會擴大。根據這個恆等式,美國的貿易逆差問題是比較難解決的。如果我們看貿易,不能只看貨物貿易,還得看服務貿易。美國在服務貿易有比較優勢,中國對美服務貿易逆差增長很快,過去十幾年年均增速接近20%,去年這個逆差超過380億美元。金融業進一步開放之後,美國還可以更好地利用比較優勢,所以商品和服務貿易加在一起,兩國的貿易關係是更平衡的。

最後一點我想說,我們需要看一下美國的跨國公司。他們在中國賣了很多產品,利潤也很高,但都是通過這些跨國公司在中國的商業存在進行的。當我們看中美貿易失衡的時候,並沒有把這些包含進去。如果我們把這個考慮進去,可能能看得更全面。總結一下,我們需要認真分析,認識到這是個結構性問題,並且是個長期的問題,所以要更理性的解決。

行長的解釋已經非常通俗易懂了。重點要強調一下,貿易失衡的解決,是一個長期問題,不要指望短期結束。

今日央行行長易綱,釋放了貨幣政策、金融業等開放的重磅信號

問題:中國是否會使用貨幣政策的手段來應對中美貿易問題?

答:中國的貨幣政策主要是依據國內經濟綜合考量,是服務實體經濟的。我們的貨幣政策以及外匯市場現在運行的很好。目前外匯市場是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人民銀行在過去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沒有進行過外匯干預。並且目前的外匯市場可以很好地服務個人和企業,也可以讓中國及外國公司方便地進行貿易和投資。我認為未來外匯市場也會運行的,易行長的意思就是,中國不會通過貨幣政策的刻意調整來應對貿易戰。此前有人稱央行要放鬆貨幣,或者讓人民幣貶值的說法,被證偽。

今日央行行長易綱,釋放了貨幣政策、金融業等開放的重磅信號

問題:貨幣政策正常化及金融業開放會對中國實體經濟帶來什麼益處?中國的銀行業怎麼提升自己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答:貨幣政策的正常化和金融業開放對實體經濟肯定是有好處的。我們所有的措施設計的目的都是為了讓金融業更好的服務實體經濟。這些政策都有利於中國銀行業提升在國內的競爭力,也有利於中國銀行業走出去之後的國際競爭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