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綱:中國金融業開放須遵循三大原則

5月29日,在“2018金融街論壇年會”上,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銀保監會副主席黃洪、證監會副主席閻慶民等表示,將繼續擴大開放,服務實體經濟,提高監管能力,在擴大對外開放的同時不斷擴大對內開放。

金融業對外對內開放有很大空間

易綱開門見山地說,近一個多月以來,人民銀行和各金融監管部門明確了下一步開放的時間表,許多政策已經落地,開放包括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服務業。在新時代,和經濟、金融發展的要求相比,金融業對外、對內開放還有很大的空間,這是提高質量的重要途徑,也是今後工作的重點。

易綱闡述了擴大金融對內、對外開放需要遵循的三條原則,第一條原則是准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金融本質上是競爭性的服務業,金融服務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配置資源。二是管理風險。

他表示,市場上需要的絕大多數金融服務都可以通過市場機制提供,要競爭就必然要開放,對內對外都要開放,相信通過競爭,中國的金融可以提供更好的服務。金融服務得越好,整個經濟發展越好,越有效率。無論對內資還是外資,無論對什麼樣的所有制,只要能改善金融的服務,都要鼓勵進入,遵循准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的開放原則,對各種市場主體一視同仁。

第二條原則是,金融對內對外開放和匯率形成機制、資本項目可兌換,這三件事要互相配合,共同推進。金融在開放中匯率要形成一致,要進行市場化改革。

同時,資本項目可兌換也要同步進行。人民幣國際化要求穩步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只有實現資本項目基本可兌換,金融業實行雙向的開放,匯率形成機制和整個的金融業才能協調發展。在實踐的過程中,金融業的開放、匯率形成機制、資本項目可兌換的進度有的時候可能有快有慢,但總體上必須是相協調的。在中國,這一個過程是漸進的,穩步向前推進的。

第三條原則是,金融的開放程度要與金融監管能力相匹配。隨著金融的開放,會出現跨市場、跨地域、跨國界的資本流動,會產生很多的金融創新。提高金融的開放水平,必須要提高金融的監管能力。

在易綱看來,金融的對外和對內開放過程中,金融管理部門要加強依法金融監管,堅持持牌經營,加強事中、事後的監管。同時在金融開放的過程中,加強對投資者的教育和消費者的保護。

繼續增強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功能

銀保監會副主席黃洪表示,銀行保險業要在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面有新作為。服務於國家重點戰略、重點領域、重點工程和國民經濟薄弱環節,用好現代增量,盤活資金存量,優化信貸投向,深入實施差別化的信貸政策,穩妥開展市場化、法制化、債轉股,發揮保險的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作用,提升農業、養老、健康等領域的高品質保險供給能力。發展普惠金融,解決小微企業、“三農”扶貧等重點領域的融資難題,特別是在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方面要有量化指標,解決融資貴要有過硬措施,著眼於促進產業升級,提升銀行保險業支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能力。

他還表示,要在堅決打贏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和從嚴監管方面有新作為,優先處理可能影響經濟社會穩定和引發系統性風險的急性病的問題與風險,在加強銀行和保險產品監管,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方面要有新突破。推進我國銀行保險業對外開放,確保放寬外資持股比例,限制重大措施落地,鼓勵銀行保險機構引進境外專業投資者,擴大外資機構業務經營空間,在擴大對外開放的同時,不斷擴大對內開放。

閻慶民副主席稱,證監會將繼續增強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功能,繼續加大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力度。

首先,在堅持質量第一和市場穩定運行的前提下,保持新股發行的常態化,優化再融資和併購重組政策,推進新三板分層交易制度取得重要的突破,積極發展、發揮交易所債券市場功能。其次,強化依法全面從嚴監管,持續加強交易所一線監管,推進賬戶實名制,全面強化上市公司證券經營機構等各類市場主體的監管,保持稽查執法的高壓態勢,嚴厲查處內幕交易、虛假程序、操縱市場等違法違規行為。再次,優化境外再融資審核制度,已正式啟動H股全部入市,內地與香港兩地股票互聯互通的額度擴大四倍,加大對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支持力度,放寬證券期貨服務業的市場準入,推動放寬外資股比,業務範圍邁出了實質性的步伐。同時,將引入境外交易者服務“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