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是爲什麼要塑造狂人這個形象的?

德艾風水


有記載的第一個狂人,是楚人接與。他挖苦孔子說,孔子你人中之鳳,為周室這麼操心,為什麼周德還是這麼衰敗呢?是因為孔子倒行逆施,“往者不諫,來者不追”,是“殆政”。孔子所做意圖想推遲大一統中央帝國的到來,是罪人。很明顯,胡適、陳獨秀等人發起的新文化運動,是想畢其功於一役,徹底打倒孔家店的,以“科學、民主”救中國,這裡面只有左翼文化人堅持到底,並最終與農民運動勝利會師;胡適諸公抱衍聖公等裹在一起,意圖實現其溫和改良的主張,在內外夾擊之下,臺島也實現其政治主張了。在民國七年,魯迅先生一針見血地指出民國仍是沿襲“吃人”老套路的,不能不說極為深刻和富有遠見。


伯爵227998672


狂人是魯迅著名小說《狂人日記》中的一個人物。這篇小說創作的背景是,中國正處在一個軍閥割劇,帝國主義肆意掠奪的時代,也是五.四運動爆發的前夕。他塑造這個人物的目的主要有三個方面:這是一個是非顛倒的社會,那些敢於思考的人反而被社會看成是不正常的人。其次,當時人們的封閉和愚昧,不接受新的思想,把新事物看成是異端邪說。最後,通過狂人揭露了封建禮教就是吃人。總之,魯迅通過這樣一個荒誕的故事,為新文化運動造勢。


我是一個人的秋天


魯迅學醫的,看病體非症斷其內腑不可,回國棄醫從文,究其本質仍在從醫,由肉體轉至精神,以為可拯更多靈魂。無疑魯迅是看到了滿口仁義道德的虛偽以及眾生的麻木不仁,於是腦中浮現出吃人與被吃的情形,血淋淋的現實,魯迅挺身醒世,為了“救救孩子”,這也是新文化賦與的使命。之所以這篇狂人日記具里程碑式的作品,是因為延用至今仍有其用。


手機用戶6937527238


撇開魯迅老先生對文學上的貢獻不說。就狂人這一形象的塑造,其意義不見得那麼簡單。他是通過思想意識流的筆法寫狂人的。救救孩子,是他的主旨思想。但主旨思想是建立在對傳統文化的極大否定基礎之上的。破與立,不破不立。狂人之外,看不到立。怎麼救,沒有下文。再者,文學作品只能起到陶冶人們的情操作用。改造意識,思想,去麻木,不至於吧。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存都難以保證,又沒有受教育的基礎與環境,愚昧與麻木成了必然。


縈旭


狂人不狂,更非瘋子。如屈原,"世人皆醉,唯我獨醒,是以見放。”時人皆愚,唯狂人獨清,是以被指為狂人。然而恰是這一"狂人”,從二千多年的故紙堆中,翻出封建制度的歷史,無非"吃人”二字。魯迅先生以此為旗幟,深刻揭示封建制度的罪惡,成為以筆為刀的戰鬥著的民族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