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祖讲苗族:苗族蜡染赏析

苗族蜡染有着悠久的历史,(后汉书)上有西南夷“知染彩纹绣”的记载,这说明至少在汉代,西南少数民族就已经掌握了染、织、绣的技能。在苗族中,有关蜡染起源的传说就有两种。一是苗族先祖蚩尤与黄帝战斗、蚩尤被俘并处以极刑的故事,由此产生了“枫液作防染剂”的染法。二是苗族中流传着蜡染“最早是对铜鼓上的纹样的摹取。

阿祖讲苗族:苗族蜡染赏析

做法是将布蒙在铜鼓上,用蜡在布上来回摩擦,再经过染,铜鼓上的纹样就转移到了布卜,这种做法有点像制拓片。稍后又改用木板镂空来摹取铜鼓纹样,然后把木板放到白布上,将蜡液倒进镂空的图案中再进行靛染,这种方法类似于在衣服上印字。蜡染后来才变成使用铜片制成的蜡刀沾上熔化的蜡液直接在布上绘制。这种方法把蜡染从复制变成了创作,充分发挥了蜡染工具自身的优势,体现出蜡染的材质美,因而,这种制作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阿祖讲苗族:苗族蜡染赏析

蜡染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中国的染织工艺早在西周时期已得到较大的发展。根据《礼记》等文献记载,织物的染色当时设有一种叫“染人”的专官主管,楚国还设有专门主持生产靛蓝的“蓝尹”工官。足见当时的丝织、染色工艺已颇具规模。

阿祖讲苗族:苗族蜡染赏析

苗族蜡染历史悠久,很多地方都流行有《蜡染歌》,叙述蜡染的起源。早在秦汉时代,苗族的先民就已经掌握了蜡染技术,据《贵州通志》记载:“用蜡绘花于布而染之,既去蜡,则花纹如绘”。这种蜡染布曾被称为“阑干斑布”。

阿祖讲苗族:苗族蜡染赏析

宋代五溪地区的“点蜡幔”(蜡染)已很盛行。明、清时代,黔中一带苗族也多用蜡染衣料。民国年间,蜡染盛行于湘西、贵州、云南、川南的大部分苗族地区,而以贵州的丹寨、安顺、郎岱(今六枝)、普定、惠水等地技艺最高。大多数地区都将蜡染成品作衣饰,湘西地区则用作床单、帐沿、枕巾等。

阿祖讲苗族:苗族蜡染赏析

苗族蜡染从图案上可分为几何纹和自然纹两大类。丹寨苗族蜡染的作者们更喜欢以自然纹为主的大花,这种图案造型生动、简练传神、活泼流畅,乡土气息十分浓厚。安顺苗族蜡染以几何纹样为主,图案结构松散、造型生动。织金苗族蜡染以细密白色为主,布满几何螺旋纹,图案结构相互交错,浑然一体。

阿祖讲苗族:苗族蜡染赏析

以蜡染为衣、裙装饰的,目前流行于贵州的榕江、丹寨、三都、都匀等县、市的部分地区。榕江县平永一带的蜡染,都是套染彩色,多以“回”字形、“万”字形、锯齿形、长线条等为全幅的框架。框架的空隙处都绘上花朵,不留空隙。

阿祖讲苗族:苗族蜡染赏析

湘西方言苗族的蜡染,是以薄木板镂空为花纹,压在白布上,灌蜡汁入花纹内。后来改用石灰、胶汁调浆,刷在楼板花纹内。于后将布放入染缸渍染,捞出洗去蜡绘或石灰即成。清末到民国年间,花纹主要是花、鸟、虫、蝶和几何图形,一般作床单、被面、枕巾、帐檐等用。

阿祖讲苗族:苗族蜡染赏析

苗族蜡染纹样手法多变、组合严谨。常见的几何图案有十字纹、方块纹、锯齿纹、太阳纹、山城纹、蕨菜纹,也有花、草、虫、鸟、八卦等纹样。纹样多以点和线组成二方连续图案,这种连绵不断的图案给人一种有序的节奏感。苗族传统的蜡染图案,显得朴素大方,清新活泼,带有泥土芳香的特点,是苗族人民用于表达审美理想的重要装饰手段。

阿祖讲苗族:苗族蜡染赏析

如果说传统的民间蜡染主要是用来装饰、美化日常生活用品的话,那么,现在的蜡染则已经发展为绘画艺术门类中的一个品种,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

阿祖讲苗族:苗族蜡染赏析

贵州是我国著名的“蜡染之乡”,声名远播海内外,它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为劳动人民所创造,也为他们所使用和欣赏。它以素雅的色计,优美的纹样,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贵州民间艺术中独树一帜。

阿祖讲苗族:苗族蜡染赏析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制作精细讲究。由于蜡染风格独特、素雅美观,常用来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用品,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

阿祖讲苗族:苗族蜡染赏析

注:图片转自玫瑰音悦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