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呂不韋,因何一躍做秦相?

中國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兼併戰爭不斷,社會跌宕起伏,英雄輩出,各顯才華。秦國的崛起,除了他們幾代國君都能傳承“強國富民,一統天下”的雄心壯志和商鞅變法的促進外,有一個人物是不得不提的,那就是呂不韋。

作為商人的他,憑什麼力量能一躍做了秦的相國呢?以至於影響了秦國政壇和社會發展較長一段時間。在此,本小編學習了劉興林教授的講述後,經分析和梳理,覺得呂不韋有以下幾方面的優勢和成功之處。

商人呂不韋,因何一躍做秦相?

一、知識淵博

呂不韋從小就在父親的督促下,刻苦讀書,認真學習。他的父親雖然不是什麼知名人士,卻對兒子非常重視,希望能成為一名受人尊重的文化名人。可是聰明的他卻喜歡上了做生意。青年時期,遊歷於韓、魏、趙三國,居無定所,忙忙碌碌,生意缺越做越好,“因擅長於經營之道,賤買貴賣,家累千金”。一邊做生意,他還一邊關注天下時政,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社會,瞭解多方面信息。他勤學好問,廣收門客,結識了當時眾多有志之士,為他後來組織編纂古典名著《呂氏春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經商有方

做生意,在2200多年前的秦國,並不是好行業。做的好了,或許有個溫飽,生意不好做虧了,可能會貧困潦倒甚至難以生存。即使做好了,商人的社會地位也很低。因為秦國的統治者“獎勵耕戰”,重視生產和國防,還沒有認識到商業在經濟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呂不韋要在這種社會背景下把生意做好,不僅要有超人的智慧,還需要吃苦耐勞的精神。在父親老呂的教誨下,加之不斷擴大的人脈,準確把握市場行情,使得他把生意越做越好,青年呂不韋已經積累了不少財富,“家累千金”為他人生進一步發展,儲備了必要的物資條件。

三、“投資”政治

當他到邯鄲做生意,見到了在趙國當作人質的秦昭王之孫子楚(在趙國他叫異人)時,頭腦中立即冒出一個異想天開的想法,這便是從商業上的投機轉向政治上的投機,產生了“奇貨可居”的念頭。他立馬趕回韓國老家,向老爹請教:“做生意和種莊稼,那個行業利潤高些?”老呂回答:“種莊稼只有10倍的利潤,如果做珠寶生意,可以有100倍的利益。”他又說:“資助一個人當國君,利益咋樣?”他老爸說,那樣做利潤將會無數。於是,呂不韋從韓國返回趙國,開始包裝這位王孫。公元前251年在位56年的秦昭王駕崩,太子繼位,即秦孝文王,在呂不韋的運作下,異人由在外做人質很快升格為太子。孝文王在位僅僅一年多,便病逝了,異人在呂不韋的全力幫助下,回秦國登上王位,即秦莊襄王。呂不韋政治投資成功,因為輔佐秦王有功被拜為相國,手握秦國大權。

然而,秦莊襄王在位不到4年就駕崩了,前246年13歲的嬴政繼位,秦王政因年少,尊呂不韋為“仲父”,獨攬大權,把持國政長達8年。這期間他主持編纂《呂氏春秋》,全書共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20餘萬言,匯合了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稱“雜家”學說。他廣收門徒,招賢納士,為秦國儲備了像李斯、王翦、尉繚等大批人才;執政時曾攻取周、趙、衛的土地,立三川、太原、東郡,為秦帝國的統一事業做出重大貢獻。

他在政治投資過程中,有些手段並不光明正大,也開啟了行賄腐敗的先河。後因嫪毐集團叛亂受到牽連,被免除一切職務,貶出京城,回到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又下詔,令其舉家遷蜀,呂不韋明白秦王政不會放過他的,便在滿腹冤屈中飲鴆自盡。秦王政排除各種障礙,於前230年至前221年,用了10年時間兼併六國,完成統一天下大業,被後世譽為“千古一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