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桑效應」是什麼?丨輿論知識點

今天為大家科普“霍桑效應”。

“霍桑效應”是什麼?丨輿論知識點

“霍桑效應”起源於1924年至1933年間的霍桑實驗,指的是當人們意識到自己正在被關注或被觀察的時候,會刻意去改變一些行為或者是言語表達的效應。簡單來說,就是從旁人的角度,善意的謊言和誇獎真的可以造就一個人;從自我的角度,你認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你就能成為什麼樣的人。

“霍桑效應”對新聞和傳播學有極大的借鑑作用,人們在被採訪時,由於受到關注,容易出現不同於常態的表現,即被採訪者和採訪者的心理對新聞真實性和傳播效果的影響是客觀存在的。

①“霍桑效應”會影響基本新聞事實,會造成對事實一定程度上的拔高或貶低。比如,當鏡頭突然對著你,你知道你該說什麼,而不是你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受訪者的這種表現是正常的反應,受霍桑效應的影響,他一般不敢“胡言亂語”,而是極力回答你想要的東西,在內容上是單面或線性的,據此報道問題,會對受眾造成誤導。

②“霍桑效應”會使當事人對複雜問題的判斷簡單化,以一種傾向掩蓋了另一種傾向,發生邏輯和事實上的失真。比如對一些由正面走向反面的人物的報道,前後的報道天壤之別,讓受眾有上當受騙的感覺,有損媒體的可信度和美譽度。這不僅是受訪者受到霍桑效應的影響,記者同樣受到了影響,沒出事之前,記者只想到報道正面內容,別人受到暗示,樂得顯擺自己;等出事之後,記者習慣盡挖劣根,別人辯解也不會聽。

③“霍桑效應”還會影響部分受眾的接受心理,因為媒體偏向一部分人,而忽視另一部分人,會造成情感上的對立。採訪時,對被調查人的格外關注,同時忽視或漠視他們周邊的人,聚集太小,不僅會損失新聞量,也會造成感情偏差。

比如當年東方時空的幾位知名主持人敬一丹、水均益、白巖松等人,一位14歲患白血病的小姑娘,滿足了她的最後心願。但事後,敬一丹回憶說,當時病房裡還住著幾個同樣患白血病的孩子,她們也可能來日無多,也渴望關心和交流,但是,幾個主持人都沒有問候她們一聲。敬一丹說,她後來突然回憶起另一個小姑娘渴望的眼神,讓她內疚很久。

“霍桑效應”對新聞採訪和傳播效果的影響是潛在和廣泛的,新聞人應該充分重視它的負面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