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一代人的記憶!

這是當年崇明島上

一代人心中永遠的記憶;

這是當年崇明民族工業

為之驕傲的輝煌;

大通,富安,

兩個在人們腦海裡揮之不去的名字;

兩個承載著崇明人多少情結的紗廠;

兩個至今停留在家鄉人口中的驕傲。

崇明一代人的記憶!

1919年

由本縣民族資本家杜少如與上海營造商姚錫舟合作,集資64萬銀元,在堡鎮大通河南岸購地100畝建廠,是時,那裡還是堡鎮東南角的一片荒地。

崇明一代人的記憶!

1922年4月

大通紗廠正式投產,崇明的民族工業有了標誌性的象徵。大通紗廠建成投產時,擁有10800枚紗錠,產品以14支紗為主,兼生產10支、12支、16支、20支棉紗。商標為飛艇,年產量萬餘件。1923年至1927年紗錠增至22620枚。

崇明一代人的記憶!

1932年

富安紗廠由杜少如和邑紳王清穆等人集資50萬銀元籌建,廠址在大通紗廠南側,佔地70畝。富安紗廠建於1932年,投產時,擁有紗錠10800枚,後增至15864枚。富安的產品以14支棉紗為主,商標為金塔和鷹球。

崇明一代人的記憶!

1938年3月13日

崇明淪陷後,大通紗廠董事會鑑於財產難保,與意商洋行簽訂契約,把大通紗廠改為意商開利洋行崇明紗廠。但是,這樣做仍逃脫不了厄運。剛及一年,在1939年3月,紗廠被日軍強行接管,更名為鍾淵紡織株式會社江北紡織第五廠。

崇明一代人的記憶!

1943年7月

日寇在侵華戰場上節節敗退,汪偽政權無奈之餘,只得將大通、富安紗廠“發還”原主。兩廠交回時,紗機只有數臺能開動,紗廠實權仍操在日商手中。抗戰勝利後,兩廠才得以恢復舊觀。

崇明一代人的記憶!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棉紡織行業進行了兩次行業性改革,大通、富安紗廠因此歷經了數次合併劃歸。

崇明一代人的記憶!

1956年7月

兩廠合併為“公私合營崇明紗廠”。

崇明一代人的記憶!

1960年

崇明紗廠劃歸上海紡織工業局。

崇明一代人的記憶!

1966年

按當時市屬國營紡織廠序數排列,更名為國營上海第三十五棉紡廠,簡稱上棉三十五廠。

崇明一代人的記憶!

2007年

因產業結構的調整,上棉三十五廠關閉。至此,轟響了八十多年的紡織機聲徹底地沉寂下來。

崇明一代人的記憶!

歲月的塵埃可以使往昔湮沒,但是總有依稀可尋的履痕;塵封的記憶可以在油墨中重現,縱然無法還原當初的細節。儘管大通富安已經在人們的腦海裡漸行漸遠,但是讓我們走進那老廠房去看看它們吧,莫道那老車間寂寂無聲,莫看那辦公室人去樓空,灰絮訴說的是往昔的繁忙,門窗呈現的是曾經的輝煌……

崇明一代人的記憶!

遙想當年,有多少人每天在紗廠的汽笛聲中開始奔波忙碌;有多少人每天在紗廠的織機聲中謀取生計。沙洲白花花的銀棉在此變成織物的經經緯緯;農家水淋淋的汗珠由此換成餬口的開支花銷。

歲月的風雨讓大通富安淡出了人們的生活;時代的變遷讓大通富安變成了人們的鄉愁。

大通富安兩個紗廠永遠是我們一代崇明人最值得緬懷的一個記憶!

崇明一代人的記憶!

我們之所以緬懷大通富安,畢竟它們是我們崇明曾經的輝煌。我們之所以鉤沉塵封的往事,畢竟它們是我們父輩永遠的掛念;我們之所以打撈史海的碎片,畢竟它們是我們家鄉嬗變的履痕。

讓我們不要輕易地忘卻它們,當年崇明島上最大的工廠;讓我們牢牢地記住它們,當年父母輩賴於生計的一個企業。

那當年的大通!

那當年的富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