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林海雪原》爲何雷聲大雨點小

根據同名紅色經典小說改編的電視劇《林海雪原》正在安徽衛視和山東衛視同步播出。在諸多對這本小說的影視改編中,影響較大的當屬1960年的老電影《林海雪原》和2014年張涵予主演的電影《智取威虎山》,前者已成集體回憶,後者取得8億多票房,堪稱紅色題材市場化的成功典範。

電視劇方面,1986年、2002年,《林海雪原》兩度被改編成電視劇播出,知名度和反響大不如電影。據北京青年報記者對主創的採訪,當下這一版的電視劇改編,從投入到班底都印證著其“野心”和用心,然而結果依舊是雷聲大、雨點小——豆瓣評分僅6.6,評論區更是冷清不已,僅有的幾條討論也是吐槽“劫火車”和“打老虎”等經典橋段拍得“太假”、演員表演浮誇等等。

新版《林海雪原》為何雷聲大雨點小

新版《林海雪原》改了什麼?

首次全景式改編全本小說

該劇出品人郭鈞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新版電視劇《林海雪原》最大的特點是“首次全景式以電視劇形式對作家曲波原著全本小說進行改編,並嚴格遵循原著的故事發展線”。奇襲奶頭山、智取威虎山、暗戰神河廟、圍剿大鍋盔這四大橋段都被逐一搬上熒屏。

郭鈞認為,以往的影視版本,用力點和觀眾焦點都集中在“智取威虎山”等幾個經典段落,觀眾對整個故事的前後因果卻一知半解。新版《林海雪原》大膽、巧妙地完成了百雞宴到大鍋盔的銜接過渡,故事趨於完整。其中,圍剿大鍋盔作為殲滅土匪的收尾戰鬥,主創團隊精心設計了“生化武器”的劇情,增加了戰鬥的難度。

新版《林海雪原》為何雷聲大雨點小

新版《林海雪原》加了什麼?

故事、人物完整了

《林海雪原》的劇本足足打磨了五年,據說編劇中有挖掘東北民主聯軍歷史的,還有研究東北民俗、土匪黑話及野外生存術的。除四大重要橋段外,還將許大馬棒血洗衫嵐站、座山雕血洗夾皮溝、楊子榮打虎上山、二道河橋頭大拼殺、小分隊降臨百雞宴等故事穿插展現,“新版《林海雪原》完整地講述了東北民主聯軍剿滅土匪的艱苦歷程,具體地呈現出整個故事的來龍去脈”。

另外,土匪的黑話是這個文本一大標誌性亮點,除了“天王蓋地虎,寶塔鎮河妖”,又把挖掘出來的“新料”在劇中呈現。比如,搶劫叫“砸窯兒”,山頭叫“綹子”,實力強叫“局紅管亮”,對黑話叫“唇典開了”。在故事情節和人物關係上,原本寥寥幾筆的配角人物也下了很大功夫。比如八大金剛,在以前的作品中是很臉譜化的人物,“這次給每個人都賦予了性格特點,他們在楊子榮上山後如何刁難、如何懷疑都會有對應的表現。”

為了充實情節密度,新版在原著基礎上作了發揮,比如交代了楊子榮所冒充許大馬棒的副官胡彪的來龍去脈。小常寶唱的“八年前風雪夜大禍從天降,座山雕殺我祖母擄走我爹孃”,主創團隊從唱詞中提取了兩位人物,讓其成為楊子榮上山後找到的內應。小白鴿原本沒有身世交代,劇中添加了與田副司令的父女關係,“表現高幹子女在戰爭年代也會被送到前線戰鬥”。 另外,黃覺扮演的關毅忠是此次細心添加的角色,關毅忠的人設是一名國民黨參謀長,有軍事智慧才幹但又報國無門,愚忠,是一個悲劇人物。“添加這樣一個角色是為了豐富小分隊要抗擊的敵人陣容”。

新版《林海雪原》為何雷聲大雨點小

新版《林海雪原》錯過了什麼?

“網感”不足,沒有踩到主旋律改編的“點”

新版《林海雪原》中,李光潔飾演楊子榮。據說當初《林海雪原》和一部剛剛播畢現象級大劇的劇本同時擺在他面前,李光潔選擇了當時看起來更有前途、更“保險”的前者。這個“插曲”也側面印證兩年時間市場風向的瞬息萬變。

客觀地說,這是一次中規中矩的改編,問題或許出在由45萬字的小說擴展到65萬字的劇本,精華部分仍是家喻戶曉的打虎上山、智取威虎山——這個素材量和精彩度足夠維持一部電影的高潮,對一部64集的電視劇卻相當於重新“開荒”,對觀眾來說,也相當於一部新劇;高度“忠於原著”是把雙刃劍,在這次改編中,一見如故的“利”和束縛手腳的“弊”同樣明顯——比如楊子榮上威虎山之後拿出先遣圖獻寶那段,李光潔就介紹:“我們運用一些比較形式化的方式來表現他‘英雄’的一面。這麼做是為傳統觀眾考慮,在他們的心中確實是這樣一個經典的片段;但年輕觀眾就會覺得,是不是太過於形式化了。”而從播出效果看,確實褒貶不一。

值得注意的是,該劇目前只有一家視頻網站同步播出,在新媒體上也鮮有互動和反響。網絡平臺的不積極側面反映出它在“網感”和新鮮話題性上的缺憾;而關於紅色經典新拍的高潮,三年前的電影《智取威虎山》踩在了“點”上,借到了勢;時隔三年,觀眾和市場的熱點早已轉移……總之,這部在熱潮中孕育、轟轟烈烈改編,但些許“生不逢時”的作品,不僅在常規播出時段顯得缺少競爭力,在主旋律作品同題競爭的檔期,也將只能面對無功無過、悄然播完的尷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