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上平涼的六個理由

愛上平涼的六個理由

炎炎夏日,到處都是一片熱浪滾滾。而地處陝甘寧三省(區)交匯處,北緯34度54分至35度43分,東經108度30分至107度45分之間的平涼,卻是一處山水俱佳的“清涼世界”。

南來北往的遊人,有的樂於徜徉在崆峒山上聽樹葉婆娑,看雲海翻滾。有的嚮往漫步彈箏湖畔,賞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有的喜歡置身關山林海,聽鳥兒啁啾、泉水叮咚,還有人偏愛走進那大雲寺的禪修之地,敬香拜佛,享受內心的片刻清淨和安寧。

不入平涼門,安知平涼美。

依山傍水、景色宜人,人文薈萃的“西出長安第一城”,總有一個理由讓你心嚮往之、欲罷不能。

愛上平涼的六個理由

崆峒山

問 道

老子的《道德經》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崆峒山,天風浩蕩,仙雲飛渡。相傳軒轅黃帝在平定天下後,先後兩次來到平涼崆峒山,向廣成子問道。作為道文化的開端,黃帝問道使得崆峒山成為道源聖地、道家靈地,靈氣千年不絕。

崆峒山在幾千年前就被人們認為是一座可以接近神祗、感悟大“道”,從而抵達彼岸世界的山峰。千百年來,不論黃帝問道、儒釋道三教的傳播與融合,還是帝王將相、達官貴人、文人墨客、平民百姓的遊歷朝拜,其中都有著各自的某種精神寄託和追求嚮往。

於崆峒山問健康之道,有《黃帝內經》解通氣脈讓你合身通暢,道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逍遙心態,讓你活得豁達隨性,自在閒逸。問事業之道,則《易經》解讀宇宙變化而求變通廣漠,莊子傳授無為而治、尊崇自然規律的哲學思想也許會給你啟迪。問財富之道,老子講求厚德載物,你若能從中領略一二,也許會受益終生。

登臨崆峒,在這蒼茫青山中,在一呼一吸間,感受層層綠葉散發出來的氧氣的芬芳,似乎身上所有的俗世氣息都被重新洗滌,讓你也沾染了一絲仙氣。平淡清雅的心,也會為你帶來一份福氣。

愛上平涼的六個理由

王母宮仙山

祈 福

涇川回屋,西王母修道成仙之處。

這個中國西北地區著名的道教宮觀之一,位於涇川縣城以西一華里處的回山之上。相傳周穆王和漢武帝都曾到過這裡遊歷,道教最高女神西王母還曾設宴招待他們。

西王母母儀天下保佑四海八方。回山千百年來香火延綿,信徒不斷。人們在西王母宮祈福,期盼平安、智慧、美麗、子孫相續。

農曆三月二十日是涇川西王母廟會,也是涇川及周邊百姓的一場“精神年會”,至今已傳承了一千多年。每年廟會時節,人們既可以看到白髮蒼蒼的老人,裹著小腳、拎著布包,一步一挪地向著王母宮大殿靠近。也可以看到年輕人甚至年幼的孩童,或相約共同拜神,或在家人的帶領下敬神祈願。還有大批臺灣信眾,千里迢迢包機到此尋根,吟唱祝禱之詞、祈禱國泰民安,以痴、真、信、虔之情態表達對華夏母親——西王母的最高禮讚。

來平涼,向女神西王母祈福,讓你的精神返璞、靈魂歸真。

愛上平涼的六個理由

涇川大雲寺

修 禪

一個1400年前的舍利石函,一套1300年前的金銀棺槨,14粒來自古印度的佛骨舍利,40年前震驚佛教考古界的重大發現。涇川大雲寺,無疑是隱藏在黃土高原深處的一方佛家寶地。

人生如雲、浮華如雲、名利如雲,僅是這個名字,就給人太多啟迪。

大雲寺因武則天欽命而建,地宮曾安放釋加牟尼真身舍利,近幾年又收集了2000餘粒各地寺院高僧的真身舍利。自2005年中央電視臺播出專題片《國寶檔案·甘肅涇川大雲寺舍利》後,一時間全國各大媒體競相報道。自此,鎏金銅匣、銀槨、金棺和佛舍利等國寶級文物還多次走出國門,遠赴日本、新加坡、法國、英國和瑞士等國展出。

行走在佔地364畝的大雲寺博物館,無時無刻不被這座規模宏大、佈局嚴整、出簷深遠、色調古樸、莊重典雅的仿唐式建築所震撼。不僅如此,其鎮館所在——舍利方塔設計追求舉架平緩穩重,大部分採用較大的出簷,有的出簷長達五六米,盡顯飄逸、靈動、大氣的隋唐建築風格。

佛無語、禪無字。藍天白雲下,氣勢齊天的大雲寺,望一眼,便覺心靜。待到夕陽西下、晚霞滿天之時,鐘鼓悠揚、香菸繚繞,寺院上下瀰漫著一種肅穆、神秘、秀美的氛圍,更是蕩人心魄。

忙碌一生,若能偷得浮生半日閒,在大雲寺敬幾柱香,在佛祖前許幾許願,既能使內心清靜安寧,又得福壽康泰,這便是禪修機緣。


愛上平涼的六個理由

避 暑

關山,古稱隴山,是《山海經》中所載“高山”的“六盤山”系之南段。

關山一脈,橫亙平涼五縣,雲崖寺、蓮花臺、五龍山、關山天池等勝蹟密佈,秦皇漢武都曾登臨。

這裡是黃土高原為數不多山林覆蓋的自然山體。關山山脈在整個黃土高原上,自西北向東南,像一條隆起的脊樑,為四十萬平方公里的世界上最大黃土覆蓋區增加了一抹綠色,被譽為“黃土高原上的綠色脊樑”。

這片神奇瑰麗的土地上,立體分佈著梯田、金果、草甸、高山、峽谷、森林、溪流、城鎮、寺廟、石窟等資源,為關山的生態旅遊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自然風光與道家名山崆峒山形成互補,是西北地區稀缺的生態資源。

此處年平均氣溫7.7℃,最高20℃,最低-6℃。春天,林草翠綠,桃花滿山紅。夏天,百花盛開,群蝶飛舞。秋天,楓葉正紅,溪水沏清。冬天,喬、灌木落葉,松柏更加青翠,是休閒度假的絕佳之地。

盛夏,四處高溫來襲,關山林海卻自是一派清涼世界。風過密林,聲如洪濤,行於山中,恍若世外桃源。來自繁華鬧市的旅人,閒逸此山,沉浸在廣闊的綠色裡,享受森林中散發出的天然芳香,聆聽泉水叮咚、松濤鳥鳴,給心靈來一次徹底的洗滌,讓心緒回到最初的清明,身心巨爽,夫復何求。

養 生

自古以來,世人都希望自己健康長壽。為此,秦始皇、漢武帝、唐代的諸位帝王都熱衷於求仙煉丹,想苦苦求索養生之道、長壽之法。

而據《莊子》記載,平涼是北斗七星照耀下的地方。在道家思想裡,北斗神君是掌管人間壽命的大仙,他所管轄的地方人們自然長壽。

難道真是這一方水土格外養人,這一片天地得仙人護佑,還是生於斯長於斯的人們天生身體強健?根本之處在於依託於崆峒仙山的平涼,流傳保存著人人渴望得到的養生長壽之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黃帝問道廣成子時,曾問長生之道,廣成子以道家守靜的方法闡釋此“道”真諦。

“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故能神與形具,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黃帝內經·素問》中的句句真言,涵蓋五大養生理念,是一種順應自然規律的養生原理,是一套天人合一、形神兼備的整體修煉方法。

始自崆峒道尊的“天人合一”養生理念,又兼《黃帝內經》的靜脈調理,還有皇普謐針灸“治未病”,再輔之修禪避暑清身靜心,涇川溫泉沐浴洗塵,更有天然有機五穀雜糧、原生態果蔬蛋禽清腸排毒,仰觀星宇浩瀚、蒼穹無極,俯看森羅萬象,皆歸塵土,頓悟人生精妙奧義之所在。

千百年後,養生之道早已神秘不再,成了尋常百姓儘可追求、掌握的家常之法。只是,當你看到懸掛在崆峒山管理所翰譜堂的那副書聯——“崆峒駕鶴遊,鼎湖乘龍去”時,依然會對這片土地上的神奇過往,有著天然的探知慾望,依然對這仙霧縹緲的崆峒群山,有著諸多遐想。人未動,心已往。

習 武

來到平涼,必須一睹崆峒武術的風采。

《爾雅》中記載:“空同之人武。”

講究陰陽變化的崆峒武術,近則用柔、遠則用剛,以柔待勢、以剛克敵,是與少林、武當、峨嵋、崑崙齊名的五大武術流派之一。

晨起,漫步平涼,總能看到人們打拳舞劍的身影。尤其是每當旭日東昇、萬物初醒,沿著崆峒山的青石臺階拾階而上,經常能聽到或看到崆峒文武學校師生和山上的僧人、道士,為遊人表演崆峒武術的聲音和身影。此情此景,讓你恍若穿越,猶如突然闖進一個武俠劇拍攝片場,其驚喜妙不可言。

向來低調而又神秘的崆峒武術,因金庸的武俠小說被眾人所知曉熟識。口吞寶劍、鋼筋鎖喉的功夫絕技,更是讓武俠迷們拍案稱奇。

崆峒武術源遠流長,相對其他武術門派有著獨特的奧妙和精髓,它吸取了道家養生理念,其中包含拳術套路、兵器、氣功、中醫療法等,內涵豐富,有助於防身,更有利於強身健體,這也是平涼人熱衷習武的緣由。

據明代趙時春編撰的《平涼府志》記載:明朝成化年間,名道張三丰由武當山來崆峒,在崆峒山隱居五年。傳說張三丰在崆峒山雷聲峰修煉過程中,受崆峒派神拳門功夫的啟發,仰觀日月星辰,俯察山川河流,根據天地陰陽二氣的原理,創建了以養生為主的內家拳——太極。

可見兩大武術名派同氣連枝,淵源頗深。

假若你此次來平涼,還能看到崆峒派與武當派的一場武術對決交流。兩派青年英豪,將在道源聖地切磋技藝、以武會友,各路英雄齊聚崆峒之巔,或許就是你掀開兩大武林門派神秘面紗之時。

聰慧如你,不妨也學上一招半式,圓一次自己的武俠夢。

青山綠水,我們江湖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