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古人重視嫡長子?

纏中修禪


古人重視嫡長子,這一制度源遠流長。西周時中國確立了宗法制度,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嫡長子繼承製。

所謂嫡長子繼承製,指的是貴族,不論是天子、諸侯還是大夫、士,主要的家業都由嫡長子繼承,嫡長子吃肉,其餘的兒子只能喝湯。

比如,天子的嫡長子可以繼續做天子,其餘兒子或做諸侯,或任大夫;諸侯的嫡長子是諸侯,其餘兒子為大夫;大夫的嫡長子繼承大夫之位,其餘的兒子降為士;士的嫡長子還是士,其餘的兒子可能就是庶民了。

西周為什麼要確立嫡長子繼承製,這一制度為何如此重要,以至於延續了幾千年?甚至齊桓公在葵丘會盟諸侯時,盟約中還專門寫了一條:“無易樹子”,也就是說不要更換太子。

我認為主要有兩點原因:

第一,保持權力傳承的穩定。

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說君主制的缺點之一就是君主的更替缺乏連續性,容易產生混亂,因此“人們把王位固定由某幾個家族世襲,並規定了一種繼承的順序,以免在老國王駕崩之後發生爭議……寧要表面的平靜而不要賢明的行政,甘冒把一個小孩或一個惡魔或一個白痴捧上王座的風險,而不願在選舉好國王的事情上發生爭論。”

我們的祖先在幾千年前就發現了這一點,而嫡長子繼承製就是一種非常確定的繼承順序,完全沒有爭議。只要不是嫡長子,不管你能力怎麼樣,都不能繼承權位,從根本上杜絕了其他兒子的覬覦之心。

歷史上經常出現嫡長子繼承製沒有順利實行,結果國君的兒子們相互爭鬥,引起大亂的事情。比如齊桓公重病,他的五個兒子各自率領黨羽爭奪齊國國君之位。結果導致齊桓公餓死,五個兒子互相攻打,齊國一片混亂。齊桓公屍體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無人收斂,結果屍體上的蛆蟲都溢出了房門。


第二,保證正妻孃家的權利。

嫡長子是正妻的兒子,而正妻一般出另一個自權勢相當的家庭。比如天子的正妻可能是大諸侯的女兒,諸侯的正妻可能是另一個諸侯的女兒。

一個諸侯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另一個諸侯,必然希望兩國結好,最好是世代交好。如何能世代交好呢?如果這個諸侯的女兒生了兒子能繼承君主之位,兩國的親戚關係就能延續下去,豈不是世代交好了嗎?

所以諸侯在嫁出女兒時,往往會讓自己的侄女作為陪嫁,稱為“媵”。這是一道保險,萬一自己的女兒沒生出兒子,還可以讓自己侄女的兒子繼承君位,保證下一代國君依然是自己的親戚。

諸侯嫁女兒時,總懷著這樣的期待。因此要用嫡長子繼承製來保證諸侯正妻孃家的權利,否則會引起孃家的不滿。

比如周幽王寵愛褒姒,想立褒姒的兒子伯服為太子,結果把正妻申後以及原來的太子宜臼廢了,這一舉動引起了申後父親申侯的不滿。太子宜臼跑到申國找自己的外公申侯撐腰,申侯勾結犬戎,殺死了周幽王,攻入鎬京。這才有了平王東遷,西周滅亡,春秋時代開始了。



夢露居士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說清楚這個問題的起源。

中國自古以來,王公貴族的爵位財產結為一體,且由於實行一夫多妻制(確切的說是一一妻多妾制度),子女眾多,為了解決死後爵位財產繼承問題,維護社會的秩序穩定,建立行之有效的繼承製度是十分必要的。

大禹把王位傳給兒子啟,開創了“父傳子,家天下”的傳統,自此:夏朝實行父死子繼的繼承方式,到了商朝,制度有所變化,前期實行兄終弟及,後期改為父死子繼。到了西周時期,周公制禮作樂,定下了一項制度,叫做: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由此幾乎奠定了此後中原王朝3000年的繼承製度。

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這句話前後兩句不是並列關係,而是一種優先級降低的順序關係,意思是:如果有嫡子(就是妻子生的兒子),那麼就在嫡子中選年紀最大的,也就是嫡長子繼承,如果沒有嫡子,就在剩餘的兒子中選一個母親地位最高的繼承。

這一制度的核心就在於:子以母貴。

古代社會婚姻關係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又講究門當戶對,婚姻是建立在兩個家庭社會關係和社會地位的基礎之上,妻子意味著龐大的家族關係和社會關係網絡,對於家庭興衰意義重大,所以地位最高,同理:妻子所生的兒子,由於血緣關係,繼承了兩家的家族關係和社會關係,社會資源最為豐富,而長子由於出生最早,接觸這些社會關係時間最久,影響也最大,由他來繼承是各方都樂於接受的結果。而小妾,由於社會關係相對低下,影響力低,所以兒子的地位也相應降低,只有在正妻沒有兒子的情況下才有可能獲得繼承權。

這就是立嫡的含義,既不是年齡問題,也不是才能問題,而是一個“關係”問題。

例如:西漢開國皇帝劉邦結婚前就與老家的曹寡婦私通,生了兒子劉肥,但由於是曹寡婦並非明媒正娶的妻子,所以皇位只能由呂雉所生的嫡長子劉盈來繼承。而唐朝開國皇帝李淵,雖然兒子眾多,但是皇位只能在原配竇皇后生的三個兒子中挑選(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

嫡長子繼承製還能解釋一些其他問題,例如正妻有多個兒子,嫡長子先於父親死了,那麼繼承權也應該由嫡長子的後人來繼承。這種方式雖然有些迂腐,但是可以有效避免爭鬥,更好的維護秩序。例如明太祖朱元璋,本打算傳位給太子朱標,但是朱標早死,朱元璋就把位子傳給了朱標的長子朱允炆。

總體來說:這是一個成功併成熟的繼承製度。這個繼承製保證了政權的平穩過渡,使人心穩定,政權穩固。它是符合封建社會實際的行之有效的繼承製。不僅中國如此,在日本以及其他地方的封建時代,也存在類似的情況。歐洲封建社會的長子繼承製,包括了長子繼承財產,封建貴族的爵位和土地傳給長子,其餘的兒子因缺乏財產為謀生而淪為騎士。

但是這一制度也存在許多問題:如果大兒子是個傻瓜,或者能力弱,而其他兒子有能力,有功勞,有人脈該怎麼辦?

如前文所說:李淵想把位子傳給嫡長子李建成,但是次子李世民在建立大唐過程中立有大功,人氣極高,兄弟二人互不相讓,最後玄武門兵變,李世民殺死太子李建成以及擁護李建成的三弟李元吉,逼迫李淵退位,自己做了皇帝,縱然如此,後世史家還是狠狠的給了李世民一筆。同樣的道理,朱元璋死後,朱棣以“靖難”為名,發動叛亂,得了天下,但朱棣吸取李世民的教訓,挖空心思修改歷史,不惜把生身母親歷史抹去,偽造自己是馬皇后親生兒子的身份,還大張旗鼓的在南京建大報恩寺(不知道報什麼恩)以彰顯自己篡位的合法性。

最搞笑的是西晉,晉惠帝生來就是個傻瓜,但是就因為是嫡子(司馬炎與皇后楊豔次子,長子司馬軌兩歲夭折),做了皇帝,當大臣告訴他百姓沒有飯吃的時候,他卻反問他們為什麼不喝肉粥。

這些奇葩案例不勝枚舉,不能不說是對這一制度的諷刺。

還有一些皇帝,本身就是這一制度的破壞者,例如漢高祖劉邦,晚年寵幸戚姬,耐不住枕邊風,打算廢掉太子劉盈,立戚姬的兒子趙王如意為太子,為此呂后不惜拉攏群臣為兒子保駕護航,劉盈剛即位,呂后就反攻倒算,毒死如意,然後又把戚姬砍成人彘,而漢武帝在廢除太子劉據以後,為傳位給年幼的兒子劉弗陵,不惜殺掉寵愛的鉤弋夫人。

最有意思的是清朝,由於起源於關外滿人,雖然入關後接受了中原文化,但是在繼承人問題上依然保留了自身特色,採取了秘密立儲的方式,但是這一方式依然沒有跳出“子以母貴”的傳統。

皇族如此,貴族自然有樣學樣,雖然沒有皇位繼承,但是有爵位和財產,為了保證家族萬世永昌,爵位有人繼承,財產不被無限分攤,由嫡長子來繼承是最合適的方法。而到了民間,雖然有條件納妾的少之又少,但是古代社會沒有計劃生育,一家多個兒子的情況並不稀罕,為了防止出現繼承權爭端,也都採用了長子繼承製。

整體來看:嫡長子繼承製度在封建社會看來是一種成熟的繼承製度,它對穩定社會有著重要作用。但在今天看來,他是一種非智能的制度,隨著社會的進步,它必將被人拋棄,由進步的制度所代替。



日慕鄉關


除了心理因素的考慮,我想主要還是權衡利弊的考量。普通人對自己的第一個孩子,我想是有一種里程碑似的感覺,第一個孩子年紀最大,心理最先成熟,參加工作最早,對家庭的興旺發達更容易有貢獻,所以免不了會重視。而對於貴族來說,這個考量更加複雜。

貴族大多有龐大的家產需要繼承,如果平均分給所有的孩子,就可能導致勢力銳減,家族衰落。

我們知道,漢代有個《推恩令》,就是諸侯王死後,皇帝把死者的國土平均分給那個死者的所有孩子,相當於強行給死者分家,這樣,每個兒子分得的國土小了,財力削弱了,就很難有造反的實力了。所以,貴族為了家族興旺起見,不到萬不得已,是捨不得分家的,那麼,家產給誰不給誰呢?如果沒有一個規矩,勢必造成家族紛爭,大打出手,血流遍地。這時候,實行嫡長子制,就是一種最優選擇。嫡妻生的孩子有優先權,這彷彿天經地義。長子年齡最大,有優先權,這彷彿也天經地義。別的兒子想爭,誰叫你母親不當嫡妻,誰叫你不第一個來到人世呢?按照先來後到的原則,大家也沒脾氣。

所以,重視嫡長子,在某些方面,並不是最優選擇(因為嫡長子並不一定聰明),但綜合考量,又是最佳選擇,最有利於家族和平延續的選擇。古代皇帝選擇嫡長子為太子,也是出於這個考慮,但依舊會引起有些兒子不服氣,導致流血衝突,這是沒辦法的。但總的來說,這種制度其實已經扼殺了不少潛在的流血衝突了。


梁惠王


嫡長子繼承製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證家族的延續,降低家族利益權力交接、更新換代產生的隱患與問題。與農耕文明這種追求安穩定居的生活方式是相符的。

減少變數,穩定,長治久安,代代相承在傳統思想裡是相互統一的。

1.嫡子:嫡庶之分確保了妻妾之分,妻妾之分簡化了一夫多妻制的問題,通過制度規範簡化了家庭規則,確保了等級制度和社會制度。

同時很多情況下,只有上層階級才會有妻妾成群的實力資本與資格;正妻一般講究門當戶對本身的出身也是上層階級【出身貧寒一步登天的另算,負心漢陳世美之類的故事多是這類情況】妾只是一個高級奴婢,出身與階層不如正妻,社會制度自然維護上層階級的利益;

2.嫡中取長:嫡長子有著其他制度不能比擬的穩定性:簡單明瞭,明確無歧義。

嫡長子制度一般情況下需要考慮的只是長子不要早死【採取極端手段謀害兄長的雖然有各種歷史事例,但皇室居多,這種情況比較特殊,下文單獨分析;一般家族還是比較嚴格維護遵守嫡長子制度的】

如果選擇廢長立賢:“賢”是很難定義的,可操作的空間太大:對於一個家族來說,相互拉幫結派就是家族分裂的結局;對於一個家庭來說,哥哥找叔伯支持,弟弟找舅舅支持,還是會導致家庭破裂,內耗嚴重;有這些心思還不如早早定下繼承人從小教育【畢竟家族教育不像太子這種一國儲君教育那麼複雜】;至少能保證明面上的兄友弟恭,而不是時刻比鬥。

如果選擇立幼子:那升了弟弟,上一個哥哥就出局了;這個弟弟是培養呢還是不培養呢?萬一再寶刀不老,老來得子呢?

總之,嫡長子是看得見摸得著,確定唯一的,可以保證家族的穩定和延續。

至於皇位交接,只能說“天家自當別論”,畢竟家底後,折騰幾次也不容易撼動整個根基,而且皇帝位置這個收益太大了,大到可以讓很多人鋌而走險,至少讓很多人不那麼堅持原則;

事實上,雖然一直說什麼“父傳子家天下”,但從秦以後,能連續五代實現父子相承的朝代都不多【記得之前無聊翻了個遍,好像只有唐朝中後期以及清朝前中期兩個朝代的皇位傳承實現了連續五代以上的父傳子】,父傳子都很難貫徹,更不要說嫡長子繼承了,只能感嘆投胎皇后的兒子也不是天生的皇帝命啊。


史彪738


為什麼古人重視嫡長子?

我國自古就有“皇帝愛長子,百姓疼么兒”的俗語。

所以,說古人都重視嫡長子是不準確的。

兩個分開來說。

其實皇帝真正愛的是小兒子,讓嫡長子繼承是不得已為之。

嫡長子有這樣幾個好處。

1,嫡長子通常來說年齡比較大,醫學不發達,皇帝隨時有可能死,所以有一個年長的儲君是最穩妥的。

2,嫡長子背後有外戚,讓嫡長子繼承,能夠保障政權穩定。

3,嫡長子天生就是太子,所以從小當做皇帝培養,一般來說素質較高。


可是皇帝和老百姓一樣,都喜歡小兒子。

1,老百姓在孩子成年結婚後都會分家,而小兒子最後分家,自然比較親密。太子住東宮自然和皇帝不親。

2,蒙古等少數民族有么兒守家傳統,因此成吉思汗大部分遺產由拖累繼承。

3,人類進化角度來看,越小的孩子就越會討大人開心,越大越有獨立思維。

4,秦始皇把扶蘇送到邊疆歷練,把胡亥帶在身邊。這就是皇帝希望大兒子有本事,小兒子可愛的期許。


蔣介石評價蔣緯國和蔣經國,說,經國可教,緯國可愛,也是這個道理。


歷史知事



嫡長子繼承製始於周公。周公制定禮樂的時候定下了一項制度叫做: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這是嫡長子繼承製的開始。並在中國歷史持續了將近3000年。

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這是代表了古人選擇繼承人的先後順序。古人一夫一妻多妾制,所謂三妻四妾。這樣每個人生的孩子地位並不同,分了三六九等。妻子生的兒子就是嫡子,地位最尊。第一個兒子就是嫡長子。選擇嫡長子繼承最大的好處就是避免繼承紛爭。

我們還是以《紅樓夢》來簡單聊聊,嫡長子繼承的重要。


一,嫡子繼承家不亂。

賈家分為寧榮二府,寧國府因為三代單傳,所以寧國府就不存在繼承製得問題。雖然賈敬是二兒子。但嫡子賈敷早死。賈敬不管是不是嫡出都當仁不讓了。

榮國府就麻煩了。榮國府的爵位是嫡長子賈赦繼承。但家業卻是嫡次子賈政當家。這裡邊有何區別。很多讀者用探佚說賈赦,賈政不是親兄弟云云我們不談。只說榮國府的家業繼承上,賈政還只是當家,並沒有繼承。而榮國府的矛盾,也就是第三代的繼承問題。這就是嫡長子繼承的時候出了問題。


第二,嫡子不振家業亂。

榮國府是一個亂賬。賈赦是嫡子,他的兒子賈璉是嫡長子。也就是榮國府的嫡長孫。所以賈璉王熙鳳夫婦管理榮國府很多人有異議,我認為是一種培養接班人實習的階段。

嫡長子賈赦不是當家的料,結果榮國府違背了禮制,實際當家人成了賈政夫婦。但作為二房是沒有繼承權的。王夫人等其實也不甘心,所以榮國府其實暗潮洶湧。而且對於賈政王夫人不利的一點是,他們的長子本該是榮國府的長孫(不是嫡長孫),可惜卻二十歲死了。這樣在繼承上,賈寶玉就絕對劣勢,按禮完全沒有機會。只是第一,賈母喜歡;第二賈政夫婦當家;第三,元春是貴妃!這就讓榮國府更加的暗潮洶湧!

由此可知,嫡長子繼承製對古人的重要性。古人在家族繼承方面更加重視。稍一不慎就會像林黛玉家一樣斷子絕孫。而林家滅亡就是始於子孫不繼。而旁支除非被過繼,不然就徹底沒有繼承權了。所以寧願會出現繼承權的爭奪,也要多生孩子。

胡侃歷史,多歧為貴。喜歡就請關注下。


君箋雅侃紅樓


嫡長子:嫡妻(正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

大家都看過宮鬥文,宅鬥文,都該知道嫡庶之分,兩個之間地位差距很大。


嫡庶之分:

嫡庶 制度是中國古代婚姻制度的核心內容。中國古代實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度,但各個妻子之間的地位不平等,這種差別就是嫡庶之分。嫡是指正妻及其所生子女,庶指姬妾及其所生子女。

為什麼重視嫡長子,這個原因就是源於西周的宗法制,宗法制按照血緣宗族關係分配政治權利,維護政治聯繫。周天子以嫡長子世代繼承最高執政權力,為天下的大宗。


這種制度貫徹各個階層,大到皇帝小到平民,你是不是嫡長子就決定了你在家族中的地位,以及繼承權。

因此宗法制的最大特點就是嫡長子繼承。

嫡長子繼承製 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項原則,即王位和財產必須由嫡長子繼承,嫡長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長子。 這個制度對於皇室,各個家族,官員,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各大家族,對嫡庶之分非常嚴格。幾乎都不帶變的,


西周以後的各王朝,基本上都執行周朝宗法制所規定的嫡長子繼承製,即嫡長子擁有政治繼承權。嫡次子和庶子按照身份等級不同,獲得不同的次級政治地位。嫡長子具有政治繼承權,因此選擇政治繼承人的行為又被稱作“立嫡”。

唐太宗之後,這種制度在皇室就只剩下名頭了,各個皇子都有樣學樣。但是在家族中確實一直存在的。


王朝興替


靠譜答案。

古人有一套非常成體系的世界觀,這是從武王伐紂之後逐漸確立的。

首先,古人認為地是方形的,天像是一個大鍋蓋蓋下來,把地給蓋住,於是這個世界被稱為天下。又因為圓形的天覆蓋住了方形的地,於是四方出現了四個半圓形缺口,簡稱四海,於是世界也叫海內。

這個世界的所有權自然就是天的,可是天沒有辦法具體管理世界,於是天就指派自己的大兒子來管理世界,這個大兒子,就是嫡長子,也叫天子。

這裡補充一下,大兒子不等於嫡長子。古人實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夫和妻的地位平等,夫家和妻家是親家關係,在家裡平起平坐。妻子生的頭胎男孩,就是嫡長子。妾的地位很低,妾家跟夫家沒關係,所生的孩子,要認妻當媽,比如賈探春。

迴歸正題。天子拿了世界的統治權,死了之後嫡長子繼承。但天下實在不好管理,因為這個世界太大了,於是天子就把除了嫡長子之外兒子全部分出去,分給他們一塊地方,四周圍挖深溝,挖出來的土堆在溝兩旁,在土堆上種上樹,這種行為叫封,然後指定一個兒子當國君,這就叫封土建國。

可是國君拿了這塊地也不好管理,為什麼呢?因為這塊地也不小(基本等於現在的幾個縣),怎麼辦呢,於是國君也如法炮製,除了留下嫡長子繼承自己的統治權外,把其他兒子分出去管理自己的國,此時每個兒子得到的地方已經很小了,這就叫家,管理家的就叫大夫。

所以有句話叫春秋無義戰,因為基本都是自家人打自家人。

所以說,嫡長子制是古人用以維繫古代人與人之間關係,解決繼承問題的一個最基本的制度,是古代社會法制的基礎。

我們有時候看古代的問題,不能以今人的常識去衡量,很多問題看似不能理解,其實在古代來看很正常。


R2141


說下我的觀點

1.從禮法上看,西周的時候,定了一項制度!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這幾乎奠定了後來幾千年的中原王朝傳承製度!要是有人反抗,讀書人就會出來搞事情了!古代時候,是非常重視禮教的!尤其是漢文化!這句話意思是:如果有嫡子(就是妻子生的兒子),那麼就在嫡子中選年紀最大的,也就是嫡長子繼承,如果沒有嫡子,就在剩餘的兒子中選一個母親地位最高的繼承。簡稱:子以母貴!這裡如果是嫡長子就更為尊貴。

2.古代階級制度也非常嚴明!正妻和妾的地位一個天一個地好麼!古代婚姻講究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娶的老婆一般都是聯姻性質的,正妻背後代表的是其整個家族,輕易不敢得罪!你弄個其他女人的兒子來繼承,正妻能爽心裡有鬼了!而且古代講究子從夫、長兄如父,這樣算來,長子要比其他小的有話語權!家裡只能一個人說了算,在嫡長子沒有太大問題情況下,嫡長子繼承財富和地位最大程度保證了家庭的和睦,因為這是整個社會公認的準則。

3.從家族角度來講,嫡子是兩姓之好的產物,對嫡子的重視是家族穩定傳承的基礎,從父母角度來講,長子是父母的第一個孩子,幾乎佔據了父母所有的期待,受到的關注是最多且唯一的,父母肯定更傾向於培養他,而培養好嫡子也有帶頭的作用……嫡長子會繼承整個家族的財富和地位,承擔了更多責任,一般情況,都會不遺餘力培養嫡長子


huang四娘


這與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有關,一個孩子的生母地位直接決定孩子在家族和社會上的地位,特別是女孩。

借王熙鳳的口我們知道,封建社會庶女出嫁,多有被挑選嫡庶不要的,可見等級制度非常的嚴格。

特別是皇家更是看重儲君的出身,先立嫡長子,沒有嫡長子,立嫡次子,或者其他嫡子。沒有嫡子的才會立長,或者皇帝更看重的人。

之所以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度,就是與封建等級制度有關,康熙帝更是一個非常注重出身的帝王,他可以為不喜歡的妃子晉級,這是因為妃子的出身高,喜歡的妃子出身低,也不會破格晉升。

其他封建家族更是如此,所以新播的《獨孤天下》就有很明顯的例子,嫡出的女兒出嫁與庶出的女兒出嫁規格不同,享受待遇不同。

嫡長子與庶出的兒子差別更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