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督察「回頭看」交出成績單:曝光59個「假整改」典型,盯住不作爲、慢作爲、亂作爲,10省區共4305名官員被問責!

环保督察“回头看”交出成绩单:曝光59个“假整改”典型,盯住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10省区共4305名官员被问责!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正式發佈,由此標誌著由黨中央、國務院直接部署的汙染防治攻堅戰全面打響。在此之前,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利劍出鞘,對“假裝整改”“表面整改”以及“敷衍整改”等生態環境保護領域存在的形式主義問題進行全面督察。

目前,對河北等10省(區)所進行的為期一個月的“回頭看”督察已經結束。一個月來,10省(區)立案處罰生態環境違法企業(單位)5709家,行政和刑事拘留464人。自“回頭看”督察啟動以來,本報開闢專欄並派出記者,作為中央媒體獨家全程參加了對廣東等4省(區)的全過程督察,對“回頭看”督察進行連續報道。其間,發表了多篇有影響的深度報道。今天本報刊出的這篇收官之作對生態環境違法現象屢禁不止的原因進行了深入分析,敬請讀者關注。

环保督察“回头看”交出成绩单:曝光59个“假整改”典型,盯住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10省区共4305名官员被问责!

同時派出多路人馬對120個地(市、州、盟)開展下沉督察,行程超百萬公里;問責4305名官員;同步曝光59個假整改的典型。至7月7日,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河北等10省(區)收官。

從廣西到廣東到寧夏再到內蒙古,《法制日報》記者跟隨“回頭看”督察組一起走過4省(區)的20多個地市(盟)。其間,記者看到,多地黨政“一把手”被督察組負責人叫到房間“聊天”,還有城市“一把手”被督察組請到駐地吃“早餐”。

擔任進駐廣西等4省(區)的中央環保督察組負責人告訴記者:“‘回頭看’督察絕不是為了查幾個案子,而是要通過查案子,推動解決一些地方黨委政府以及監管部門不作為、亂作為,不擔當、不敢碰硬問題。”在督察組看來,一些生態環境破壞問題之所以屢禁不止,與地方黨政相關人員政治站位不高,政府部門監管不到位直接相關。督察組這位負責人指出,督政始終都是中央環保督察的第一要務。

檢查之細出乎地方意料

督察組所到之處,檢查之仔細,完全出乎地方意料。

2016年第一輪督察時,督察組將寧夏靈武再生資源循環經濟示範區侵佔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問題作為需要整改問題留給寧夏。2018年6月19日,中央第二環保督察組到靈武再生資源循環經濟示範區,對問題整改情況進行“回頭看”。

下午3點多,督察組進入園區,選擇的第一家企業是寶利達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寶利達)。不進辦公室,沒有客套話,督察組直奔生產場地。從生產場地到危險廢物儲存庫再到任何一個可疑點,督察組都要仔細查看;除了看現場,督察組還對企業的危險廢物轉運單進行賬目核查。

當督察組到危險廢物儲存庫核查危廢轉運情況時,廠方負責人說:“具體管事的人不在,他們說不清楚。”“趕緊把管事的叫來,誰說得清楚叫誰來。”督察組帶隊負責人說。邊查邊等,直到寶利達負責危險廢物處置的負責人王天齊到來。他告訴督察組,寶利達的危險廢物交由傑瑞邦達環保科技公司處理(以下簡稱傑瑞邦達)。

從進入廠區到查清寶利達的危險廢物轉運情況,督察組整整查了近一個小時。

环保督察“回头看”交出成绩单:曝光59个“假整改”典型,盯住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10省区共4305名官员被问责!

寧夏靈武再生資源循環經濟示範區一角。 郄建榮 攝

同樣的節奏,同樣的查法,19日下午,督察組在靈武再生資源循環經濟示範區先後到了寶利達、傑瑞邦達、寧夏達源再生資源有限公司、基盛工貿有限責任公司等6家企業。

在6家企業查了5個多小時,計步器上顯示的步數是16000多步。督察組最終查實,寧夏靈武再生資源循環經濟示範區侵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問題依然如故。最終,銀川市委作出決定,靈武市分管副市長被撤職。

2014年,位於中寧縣騰格裡沙漠的兩家企業曾因“騰格裡沙漠汙染事件”被責令整改。2018年6月21日,督察組到這兩家企業“回頭看”。督察組先後爬上其中一家企業的多個汙水處理池,並現場檢查了企業的固體廢物填埋場等地,現場看,當場問。“真沒想到,督察組看得這麼細。”在檢查現場,寧夏自治區環保廳廳長劉軍對記者說,督察組檢查之細出乎她的意料。

事實上,這只是督察組現場檢查廣東、廣西、寧夏、內蒙古等4省(區)的一個畫面。

6月24日,從早晨開始,呼倫貝爾市的滿洲里開始下起大雨。在當地人員看來,這麼大的雨,督察組的檢查可能就沒那麼仔細了。恰恰相反,督察組的行程絲毫沒受影響,從達賚蘇木到呼倫湖,從垃圾焚燒處理是否沒有問題到呼倫湖保護區內的賓館飯店清理情況,督察組對任何一個疑點都不放過。

下大雨不受影響,過了飯點更不在話下。6月16日,督察組從汕頭到了揭陽的普寧市。傍晚7點,督察人員發現一家簡易垃圾焚燒企業的煙囪正在冒著黑煙。督察組趕到這家小企業時,發現前兩天還露在外面的廢機油被人為填埋了。督察組負責人拿起鐵鍁一鍬一鍬地挖下去,直到將企業惡意掩埋危險固體廢物的事實查實才離開,而這時已過晚上8點。

在巴彥淖爾市的烏拉特前旗,為了徹底查清烏梁素海水質兩年不見改善的原因,督察組上午看現場,直到下午2點,趕回駐地接著與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相關部門負責人結合整治方案一條一條地掰扯。直到火車開車前半小時,督察組才匆匆趕往火車站離開烏拉特前旗。

在烏蘭察布市的涼城縣,就岱海的汙染防治,督察組與內蒙古自治區及烏蘭察布市有關人員一起研究至第二天凌晨……

既看“面子”也看“裡子”

督察組查得這麼細,地方上提心吊膽,督察組有的隊員也累病了。就箇中原因,國家環保督察辦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從2015年12月到2017年6月,中央環保督察完成了對全國31個省(區市)的全覆蓋督察。到中央環保督察進駐河北等10省(區)進行“回頭看”時,一些省(區)已經整改了近兩年時間。

他說,經過兩年整改,一些企業再明目張膽地造假的可能性很小,但是“整改得是不是徹底,是不是在做表面文章,就必須細查”。在他看來,走馬觀花式的檢查肯定發現不了問題。“汙染往往藏在角落裡,不仔細查可能就看不出來,特別是一些數據,越漂亮可能越有假。”這位負責人說。

督察組在調查內蒙古烏梁素海的汙染時,就出現了這樣的問題。

巴彥淖爾市一位副市長向督察組彙報說,2017年,巴彥淖爾市化肥使用量出現負增長。但是,督察組進一步深究的結果是:化肥使用量負增長並無確鑿的證據,而且幾個部門提供的數據都對不上。同樣的例子,還包括汕頭市汙水管網的建設情況;廣西北海市鐵山港違規傾倒問題;呼倫湖、岱海汙染治理項目實施混亂等等。

环保督察“回头看”交出成绩单:曝光59个“假整改”典型,盯住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10省区共4305名官员被问责!

內蒙古岱海的部分湖底已變成沙地。 郄建榮 攝

“企業整改往往在‘面’上下功夫,不翻開‘裡子’看看就發現不了問題。”督察組有關人員告訴記者,“回頭看”公開的59個典型案例每個都是費了一番功夫才查出來的。

他同時透露說,“回頭看”督察與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一樣,都是奔著問題去的。不同的是,“回頭看”扭住不放的是生態環境領域存在的“假裝整改”“表面整改”以及“敷衍整改”等形式主義問題。

記者參加的對廣東等4省(區)的下沉督察,涉及20多個地級市(盟),行程數十萬公里。“在4省(區)走了一圈後,發現生態環境形勢確實是在變好,但生態環境問題依然十分突出。”督察組負責人告訴記者,“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成效顯著,生態環境質量穩中趨好,但問題仍然很多,必須要有壓力感,抓緊把中央明確的攻堅任務做起來,做出效果。”他說,這也是“回頭看”督察之所以查深查細的一個重要原因。

59個案件背後都有不作為影子

中央環保督察對河北等10省(區)的“回頭看”督察與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最大的不同點是邊督察邊公開曝光典型案件。截至7月7日,“回頭看”督察共曝光了59個典型案件,其中絕大部分涉及企業環境違法問題,同時又都是“假裝整改”“表面整改”以及“敷衍整改”的典型。

督察組指出,表面上看是企業環境違法,實際上,這和一些地方監管部門及地方黨委政府不作為,甚至亂作為有很大關係。

事實確實如此。

2016年,中央環保督察在廣西督察時發現,欽州等沿海3市均存在小冶煉企業問題。為此,廣西提出的整改要求是,2017年3月底前對欽州等沿海三市鋼鐵、鐵合金項目清理整頓情況開展集中督查,確保整改到位。對不符合產業政策、手續不完善的項目一律關停取締,依法依規進行責任追究。

环保督察“回头看”交出成绩单:曝光59个“假整改”典型,盯住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10省区共4305名官员被问责!

中央環保督察組“回頭看”在廣西防城港市督察現場。 郄建榮 攝

2018年6月9日,中央第五環保督察組在廣西欽州市下沉督察時,發現國家早已明令淘汰的屬於“散亂汙”小冶煉企業依然盛行。督察組僅在欽州市欽南區康熙嶺鎮、黃屋屯鎮及欽北區大直鎮,就發現20多家小冶煉廠。這些企業生產工藝設備十分簡陋,廠區基本沒有像樣的廠房及相關附屬設施,更無有效的環保控制設施和人工防護裝備,露天生產,工藝粗放。督察組隨機抽查的4家鐵合金冶煉廠、1家再生鋁冶煉廠,均屬“散亂汙”企業。

明明沒有整改,但是,廣西督察整改工作領導小組卻對這些“散亂汙”企業作出“完成整改”的認定並對整改問題作銷號處理。

無獨有偶。從1975年開始,國家電投集團內蒙古霍林河露天煤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家電投霍林河煤礦)就開始在內蒙古自治區的科爾沁草原挖煤,一挖就是43年。43年來,國家電投霍林河煤礦在科爾沁草原動草面積達78平方公里,相當一箇中等城市的建成區面積。

2013年至今6年時間裡,國家電投霍林河煤礦僅拿出419萬元用於草原的修復和治理。2017年,北露天礦用於草原修復的費用是每噸煤一分錢;南露天礦每噸煤投入不到五分錢。國家電投霍林河煤礦南礦區聲稱修復過的3個大平臺,10年後依舊是黃沙一片。

對於國家電投霍林河煤礦的行為,通遼市、霍林郭勒市國土部門卻聲稱企業“都在按要求治理”“執行情況挺好”“沒有發現問題”。

督察組調查卻發現,除了監管部門之外,通遼市及霍林郭勒市黨委、政府對國家電投霍林河煤礦長期不按要求推進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作、違規佔用草原均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督察辦這位負責人說,不僅僅是在曝光的這59個典型案件背後有地方政府不作為、亂作為問題,整個“回頭看”督察中發現的類似問題在10省(區)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督察組請吃“早餐”不輕鬆

“回頭看”與第一輪督察一樣,重點是盯緊地方黨委、政府以及監管部門不作為、慢作為以及亂作為問題。

督察組負責人告訴記者,包括“回頭看”督察在內,中央環保督察就是要向地方政府傳導壓力,壓實地方黨委、政府的環境責任,讓他們真正對地方的環境質量負起責任來。

在寧夏,督察組請銀川市市長到督察組駐地吃“早餐”:“晚上,請你們到我房間裡來一下。”在廣西自治區,在廣東省,記者不止一次聽到督察組負責人向地方黨政“一把手”發出這樣的“邀請”。

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進駐河北、內蒙古、黑龍江、江蘇、江西、河南、廣東、廣西、雲南、寧夏10省(區)期間,針對存在“表面整改”“假裝整改”“敷衍整改”等問題突出的地方,相關督察組負責人就地約見了欽州、北海、南昌、汕頭、揭陽等多個城市的黨政負責人。

“督察組請吃‘早餐’不是件輕鬆的事兒。”被請吃“早餐”的地方黨政負責人說,說是請吃“早餐”實際上是談問題。在督察組負責人看來,“很多時候就是因為一些地方黨委、政府部門沒有盡到監管義務,才導致企業違法問題屢禁不絕。”他說,這也是中央環保督察包括“回頭看”盯住地方黨委、政府不作為、慢作為以及亂作為的原因。

截至7月7日,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共問責4305名官員。據督察辦這位負責人透露,與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一樣,“回頭看”督察也將形成督察報告,並向地方反饋督察意見,“同時還要移交問責清單。”這位負責人說,10省(區)被問責的官員人數或許還會上升。

环保督察“回头看”交出成绩单:曝光59个“假整改”典型,盯住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10省区共4305名官员被问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