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統三年大清銀幣曲須龍簽字版壹圓《樣幣》賞析

銀元起源於15世紀,始鑄於歐洲,俗稱"洋錢"、"花邊錢"或"大洋",是銀鑄幣的通稱,是世界上銀本位制國家的主要流通貨幣,大約在16世紀,銀元流入我國。1890年(光緒16年)官方開始正式鑄造銀元,民國時期建立銀本位貨幣制度以後,也以銀元作為主要流通幣。銀元是近代幣收藏的重要幣種之一。

宣統三年大清銀幣曲須龍簽字版壹圓《樣幣》賞析

宣統三年大清銀幣曲須龍簽字版壹圓《樣幣》正面

當安徽的桂先生,將這枚帶有簽字版的大清銀幣曲須龍展示在我的眼前的時候,我瞬間被他的這個藏品所吸引,歷經一百多年的歷史至今保存完好。銀幣的正面分為內圈和外圈兩大部分,內圈刻有“大清銀幣”四個大字,外圈則是用楷體字和滿文分別鐫刻著“宣統三年”四個小字,和帶有一小排英文簽名的幣種一看就屬於高檔的銀幣,細節處不僅精美完整,磨損痕跡較少,而且銀光閃閃,特別引人注目。

再看錢幣的反面,外圈底部印有英文版的“ONE DOLLAR”小字,內圈則是在曲須龍的環繞下,雕刻著“壹圓”兩個大字,既說明了錢幣當時的市值,又較好地展現出封建社會下,不一樣的皇家風采。

宣統三年大清銀幣曲須龍簽字版壹圓《樣幣》賞析

宣統三年大清銀幣曲須龍簽字版壹圓《樣幣》反面

眾所周知,宣統是清代末年最後一位在位的皇帝,在位時間總共三年。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有些省開始製造宣統元寶銀元,宣統二年頒佈《幣制則例》,規定國幣以圓為單位,主幣重庫平七錢二分,含純銀九成,輔幣有銀、鎳、銅幣,規定銀輔幣有五角、二角五分和一角共三等。造幣總廠還根據《幣制則例》規定,於宣統二年試製以圓為單位的大清銀幣一套。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又重新制模,試製大清銀幣,主幣的蟠龍圖案版別很多,計有長鬚龍、短鬚龍、大尾龍、反龍、曲須龍及簽字版等版別。

宣統二年(1910)清政府將鑄幣權統一於中央,規定以圓(元)為單位,每元重七錢二分,定名為“大清銀幣”,由湖北、南京兩個造幣廠鑄造,預定於十月發行。辛亥革命爆發後,所有已鑄成的銀幣均充作軍餉,故終清一代,只有各省自鑄的銀元,而無成色、重量都符合標準的全國統一鑄造的銀幣。辛亥革命後,北洋政府鑄造的鐫有袁世凱頭像的銀元和國民政府鑄造的鐫有孫中山頭像的銀元,是自鑄銀元中流通最廣的兩種。進入民國後,仍維持著銀兩、銀元並行的貨幣制度,直到1933年實行廢兩改元,銀元才成為單一的主幣。1935年實行紙幣政策,不準行使銀元,並用“法幣”收兌銀元(見幣制改革)。以後銀元雖間或有在市場上出現,或被個人窖藏,但銀元作為主幣的時代已宣告終結。

宣統三年(1911)天津造幣總廠試鑄大清銀幣。當時清政府欲統一幣制,聘請海外高級技師精心設計製造了這套宣統三年大清銀幣,計有六、七種版式,長鬚龍是其中之一。新幣剛試鑄成功,正逢武昌起義,於是大部分新版銀幣胎死腹中,只留有少量樣幣。長鬚龍因背面龍首之須特長而得名,屬於試樣性質,因圖案精緻、存世稀少而受人重視

桂先生告訴我:他從年輕時就對我們中國的歷史文化非常的熱愛,尤其是看到帶有龍圖案的錢幣,更是喜歡的不得了。說來也巧,家中祖父留下了這麼一枚帶有簽字的大清銀幣曲須龍,貴先生得到後非常的喜愛,沒事的時候都會拿出來好好研究一番,貴先生說:剛開始不懂的什麼特殊版本,時間久了,也翻閱了很多書籍才明白他手中的這枚錢幣,正是我們目前難得一見的簽字版大清銀幣曲須龍。說到這裡貴先生也是熱淚盈眶,因為家中有難處,這才出此下策,轉讓給有緣人,希望能夠幫助他度過難關。

此枚錢幣,歷經百年依舊煥彩如新,實為不易。錢幣字體工整,英文簽字立體,包漿自然,工藝複雜。反面曲須龍,龍鱗立體,觸摸感明顯。歷經多年保存至今極為少見,此件藏品市場價值極高,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和藝術價值。喜歡的朋友歡迎留言溝通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