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特岗复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第64期

第四章知识与技能

1.知识表征。陈述性知识是以概念、命题和命题网络、表象或图式表征;程序性知识主要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表征,许多心理学家用图式描述这种大块知识的表征。

2.知识学习的分类。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学习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1)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原有观念在包容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下位学习包括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的主要区别在于学习之后原有观念是否发生本质属性的改变。

(2)上位学习又称总括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一个比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的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产生的。上位学习遵循从具体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过程。

(3)并列结合学习

是在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特有的命题既非下位关系又非上位关系,而是一种并列的关系时产生的。一般而言,并列结合学习比较困难,必须认真比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才能掌握。

3.知识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知识理解、知识巩固和知识应用三个阶段。

4.知识理解,首先必须获得充分的感性经验,即获得直观;其次必须对所获得的感性经验进行充分的思维加工,即进行概括化。所以,简而言之,知识的理解是通过对知识的直观和概括化实现的。提高知识理解的措施:扩充和利用感性经验;运用变式与比较;知识的系统化;通过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理解知识。

5.知识巩固的途径:提高识记的目的性、自觉性;指导学生采用各种有效的记忆方法,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识记效果;合理地组织复习。

6.复习活动既要避免无限过度,又要坚持适当超额。在重复学习时,要掌握好“度”,这就是适当的超额学习。适当的超额学习,指实际学习的次数要适当超过刚好能够回忆起来的次数。研究表明,超额学习程度达150%时,效果最佳;小于或多于150%,效果都不理想。

7.陈述性知识学习的过程包括获得、保持和提取三个阶段。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并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所学知识产生广泛迁移。

8.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是从陈述性知识转化为自动化技能的过程。

9.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比较

陈述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

一般过程

获得→保持→提取

陈述性→程序化→自动化

表征

概念、命题和命题网络、表象、图式

产生式与产生式系统

获得

1.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2.有效运用注意规律

3.对陈述知识进行精加工

4.整理和综合知识材料

5.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系统

1.注意课题的选择与设计

2.注重示范与讲解

3.运用变式与比较

4.大量练习与适时反馈

5.明确程序性知识的使用条件

6.分解程序的操作过程

10.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技能具有如下特点:技能是学习得来的,不同于本能行为;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不同于知识;技能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不同于一般的随意运动。

11.技能的分类:技能按其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可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

12.操作技能也称动作技能,是指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如吹、拉、弹、唱等。操作技能的特征包括动作对象的物质性、动作进行的外显性、动作结构的展开性。

13.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菲茨和波斯纳的三阶段模型,分为认知阶段、联结阶段和自动化阶段。冯忠良的四阶段模型,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

14.练习中有时会出现某一时期练习成绩不随练习次数提高的停滞现象。通常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停滞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的现象,称为“高原现象”。高原现象一般在练习中期出现,通常被认为是由于学习方法固定化、学习任务复杂、学习动机减弱、兴趣降低、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疲劳、意志品质不够顽强等造成的。

15.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理论

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将菲茨和波斯纳的动作技能形成的三阶段用于解释心智技能形成的过程,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需要经过以下三个阶段: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

16.加里培林的心智技能形成理论

对心智技能最早进行研究的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他于1959年系统总结了有关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心智技能按阶段形成的理论。他将心智技能的形成分成以下5个阶段:①活动的定向阶段。②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③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④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⑤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17.我国的心智技能形成理论

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冯忠良认为加里培林的心智技能理论所划分的阶段可以合并简化为三个阶段:①原型定向;②原型操作,是依据智力技能的实践模式,把学生在头脑中已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获得完备的动觉映象的过程。③原型内化,即智力活动的实践模式(原型)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该阶段开始借助言语来对观念性对象进行加工,是原型在学习者头脑中转化为心理结构内容的过程,是心智技能的完成阶段。它又分为三个小阶段,即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和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