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其實是北京最值得去的博物館,但知道的人不足1%!

潮人說

傳承中華文脈

朝陽區的高碑店村是一個千年古村

地處東長街延長線上

距天安門僅8公里

村內有馳名中外的古典傢俱一條街和水鄉茶樓文化街

而這裡卻藏著一處名為“勵志堂”的“科舉匾額博物館”

這天雨下的非常大

不過走在雨中古村街道感覺非常的寧靜悠遠

周圍的文化氣息非常濃厚

而且附近建築多為仿古式建築,很有特色

走不遠就到了這個具有悠遠文化的博物館

博物館的這座大門也是很有歷史的

是一座來自明代江西的四柱三門式牌樓

這其實是北京最值得去的博物館,但知道的人不足1%!

這其實是北京最值得去的博物館,但知道的人不足1%!

這其實是北京最值得去的博物館,但知道的人不足1%!

這個館隱藏的有點隱秘再加上是陰雨天

故而有一種包場的感覺

這是一處建築為仿古兩進四合院

佔地面積3000平方米,建築2600平方米

走進古院落一個個巨大的匾額映入眼簾

當細細看過排放的匾額時

有一個老人對我說:你瞭解匾額麼?

我突然怔住,隨口說到:老師,請您跟我講一下吧。

老師侃侃而談,這時候我才知道

原來這個老人不是別人

正是這個館的館長姚遠利老師

老師講到:匾額,是中華文脈的重要標識之一

匾額,是中國禮法禮儀制度的標誌和準繩

匾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旗幟

匾額,是中國傳統文化思想最高境界與藝術智慧最完美的集合體

是“道器合一”的經典

對中國歷史和現實都曾產生巨大影響

這其實是北京最值得去的博物館,但知道的人不足1%!

這其實是北京最值得去的博物館,但知道的人不足1%!

這其實是北京最值得去的博物館,但知道的人不足1%!

這其實是北京最值得去的博物館,但知道的人不足1%!

鯉魚躍龍門

這座博物館的精妙之處在於不僅能夠了解千年科舉制度

還能感受到匾額的傳統國學文化

更有書法文化的博大精深

剛進入館內,便可以看見顯眼的一個石門

名字叫做科舉門

從門望去便是一副孔夫子的畫像

這其實是北京最值得去的博物館,但知道的人不足1%!

這座門全國獨此一座

並且是這座館內的鎮館之寶

這座門上題有“科舉門”三字

上部分為金代遺存

下部分為後來配置部分

一般科舉門是為貢院所設置的禮儀門

放在孔廟居多,讓考生們在此門跨過

象徵鯉魚躍龍門

一般多刻“龍門”或“禹門”

刻有“科舉門”的此為全國首例,故而非常珍貴

這其實是北京最值得去的博物館,但知道的人不足1%!

而孔夫子畫像底下的這個匾額拓片

是朱元璋在1397年9月

傳令天下的聖諭六言

“孝順父母、尊敬長上、和睦鄉里、

教訓子孫、各安生理、毋作非為”

既然稱之為科舉匾額博物館

當然介紹的科舉制度也重中之重

第一個館主要介紹的就是科舉的文化淵源

這其實是北京最值得去的博物館,但知道的人不足1%!

這其實是北京最值得去的博物館,但知道的人不足1%!

這其實是北京最值得去的博物館,但知道的人不足1%!

這其實是北京最值得去的博物館,但知道的人不足1%!

從漢隋唐到明清列舉出多數的名人以及對科舉制度的發展

並擺放著各個時期的文人器物

看到這些在我們腦海中

早已有印象的歷史物件出現在這裡

才鮮明地意識到科舉制度已經潛移默化地

融入古代人的生活和思想中

這其實是北京最值得去的博物館,但知道的人不足1%!

這其實是北京最值得去的博物館,但知道的人不足1%!

而且有著科舉時期的趣聞軼事

講述了科舉時期舞弊案

及其各個官員所受到的刑罰

想當年在學校考試的時候作弊

被老師發現頂多是罵一頓

這可是斬立決啊

可見古代對科舉的一種重視程度

這其實是北京最值得去的博物館,但知道的人不足1%!

這裡還介紹了北京人對待科舉的態度

以及北京人考中的人數

這其實是北京最值得去的博物館,但知道的人不足1%!

這其實是北京最值得去的博物館,但知道的人不足1%!

這其實是北京最值得去的博物館,但知道的人不足1%!

十年寒窗 只為一朝登榜

科舉制度傳承了一千三百多年了

整個中華文明也在這種制度中傳承

可見其重要性

那古時候的科舉到底是什麼樣式的呢?

在這裡也有具象的體現

這其實是北京最值得去的博物館,但知道的人不足1%!

這其實是北京最值得去的博物館,但知道的人不足1%!

這是當時考生們參加考試的考場,名“號房”

每人一間,得在裡面待個十天左右考試

吃喝拉撒全在這小隔間裡

考生得自備乾糧被褥

考累了就睡一會兒

可見當時科舉考生是十分艱苦

這其實是北京最值得去的博物館,但知道的人不足1%!

站在號舍外

想象著他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狀態

感受著“為酬凌雲志,三尺能屈身”的情懷

揣測著“前面四尺打草稿,文章三篇稱棟樑”的心情

十年寒窗勤苦讀

只為一朝登皇榜

這其實是北京最值得去的博物館,但知道的人不足1%!

科舉最高等級的考試:會試、殿試

多數都在北京舉行

此間在北京考出了約250名狀元,近5萬名進士

可以說,這些匾額是中國科舉制度的見證

而每一方匾題寫人的歷史背景也反映出當代以進士出身為榮

以“出身”論英雄的文化背景

每一方匾額的作者都可稱書法家

這裡彙集了狀元、榜眼、探花的書法藝術,形成“榜書藝術”

這其實是北京最值得去的博物館,但知道的人不足1%!

生員匾額廳

從牙牙學語的書童就開始拜師讀文

一生的科舉生涯由此開始

這也是通往仕途的最佳途徑

這其實是北京最值得去的博物館,但知道的人不足1%!

感受著古代書堂傳出的陣陣讀書聲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

先生搖頭晃腦的教書

學生搖頭晃腦的背書

這裡就是學生啟蒙的搖籃

這其實是北京最值得去的博物館,但知道的人不足1%!

在這裡有著童生考試的試卷

真的是字跡工整嚴謹,入木三分

想著小時候寫字像蟲子爬一樣

看到這幾張試卷當真感覺羞愧無比

中華漢字源遠流長

好多人都開始使用電腦

又有多少人真正的拿起手中的筆

寫出方方正正的字呢?

這其實是北京最值得去的博物館,但知道的人不足1%!

這其實是北京最值得去的博物館,但知道的人不足1%!

朱元璋六條聖諭、康熙的十六條聖諭

展現出古代帝王對人文禮儀的重視程度

這其實是北京最值得去的博物館,但知道的人不足1%!

這其實是北京最值得去的博物館,但知道的人不足1%!

聖諭舉人廳

舉:向朝廷舉薦人才之意。

漢代取士尚未施行考試之法

皆令郡國相薦舉:故謂之舉人

這其實是北京最值得去的博物館,但知道的人不足1%!

舉人學位相當於高中畢業或中等專業學校畢業生

屬中級學位

具有舉人資格後,有新的社會地位

見縣太爺可以不拜

如犯法,須先革除舉人學位,方可治罪

就像今日的人大代表

舉人的地位還是很高的

看來還是多讀書才好

這其實是北京最值得去的博物館,但知道的人不足1%!

這裡所展陳的舉人匾額

多數為進士出身的高官為新考中的舉人題寫

也有舉人為他人題寫的匾額

用典豐富,書法各異

在這裡也能感受到古代人文志士的情趣雅緻

這其實是北京最值得去的博物館,但知道的人不足1%!

這其實是北京最值得去的博物館,但知道的人不足1%!

這其實是北京最值得去的博物館,但知道的人不足1%!

這其實是北京最值得去的博物館,但知道的人不足1%!

除了靠文字考試的

也有武舉考試

這些石塊就是武舉考試時測試考生力量的

這其實是北京最值得去的博物館,但知道的人不足1%!

進士廳

在館內,處處可見的是進士“出身”

歷朝歷代名人題寫的匾額

在館中所藏匾額題字中

僅清代狀元就有29位

這其實是北京最值得去的博物館,但知道的人不足1%!

這些人,不少人德才兼優

官至一品大員, 封疆大吏

這些人書法秀美,不少是書法名家

這些人的歷史做為,人品

通過說明牌就會有一簡單瞭解

這其實是北京最值得去的博物館,但知道的人不足1%!

這其實是北京最值得去的博物館,但知道的人不足1%!

這其實是北京最值得去的博物館,但知道的人不足1%!

這其實是北京最值得去的博物館,但知道的人不足1%!

院內美景

院中古碑流水

再加上今天小雨瀝瀝

水中的荷花搭配周圍的建築甚是好看

這其實是北京最值得去的博物館,但知道的人不足1%!

走在清幽靜謐的古館中

彷彿置身於一處古代園林

在石路上來回踱步

彷彿置身於古代文人氣息中

漸漸的昇華自身的修養

這其實是北京最值得去的博物館,但知道的人不足1%!

這其實是北京最值得去的博物館,但知道的人不足1%!

這其實是北京最值得去的博物館,但知道的人不足1%!

這裡還有

用收集來的文物復原而成的大戶人家門樓

這其實是北京最值得去的博物館,但知道的人不足1%!

這其實是北京最值得去的博物館,但知道的人不足1%!

最有意思的是這尊雕塑名為“魁星點鬥”

傳說,魁星前世是才高八斗的學子

曾三次殿試,本該高中狀元

只因相貌極醜,非但未紫袍加身

反而被逐出宮門,魁星受此大辱憤而投江

這其實是北京最值得去的博物館,但知道的人不足1%!

玉帝震怒人間之不公

又深憐其才,封其做文曲星

為普天下文運之神

贈其硃筆一支,玉斗一柄

主人間人才之選拔

這其實是北京最值得去的博物館,但知道的人不足1%!

魁星乃受冤屈而死,甚至選人不公之害

故秉公執正,毫無私弊,深受學人士子敬服

凡科舉之貢院及書院均建魁星樓,將其供奉

每逢科考,考生皆跪拜,求其保佑

以期金榜題名,此習俗已有千年之久

這其實是北京最值得去的博物館,但知道的人不足1%!

傳承中華文脈

最近聽說韓國要申遺匾額文化

剛一聽說真的感覺非常可笑

但是細想卻越發感覺我們對祖宗留下的匾額不為在意

或許家家門口堂前懸掛匾額只能成為一種回憶

但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匾額文化的傳承不容置疑

正如北京科舉匾額博物館館長姚遠利所說:

“匾額的缺失,使它巨大的社會教化作用不復存在。

由此,傳統文化失去了一個可以依託的重要載體。”

因此,匾額文化的傳承刻不容緩

這其實是北京最值得去的博物館,但知道的人不足1%!

匾額歷史悠久

其雛形初現於春秋戰國

秦始皇規範統一了六國形制不一的標明形式

使匾額開始成為國之重器

最後形成“禮”的化身

以“無處不匾,無室不匾”引領世風

規範著社會道德行為

表達“修齊治平”理想的重要平臺

這其實是北京最值得去的博物館,但知道的人不足1%!

有文物而沒思想

是中國博物館最大的損失

許多人看文物只是為了觀賞其價值

而非認真專研其文化內涵

優秀的傳統文化嚴重缺失希望能驚醒世人

不只是因為錢,人文的內涵更需看重

科舉匾額博物館

這其實是北京最值得去的博物館,但知道的人不足1%!

門票:成人40元/人;學生、老年人、軍人、殘疾人憑證優惠 25元/人

開館時間:9:00~16:00(週一閉館)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高碑店村華夏民族園斜對面

乘車路線:乘坐專167路文化新大街北站下車,步行380米即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