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經典《百喻經》的幽默式比喻

中國文化經典《百喻經》的幽默式比喻

《百喻經》是大藏經譬喻類經典中流通最廣的一部,其規格的統一、文風的優美被譽為佛教文學寓言寶典,也是魯迅一生中唯一為之斷句、捐印,並且贈人的一部佛經。

《百喻經》的譯者求那毗地,中印度人,系僧伽斯那的弟子。聰慧強記,能誦大小乘經十餘萬言。僧伽斯那所集百喻,他悉皆誦習,並深明其意義旨趣。他於南齊建元初(479)來建業,住毗離耶寺,永明十年(492)九月十日譯出此書,同時並譯出《須達長者經》及《十二因緣經》各一卷,後於建業止觀寺攝受徒眾,甚為有名,中興二年(502)寂於止觀寺。

《百喻經》全稱《百句譬喻經》,古天竺僧伽斯那撰,南朝蕭齊天竺三藏法師求那毗地譯。本書的原名《痴花鬘》,譯後改為《百喻經》。所謂“百喻”,就是指一百篇譬喻故事。《百喻經》現存九十八篇。之所以稱之為“百喻”,有兩種說法,一是就整數而言,二是加上卷首引言和卷尾侮頌共為百則。《百喻經》四卷(或作五卷),兩萬餘字,結構形式單一,每篇都採用兩步式,第一步是講故事,是引子,第二步是比喻,闡述一個佛學義理。它從梵文譯成漢文,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四卷本《百喻經》中,第一卷二十一喻,第二卷二十喻,第三卷二十四喻,第四卷三十三喻,共九十八喻。各喻的意趣可概括為三類:

一、其中對治煩惱的,有十種:(一)治貪方面的,有第十六灌甘蔗喻、第十七債半錢喻等七喻,(二)治嗔方面的,有第十三說人喜嗔喻、第四十八野幹為折樹枝所打喻等四喻,(三)治痴方面的,有第八山羌偷官庫喻、第九嘆父德行喻等十九喻,(四)治慢方面的,有第二十八為婦貿鼻喻、第四十三磨大石喻等四喻,(五)治疑方面的,有第二十六人效王眼瞤喻、第七十嘗庵婆羅果喻兩喻,(六)治身見方面的,有第三十牧羊人喻、第三十五寶篋鏡喻等四喻,(七)治邊見方面的,有第六十一梵天弟子造物因喻、第六十二病人食雉肉喻兩喻,(八)治邪見方面的,有第五十八兩子分財喻、第九十四摩尼水竇喻兩喻,(九)治見取方面的,有第四婦詐稱死喻、第五渴見水喻等三喻,(十)治戒禁取方面的,有第一愚人食鹽喻、第十二煮黑石蜜漿喻等八喻。

二、其中對治惡行的,有四種:(一)治慳吝方面的,有第二愚人集牛乳喻、第六十五五百歡喜丸喻等四喻,(二)治犯戒方面的,有第六子死欲停置家中喻、第十四殺商主祀天喻等十八喻,(三)治邪命方面的,有第三以梨打頭破喻、第七認人為兄喻等七喻,(四)治懈怠方面的,有第十五醫與王女藥令卒長大喻、第四十七貧人作鴛鴦鳴喻等五喻。

三、其中開示法義的,有二種:(一)開示空義的,有第四十九小兒爭分別毛喻、第五十二伎兒作樂喻等五喻,(二)開示一乘的,有第二十二入海取沉水喻、第二十四種熬胡麻子喻等四喻。

在寫法上,本書屬於譬喻一類,每篇都有喻和法兩部分合成。喻是一篇簡短的寓言,法是本篇寓言所顯示的教誡。這些寓言主要描寫幽默可笑的事,有很犀利的諷刺性,也可以作笑話看。僧伽斯那在跋頌中說:本書以戲笑的方法來闡明佛法,如以苦藥和石蜜,雖損蜜味,但主要是為了治病。先講笑話,後講佛法,如先服吐下藥,後以酥滋潤身體。笑話裡包含佛法,如樹葉裹阿伽陀藥,希望讀者但取佛法的阿伽陀藥,而拋棄戲笑的樹葉。

中國文化經典《百喻經》的幽默式比喻

《百喻經》作為源於印度的漢譯佛經,講一些幽默故事,堪稱一部笑話集。印度民間從很古老的時候就有很多這種類型的故事,比如《比爾巴爾故事集》和《謝赫·奇裡的故事》,等等。而《百喻經》與之不同的是,則是以比喻的方式來體現幽默。從另一角度說,是一種幽默式比喻。

這種幽默式比喻,多半是用一種語用預設背離而產生的幽默效應。語用預設是指言語交際雙方都已經知道的常識,或者聽到話語之後根據語境可以推理出來的信息,話語觸發的預設內容也可能是人們對現實世界的普遍認識或說話人對事態的主觀看法。當話語信息違反了形式邏輯的基本規律或人們普遍的認識與立場時,就會顯示出可笑的一面。

例如《子死欲停置家中喻》,就以一個已經死了一個孩子,又殺了一個孩子的愚人,來比喻一再犯戒,不及時阡悔的比丘。故事講了一個人,養育了七個兒子,結果其中一個兒子不幸離世。愚人把孩子的屍體停放在家中,自己則離家出走。有人看到愚人這種本末倒置的作法,就勸說他生死各安其所,應該把死者埋葬好。愚人想如果要挑擔子把屍體運到遠處,不平衡,於是就再殺掉一個兒子,使擔子兩頭保持重量平衡,易於行走。如此愚昧荒唐的行徑,讓人覺得不可思議而忍俊不禁。這種發笑,病非因為人性的滅絕,而是讀者都知道這只是個誇張的比喻,不是真人真事,然而這個故事卻喻示生活中有些人未必與這個殺子的愚人有別。我們常一錯再錯,為自己的錯找藉口,找理由拒絕醒悟、悔改,結果鑄成大錯,難以回頭。

再如《奴守門喻》,說的是一個家奴的愚笨。主人出遠門前吩咐家奴說:“好好看管大門、驢子和繩索。”主人出門後,鄰居家有人彈奏樂曲,家奴很想去聽,但又不敢違背主人的吩咐。於是,他用繩索把門板捆了起來,再放到驢背上,牽著驢去聽樂曲了。正在此時,盜賊入屋行竊,偷走了主人家中的財寶。主人回來見狀,便問家奴具體情況。沒想到家奴理直氣壯地回答說:“您出門時候,吩咐我要看管好大門、驢及繩索,現在這三樣東西都還在啊!”主人頓時無語。大家知道,所謂“看門”,就是為了看管好家裡的財物,如果財物全沒了,留著“大門”又有什麼意義呢?這是由於家奴應答的語言背離一般的邏輯常識而充滿幽默。其實,故事中的“大門”比喻“六根”,“驢子”象徵“煩惱”,“繩索”就如“情愛”。愚鈍的家奴為“聲”所誘惑,不能專一,導致失責,佛用來比喻諸比丘因貪著於五欲與六塵境界,未能守住六根,而被無明煩惱與情愛的繩索束縛著,結果導致本身的修行功虧一簣,消失殆盡。

百喻經》也有以動物作為故事主角的。如《蛇頭尾共爭在前喻》,說是有一條蛇,尾巴爭著在前面,蛇頭則對尾巴說:“我一直都在前面的,怎麼可能到後面去呢?”蛇尾卻很不服氣,於是就纏住了樹幹,使身體動彈不得。蛇頭無奈,只好應允讓尾巴在前面。結果,蛇尾看不見路,掉進了火坑,被火燒爛而死。佛用這個故事比喻師徒倆的關係,暗喻年輕徒弟切記驕縱氣盛,常認為自己有資格代替年長的師父能起帶頭作用,結果誤人誤己。

為了使故事更具幽默特色,《百喻經》往往將比喻與誇張兩種手法結合使用。例如《三重樓喻》,講一個關於人性急的故事。故事中的愚人是一個富人,身份尊貴、崇高,行為卻愚鈍不堪。有一天,這個愚笨的富人到另一個有錢人家去做客,看見這個主人家的房舍有三層樓高,十分寬敞、莊嚴、美麗。愚人當下起了念頭,請了木匠要蓋一棟一樣的三重樓。於是,木匠就從地面壘磚,開始造樓。愚人對此心生疑惑,質問木匠的行徑,並指示木匠道:“我不要下面的兩層屋子,你們只需要為我建造最上面的那一層屋子。”木匠回應這是不可能的事。但是愚人仍然堅持己見。人們聽聞此事,都嘲笑這個愚蠢的富人。這個幽默故事的魅力,在於寄寓了“萬丈高樓平地起”的不變至理,“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想要一步登天,是絕對不可能的事。它提醒世人: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才能有所建樹。

再如《人說王縱暴喻》,講一個性格暴戾的國王,因聽信讒言錯抓了一位賢臣,並讓人將賢臣的背脊剖開,取了他的一百兩肉作為懲罰。事後,知道是自己錯怪了賢臣,非常後悔,就取了一千兩肉,用來彌補他失去的百兩脊肉,這讓賢臣更是痛苦不堪。國王對此很納悶,問道:“你為什麼那麼苦惱呢?我剝取了你一百兩肉,但已經十倍償還給你了,你難道還不滿意嗎?”旁邊的人於是回應國王:“大王,就好像你砍掉一個人的腦袋,就算事後再給他一千個頭作為補償,也避免不了他死亡的結果;雖然大王現在用十倍的肉償還給他,但他也免不了難忍的苦痛啊!”佛用國王暴戾、愚昧的行為來比喻世間愚人,不畏懼後世果報,貪圖享樂,把痛苦施壓在別人身上,後來又想彌補自己的過失,以此獲得福報,不僅徒勞無功,反倒增加別人的痛苦。這個國王的行為可笑至極。生活中的人們,有時何嘗不是國王的化身?人們常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看事情,即使對有需要的人伸出援手,也常常是按照自己的主觀看法行事,而沒有充分考慮他人的實際需求。如果自己的好意成了別人的痛苦和麻煩,那就是好心做壞事了。 既然如此,又何必做呢?

總之,比喻是《百喻經》的一大特色,而讓故事深入人心的,還在於故事中的比喻手法與人們的慣常思維邏輯相悖,從而使這種相悖產生幽默的效果。從這個意義上說,《百喻經》堪稱是講故事藝術中的佼佼者,因為作者懂得用人們普遍喜歡的幽默比喻來講故事。

(人教高中語文選修《中國文化經典研讀》有《六則》一課)

中國文化經典《百喻經》的幽默式比喻

(文中圖片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