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試驗田:中國煤炭工業一步跨越30年

盛夏時節,煤省山西。一座露天煤礦的巨大礦坑內,各種大型機械正在緊張工作著。

伴隨著轟隆隆的機械作業聲,安太堡露天煤礦整備隊職工朱玉斌正在一輛大型卡車前駐足。從1986年進入安太堡露天煤礦工作,朱玉斌說自己開了半輩子的卡車,見證了安太堡礦的發展,也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發生的鉅變。

改革開放試驗田:中國煤炭工業一步跨越30年

位於山西朔州的中煤平朔集團安太堡露天煤礦,在20世紀80年代初,由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親手培植,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是當時引進外資額度最大、現代化程度最高的中外合作項目,被譽為“中國改革開放試驗田”。

改革開放試驗田:中國煤炭工業一步跨越30年

1987年,作為當時亞洲最大最先進的露天煤礦,安太堡礦以“三年準備、兩年建設”的“平朔速度”,創造了中國煤炭工業史上的一個奇蹟。安太堡礦引進了國際上先進的露天開採設備、技術和管理經驗,大大縮短了中國煤炭工業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使中國煤炭工業一步跨越了30年,在中國煤炭史和社會經濟發展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改革開放試驗田:中國煤炭工業一步跨越30年

什麼是“平朔速度”?用中煤平朔集團公司工會主席蘇景明的一句話來形容,“當時,在中國建設一座年產量達100萬噸的露天煤礦需要十年,而設計產量為1533萬噸的安太堡露天煤礦,從建設到投產只用了兩年時間。”

從“平朔速度”到“平朔精神”,凝聚著一代平朔人的心血。中煤平朔集團機電首席專家李亞武從1982年進入平朔工作,參與了安太堡礦的建設和首批10臺電鏟的組裝,在設備資料的翻譯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李亞武回憶起1985年設備從美國運到平朔時的情況,“當年由於運輸條件有限,107臺卡車和10臺電鏟都是以零部件運到現場,在組裝過程中,我們要克服技術和語言上的困難。整個設備的組裝長達一年時間,在這期間,我們培養了大量的技術人才,瞭解世界先進技術,非常具有挑戰性。”

“提到露天煤礦,就不得不提安太堡。可以說,目前中國所有的露天煤礦,都有安太堡的影子。當時,安太堡露天煤礦的建設,為中國露天開採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成為國家培養露天礦各類人才的‘搖籃’。”安太堡露天煤礦礦長許昌向記者介紹著安太堡礦的歷史,背後的各種大型機械在使用了30年的時間後依然活躍在一線。這座被稱為“黃土高原上的現代化奇蹟”的露天煤礦,成為中國走向世界、走向現代化的先行者、開拓者。

改革開放試驗田:中國煤炭工業一步跨越30年

1991年,美方撤資後,中方開始獨立經營管理,平朔集團公司創造了“高效率、高科技、高效益、快節奏”的“三高一快”模式。上世紀末,借鑑安太堡露天煤礦,建成投產安家嶺項目。“安家嶺項目在國內首次實施露井聯合開採,走出了一條自主設計、施工、建設的新路子。”安家嶺露天煤礦礦長常永剛如是說。中煤平朔集團宣傳部部長張水生表示,安太堡露天煤礦的建設不僅引領了中國煤炭企業的轉型升級,更是帶動了中國裝備製造業的發展,目前國產化設備不僅能夠滿足國內大型露天礦的使用,還出口到國外,在國外露天礦也有良好的表現,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這也是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的成果。

如今,中煤平朔集團已經發展成為中國目前礦區規模、資源回收率等多項指標位居全國領先水平的露井聯採的特大型煤炭生產企業,是中國主要的動力煤基地和國家確立的晉北億噸級煤炭生產基地。目前,中煤平朔集團擁有安太堡、安家嶺和東露天礦3座年生產能力2000萬噸以上的特大型露天礦,2座年生產能力千萬噸級的現代化井工礦,6座配套洗煤廠,4條總運輸能力1億噸的鐵路專用線,擁有國內最先進的載重卡車、電鏟等技術裝備。截至2017年底,中煤平朔集團資產總額達到708億元,累計生產原煤14億噸,累計投入環保、綠化復墾資金50多億元,復墾土地4萬餘畝,排土場復墾區植被覆蓋率達到95%以上。

改革開放試驗田:中國煤炭工業一步跨越30年

“30年前,我們引進了西方先進的設備、技術和管理理念。30年過去了,中煤平朔集團已由一個單一的露天礦生產發展到了露井聯採,並做到了煤電化同步發展,採礦與生態修復並重,實現了綠色開採、綠色發展,成為中國煤炭行業的新標杆。”中煤平朔集團公司執行董事、黨委書記王祥生表示,“對於一個資源型企業來說,轉型發展是必由之路。而對具有開放天然特質的平朔集團而言,轉型創新發展亦是建設世界一流清潔能源供應商的必然選擇。”

改革開放試驗田:中國煤炭工業一步跨越30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