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佛曇?這位女作家帶你穿越遊覽!

佛曇,好聽的名兒,溫柔喊一聲,彷彿就有佛光清現、曇香馥郁之景出現,讓你恍然間,疑心自己眨眼中,就置身於清人譚鍾嶽詩云“非雲非霧起層空,異彩奇輝迥不同;試向石臺高處望,人人都在佛光中”之綺麗夢境裡。

佛曇,福建省漳浦縣古鎮也,因芙蓉山下從前有一口清潭,映現山頂一塊狀如佛頭的天然岩石,稱之“佛潭”,漸漸地,“佛潭”成此地之名。又因橫跨在鴻儒江上的橋樑稱“佛潭橋”,橋名又成地名。民國初年,不知為何,“佛潭”、“佛曇橋”成為“佛曇”,沿用至今。

什麼是佛曇?這位女作家帶你穿越遊覽!

(花團錦簇的軋內村村口。)

來到佛曇,是立春前半月,天氣陰寒,冬雨時落時歇。撐著傘,緩步在古稱“大坑”、“鑑湖裡”的軋內村村口兜一圈。村口如花團錦簇公園入口,巨大岩石堆疊成假山一座,曲徑通幽處,三角梅濃烈的紅色花朵一蓬又一蓬探頭。假山不遠處,是農田深綠淺碧一片片,村舍高高低低一間間,幾縷炊煙在清冷天空搖曳。

早在唐時,“開漳”刺史陳元光奏準設立漳州縣和漳浦縣,立行臺於四境,其東行臺設在佛潭,即現在的佛曇。那麼,留存至今的佛曇鎮軋內村古兵營之殘垣斷壁,是“開漳聖王”陳元光所建壯觀屯兵處遺址?亦或不是?關於此,地方文史專家們各執一詞,沒有定論。歷史總如逝水不急不緩而過,總會留下許多艱澀難懂的謎團讓後人探究。我想,這個古兵營源頭,留待專家們考證,我來到佛曇,能夠徘徊於古兵營闊大遺址內,能夠讓目光跨越時空,觸摸到過往遺留的一絲激盪煙雲,就不虛此行。

古兵營在距村口不遠的山林間。穿過泥濘田地,穿過坡地,穿過不太茂密的樹林,就見殘存的土牆一面又一面在眼前。這些土牆,高的約6米,矮的抬腿可跨過。它們巍峨矗立,默默無語,雖歷千載歲月,牆體早被侵蝕得凹凸不平,但厚度仍有1米多。它們曾經守衛森嚴的內部房間已經不見,但仍可看出當時的軍械庫、守將房、演武場等結構佈局。

這座古兵營,又稱“人和樓”,是漳浦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資料介紹說,古兵營建於明嘉靖、萬曆年間(1522年-1619年),現存人和樓、附樓、山寨等建築。人和樓佔地10畝,系由外圍和內樓組成的平面呈長方形的土樓。內樓在兵營中間,寬45米,深24米;外圍前後各三間,兩側各四間,總寬90米,深75米,西北角另凸出一平面約10平方米的三層方角樓,樓外東南側相距50米處是附樓,為一長約30米、寬8米的土樓。

什麼是佛曇?這位女作家帶你穿越遊覽!

(軋內村古兵營之殘垣斷壁。)

徜徉在古兵營裡,腳下是被雨水打溼的黏黃土,身邊是斑駁滄桑的黃土牆,幾步外是農人在古兵營內空地上種植的幾壟菜地油綠綠,不遠處有一株依土牆而長的野生木瓜樹果累累……此時,山風不疾不徐吹拂,冷雨或大或小敲牆,有細細碎碎的聲音一波一波,猶如戰鼓低沉擂響。

烽火、硝煙、戰士、兵營……這些堅硬詞語,潛藏的真正意味,都是“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保家衛國壯烈情懷。鎮守海疆要地、抵抗入侵敵寇,荷槍實彈的駐守士兵留給家人的,都是“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的不盡悲歡離合。

土牆恢弘,四野蒼涼。靜默裡,我的眼前,忽然浮現出我曾抵達過的西藏古格與柬埔寨吳哥窟的傾圮坍毀遺址。這些至今依然氣勢磅礴、美輪美奐的古老建築遺址,帶給目睹它們之人的,除了消失在風浩浩、雨冥冥中的厚重史實,還有什麼留存,可以用來承前啟後、振聾啟聵呢?

揮揮手,一步一步走出古兵營,一步一步走出因古兵營而滋生出的“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悲壯情緒,向軋內村“陳氏家廟”而去。軋內村是陳姓聚居地,為漳浦縣陳氏重要發祥地之一,自明朝永樂年間起,此地陳氏科甲連綿不斷,明清時期出了“兩佈政、四進士、五舉人、四貢生、三武科”。“陳氏家廟”為明永樂年間始建,佔地面積1200平方米,1988年重修,現為二進兩廡一天井,第二進六楹三開間,三山雙坡懸山屋頂。

家廟是供奉祖宗、先輩神像、靈位,供族人祭祀、朝拜、思念之地,也是古韻長存、文脈傳承、寄託鄉愁之地。所謂鄉愁,臺灣詩人席慕蓉說:“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望,彷彿霧裡的揮手別離。”對於遊子來說,來到家廟,來到先輩靈位前,鄉愁這株沒有年輪的樹,這株永不老去的樹,瞬間裡,會開出一樹繁盛的花。

參觀完“陳氏家廟”,在村子裡兜轉一圈,看看安靜的村舍,看看綠色的田地,看看嬉鬧的雞鴨,然後,邊感嘆“村不在大,有水則靈”,邊往鑑湖去。

什麼是佛曇?這位女作家帶你穿越遊覽!

(陰雨中的鑑湖與村中的大石與綠菜。)

據說,古時軋內村有鑑湖、南湖、庵湖、草湖、鶯湖五個湖,彼時,浪湧濤聲,漁舟唱晚,勝景遠播。而今,只餘鑑湖仍存,面積有所縮減,但即使遇著大旱,也未曾乾涸過。

鑑湖是漳州市最大的天然淡水湖。站在鑑湖前,小雨暫歇,冷風不來,湖邊蘆葦細瘦的身姿不動。我時而看湖面清澈如鏡,湖水波光瀲灩,山色倒映湖裡,時而觀依湖而建的村落簇新,依湖而居的村人悠然,時而遙想清時廣東鑑湖籍詩人陳輝吟詠的“鑑湖水漲望漪漪,滿地荷花長綠枝”迷人風情,不知不覺裡,就輕笑起來。

然後,離開鑑湖,轉個身,該去拜謁“老而成精”的古樟樹、古榕樹一眾髯須飄拂“長輩”了。

軋內村的古樟樹有10多株,年齡都達700多歲以上,最大的已有上千歲,如今,最粗壯的古樟樹胸徑2.8米,最高的約25米,而古榕樹有2株,都260多歲了。這些老而彌堅、枝繁葉茂的樹們,在村子東面,有一株被命名為“長者迎賓”,是用來教育村子裡的下一代要懂禮儀、要和氣、有禮貌的好教材;有一株被命名為“夢筆生花”,是用來寄予村子裡的孩子們要努力學習認真讀書之願望;有一株榕樹被命名為“生命之根”,每逢村子裡的孩子出生,就要抱來繞這榕樹走一圈,希望孩子健康成長,生命力旺盛;最奇特的,當為“樟抱榕”,村人說,這株樟枝幹粗壯,胸徑2米多,猶如男人之健壯結實,這株榕是從樟離地面約3米的分叉處伸出兩條很粗的根緊緊依在樟樹上,猶如女子的婀娜多姿,它們相依為命成一體,自然被稱為“夫妻樹”,用來寓意“榕樟合璧,百年偕老”,村裡的年輕情侶總喜歡來樹下談情說愛,期許白頭到老的美好未來……

傳說在元末明初,陳姓一族祖先來到軋內村開基立祖、繁衍生息。因村子靠近海邊,每到秋冬,海風怒號,村子裡飛沙走石,許多房屋被淹沒,居不安寧。為了抵禦風沙,陳氏祖先就在村子外種了一片樟樹林,作為防護林。幾百年來,這些樹們,庇護著村子中紅瓦白牆的燕尾厝,庇護著村子中的老老少少。因而,一代又一代軋內村人都牢記著“我們老祖宗有交代,一定要保護好這些樹,才能夠使村子安然無恙”之語重心長教誨,村人們與樹們,相依相存地經百年風沐千年雨,直到如今。

什麼是佛曇?這位女作家帶你穿越遊覽!

(“老而成精”的古樟樹、古榕樹。)

坐在古樟樹群、古榕樹群中,坐在樹們巨大的綠色樹冠下,撫摸著它們的粗壯枝幹、嶙峋根鬚,我的眼前,是古樹、古村、古民居,是大海、大湖、大岩石,是古風、古韻,古傳承……

天風海濤裡,我眼前的這些古樸畫面,交織著,鮮活著,構成了我心裡“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之理想家園。

黃靜芬, 媒體人,現居廈門。

作品入選近百種選本,入選蘇教版中學課外閱讀教材,進入百度題庫,成為多家學校高三聯考語文試題,多次獲得福建省優秀文學作品獎、廈門市優秀文學作品獎等多種文學獎以及200多件各級各類報紙副刊作品獎。

著有詩集《午夜的曇》《穿越我身體的花香》,散文集《青山看不厭》、情感隨筆集《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擁抱你》,非虛構紀實文學《新男女關係》。

圖文來源/靜芬茶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