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長放緩及市場和行業的分化

財新首席經濟學家 沈明高

摘要

從全球角度看,期限利差收窄,是增長放緩的一個領先指標。目前,美國的期限利差(十年期減一年期國債收益率)約為0.5個百分點,為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新低。中國期限利差在0.3個百分點,距2013年6月的最低點僅差0.2個百分點。1954年以來,美國共有9次出現期限利率倒掛,其中8次期限利差觸底領先於股指調整底,只有1次股市深幅調整早於期限利差底。

增長分化是對增長放緩的確認。近年來,不同國家之間、一個國家的不同地區之間、一個經濟的不同行業之間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分化。在總量增長有限的條件下,部分區域或行業的崛起以其他部分的衰落為代價;反過來,在很多時候,分化持續擴大或預示著經濟增長放慢甚至衰退。美聯儲量寬退場如退潮,當潮水退去,一些分化會被固化。

自1990年以來,全球GDP增速與G20中19個國家GDP增速的方差成反比,即在經濟增速放慢時,不同國家之間的增速差距拉大,即增速出現分化。在中國,全國GDP增速與各省增速方差之間,也存在著類似的負相關關係。

2012年是中國增長的轉折年。從這一年之後,中國經濟增長的格局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傳統增長方式面臨瓶頸因素制約,增速放緩,地區間增長分化明顯。2017年,固定資產投資和房地產投資增長最慢的10個省、市和自治區的平均增速分別為-9%和-8.3%,較最快十省分別慢25.6和23個百分點。同樣的,從工業用電量的角度來看,2016年增長最慢的10個省平均增速只有-4.1%,較最快十省慢12.6個百分點。

基本面增長分化的結果很可能導致市場和行業的分化,資產配置重要性和價值提升。從資產配置的角度看,要避免基本面驅動的一些新興市場國家的本幣貶值,尋找有長期確定性的行業和資產,佈局中國消費與製造業升級。

 - 從主要匯率的歷史變化看,兩國按本幣計價的名義GDP增速之差,決定了本幣相對升值或貶值的幅度,是否存在資本管制並無太大差別。

 - 今年以來,風險溢價相對於去年有所升高,市場風險偏好下降,相對利好發達國家股市和債市。

 - 在中國,今年上半年,股市中結構性行業表現好於週期性行業,儘管長期政策不確定性高,但投資者仍然願意給結構性行業一個較高的溢價。

正文

全球經濟增長加速,通常意味著區域間增速的收斂,而增長放慢則意味著增速分化。分化可以發生在不同國家之間,一個國家的不同地區之間,一個經濟的不同行業之間。在總量增長有限的條件下,部分區域或行業的崛起以其他部分的衰落為代價;反過來,在很多時候,分化持續擴大或預示著經濟增長放慢甚至衰退。

今年以來,全球經濟與市場出現了較大的分化趨勢。這些新的分化,是經濟基本面變化的結果,很可能是全球經濟增長放慢的信號。美聯儲加息和退出量寬政策,是全球金融危機十年之後寬鬆貨幣政策的反轉,當潮水退去,一些分化會被固化。在中國,除了週期性因素之外,一些分化也是結構性因素疊加發揮作用的結果。

基本面增長分化的結果很可能導致市場和行業的分化,資產配置重要性和價值提升。從資產配置的角度看,要避免基本面驅動的一些新興市場國家的本幣貶值,尋找有長期確定性的行業和資產,佈局中國消費與製造業升級。

一、增長放緩風險

進入2018 年,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增加。美聯儲加息帶動利率上行,中美貿易摩擦為有史以來規模最大並有進一步升級的勢頭,全球流動性條件收緊使部分新興市場國家的脆弱性暴露出來,這些都為今年下半年全球經濟增長投下了變數,增長放慢的風險在上升。

由於全球GDP 增長數據更新較慢,我們可以從一些側面,間接觀察全球經濟的走勢。從全球的角度來看,期限利差收窄,是經濟增長面臨壓力的一個主要標誌。自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美國和中國的期限利差(十年期減一年期國債收益率)都處在歷史較低位置(圖表1)。目前,美國期限利差約為0.5 個百分點,為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新低。中國的期限利差在0.3 個百分點,距2013 年6 月的最低點僅差0.2 個百分點。

在期限利差接近零或為負時,美國股市通常會觸發大幅度調整。1954 年以來,共有9 次出現期限利率倒掛,即十年期國債收益率低於一年期國債收益率,無一例外都出現了道瓊斯指數的大幅下調,平均最大下跌幅度為同比21.2%(圖表2)。大多數情況下,期限利差觸底領先於股指調整底,9 中共出現了8 次,只有1 次股市深幅調整早於期限利差底。

增長放緩及市場和行業的分化

增長放緩及市場和行業的分化

增長放緩及市場和行業的分化

增長放緩及市場和行業的分化

美國期限利差倒掛,通常意味著GDP 增速的大幅度放慢,甚至導致經濟衰退(即連著兩個季度GDP 出現負增長)。圖表3 顯示,期限利差是美國名義GDP 增速的一個領先指標。最近兩次利差倒掛分別發生在2001 年和2006 年,分別在19 和45 個月之後,名義GDP 增速見底。

2008 年後,中國期限利差的調整也領先於名義GDP 增速。過去十多年中,期限利差先後兩次接近零,一次發生在2013 年,另一次發生在2017 年(圖表4)。第一次觸底之後,名義GDP 增速持續下滑,到2015 年底部是6.4%,下滑13.1 個百分點,之後期限利差的反彈也帶來了經濟增速的反彈。最近一次的觸底,有可能預示著未來經濟增速的放緩。

期限利差反應了市場對經濟基本面的預期,因而也與股市變化密切相關。期限利差倒掛,即收益率曲線的平坦化,通常發生在市場對長期經濟增長預期比較悲觀,因而長期利率下行,同時短期通脹壓力高,央行加息致短期利率上升;企業盈利不確定性增加,帶動估值調整。

現在市場上有一個流行的觀點認為,美國這一輪期限利差收窄不必然意味著美國經濟衰退。主要原因是,由於歐日長期的低利率,再加上近期特朗普總體的減稅措施,使更多資金流向回報預期較高的美國,壓低了美國長期利率,因此,長期利率下行的主要原因不是市場對長期增長前景擔憂,而是流動性相對充裕。對此觀點,還需要有更多的論證,但如果這一觀點正確,未來一段時間內,美國通脹壓力或將大幅度攀升。

二、國別增長分化

增長分化是經濟增長放緩的結果。全球宏觀數據公佈時間參差不齊,關於全球增長分化的信息通常早於更加全面的增長數據本身,除掉少數時候由於結構性劇變帶來的影響之外,大多數時候,地區間增長分化意味著增長放緩。自1990 年以來,全球GDP 增速與G20中19 個國家GDP 增速的方差成反比,即在經濟增速放慢時,不同國家之間的增速差距拉大,即增速出現分化(圖表5)。

值得指出的是,1990 年來,受益於全球化,G20 各國增速方差總體上在下降,但如果未來去全球化發酵,則有可能抬升方差水平。在中國,全國GDP 增速與各省增速方差之間,也存在著類似的負相關關係(圖表6)。

增長放緩及市場和行業的分化

增長放緩及市場和行業的分化

全球增長放緩,國別基本面分化最終通過利差和本幣幣值的相對變化反應出來。一國基本面向好,相對抬升本國利率水平,本幣有升值的可能,反之則貶值。

短期而言,美德利差的擴大主要反映了美歐量寬政策去化程度的差異,也部分反映了基本面的差異。最近,美德十年期國債收益率之差已升至2.5個百分點,為1988年以來新高,與此同時,儘管美德名義GDP 增速差已從底部有所回升,但遠低於歷史較高水平(圖表7、8)。上述差距說明,美德利差的抬升並非完全由基本面變化造成,美國領先量寬政策退場,是造成美歐流動性條件差異的主要原因,由此造成美德利差擴大。2014 年10 月美聯儲宣佈結束量化寬鬆措施,當月結束資產購買計劃。2017 年9 月,美聯儲宣佈從當年10 月起實施縮表計劃。相比之下,歐洲央行最近表示,將於今年底結束量寬政策,但保持了利率穩定直至明年夏天。

增長放緩及市場和行業的分化

增長放緩及市場和行業的分化

相對而言,中美利差有基本面支持。中美十年期國債收益率之差從去年的150 個基點,收縮至目前的60 個基點左右,已接近2011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圖表9)。從季度數據看,中美名義GDP 增速差,已從2017 年第一季度的7.7 個百分點,下滑至今年一季度的5.5個百分點,顯示經濟基本面差異領先中美利差走勢(圖表10)。

增長放緩及市場和行業的分化

增長放緩及市場和行業的分化

三、中國地區增長分化

2012年是中國增長的轉折年。從這一年之後,中國經濟增長的格局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傳統增長方式面臨瓶頸因素制約,增速放緩。全國GDP 增速從2012年4季度的8.1%放慢至7%以下,自2015年三季度到2018 年一季度,一直在6.7-6.9%的區間窄幅波動。

也就是自2012年以來,各省、市和自治區(以下簡稱各省)之間的增長出現了明顯的分化;這樣持續的分化,是過去40年來首次。首先,在全國31 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中,按2017 年增長最快和最慢的10個省計算簡單平均增速,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的分化基本上始於2012年前後,最近幾年逐年擴大。2012 年增速最快10 省的平均增速較最慢的10省快3個百分點,到2017年擴大到25.6個百分點,其中增速最慢組平均增速為-9%(圖表11)。

其次,同樣地,按房地產投資增速劃分的最快和最慢兩組中,增速分化過程不同但趨勢一致。自2012 年來,房地產投資增速下滑明顯,增速最慢10省的平均增速在過去3年中一直徘徊在零增長左右,而增速最快的10 省保持了近兩位數的增長(圖表12)。在增速最快的10省中,有2個省來自沿海地區,而增速最慢的10省中,無一來自沿海地區。這表明,增長差距不是發生在沿海地區與內地之間,而是發生在中西部地區各省之間。

增長放緩及市場和行業的分化

增長放緩及市場和行業的分化

第三,工業用電量的分化也是從2012 年開始,增速最慢10 省2015 年之後進入負增長,2016 年較最快10 省慢12.6 個百分點(圖表13)。

最後,中國經濟的分化有明顯的結構性原因,特別是房地產業的超前發展,雖然起到了穩增長的作用,但其擠出消費的副作用也越來越明顯,導致了各省間消費增長的分化。在2011-2016 年5 年中,全國房價增幅與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幅高度負相關,高房價明顯擠出了消費支出(圖表14)。房價總體上漲最快的北京和上海,消費增幅最低。當然,對高房價的擠出效應還需要做更詳細的分析,既考慮到消費基數和消費結構,也考慮到收入效應。

增長放緩及市場和行業的分化

增長放緩及市場和行業的分化

四、市場與行業分化

市場和行業回報的分化,可以折射基本面的分化。我們從匯率、資產表現和行業表現三方面,分析經濟基本面與市場之間的關係。

從主要匯率的歷史變化看,兩國按本幣計價的名義GDP 增速之差,決定了本幣相對升值或貶值的幅度。這基本適用於大多數貨幣,包括人民幣。換句話說,不管是否存在資本賬戶管制,發達國家與新興市場經濟基本面之差,通常是通過匯率的調整來實現再平衡的。

增長放緩及市場和行業的分化

增長放緩及市場和行業的分化

增長放緩及市場和行業的分化

增長放緩及市場和行業的分化

美德基本面之差,決定了歐元兌美元匯率的同比變化,這在美國與中國、美國與土耳其和美國與巴西都呈現相類似的關係(圖表15-18)。今年以來,歐元、人民幣、里拉和雷亞爾都一改去年相對於美元升值的勢頭,進入貶值區間。如果過去的經驗有效,即意味著這些國家相對於美國的經濟增速都有放緩的跡象,以土耳其和巴西最為明顯。這是從增長分化印證增長放慢的一個例子,匯率的高頻數據可以反推經濟基本面的潛在變化。

經濟基本面也決定了市場的風險偏好,風險溢價的變化決定了不同市場和資產的相對錶現。我們選取了紐約聯儲學者利用1961 年至今的數據整理得出的風險溢價數據1,發現今年以來,風險溢價相對於去年有所升高,代表著市場不確定性增加導致風險偏好下降。數據顯示,風險溢價跟去年同比升高,發達國家(DM)市場總體表現好於新興市場經濟(EM)(圖表19)。與此同時,風險溢價升高,投資者趨於保守,債市回報會相對好於股市(圖表20)。

增長放緩及市場和行業的分化

增長放緩及市場和行業的分化

最後,從中國股市的角度看,在不確定性高、增長放緩和風險溢價上升的環境中,國內政策會有所放鬆,但股市機會主要在結構性板塊。中國人民銀行在7 月5 日開始降低銀行存款準備金率0.5 個百分點,並將有關流動性調控表述由“合理穩定”調整為“合理充裕”,進一步確認了偏寬鬆的貨幣條件,同時“去槓桿”政策很可能轉向“穩槓桿”,緩解市場對流動性的擔憂。我們預計短期內偏寬鬆的政策將持續,以緩解經濟放慢的壓力,週期性行業短期或有反彈機會。然而,除非偏寬鬆的貨幣政策伴隨著確定性較高的結構調整措施,否則,政策放鬆的大部分效果將會被人民幣貶值或擔心人民幣貶值所抵消。

應對美國發動的貿易戰,一個更好的政策組合是,在貨幣政策有所放鬆的同時,出臺鼓勵升級的結構性政策措施。前者緩解短期流動性條件偏緊的現狀,有利於穩定市場情緒,但其目的是為後者贏得時間。這些結構性政策措施可以包括鼓勵消費升級,以消費升級帶動製造業升級,從根本上緩解中美貿易戰造成的長期增長的不確定性。惟有長期增長的確定性提高,週期性政策才能利好股市。

今年上半年,中國股市也出現了分化,但與經濟基本面變化的方向一致。

第一,港股表現好於A 股,反應了流動性條件的差異(圖表21、22)。

第二,能源行業,特別是石油有一個相對好的表現,油價上漲主要受益於通脹預期、地緣政治和避險需求上升。

第三,結構性行業好於週期性行業,儘管長期政策的不確定性高,但投資者仍然願意給結構性行業一個較高的溢價(圖表23、24)。

增長放緩及市場和行業的分化

增長放緩及市場和行業的分化

增長放緩及市場和行業的分化

增長放緩及市場和行業的分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