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六)唯物史观

第六节唯物史观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含义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它们在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中具有不同的作用。社会意识是社会精神生活的总和,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它是由各种复杂的意识和观念形态按一定关系和方式组成的,包括人们的政治、法律思想、哲学、艺术、宗教等意识形态和人们的人

俗习惯、社会心理,等等。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这是物质和意识、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表现。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含义

生产力是人们利用自然条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的能力。生产力包括 三个基本要素: 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技能的劳动者、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其中,劳动者起主导作用。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结构, 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各社会集团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与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方式。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基础,决定着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2.二者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存在着辩证统一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集中表现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含义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表示社会与其自身精神关系的哲学范畴。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它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两个部分。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对立统一的。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统一体中, 经济基础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上层建筑起着决定作用。同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时,对经济基础起推动作用;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时,对经济基础起着阻碍作用。

四、阶级和国家

1.阶级的起源和实质

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但是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这种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剩余产品的出现,是阶级产生的物质前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确立,是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阶级实质上是一个经济范畴,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是划分阶级的基础。

2.国家的本质和职能

国家,是伴随着阶级的产生而出现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就其阶级本质来说是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工具。这种国家包括国家本质、国家形式、国家职能等内容。国家本质,即国体,表明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国家形式,即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组成形式。国家的职能包括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两个方面。国家的对内职能除实行阶级统治外,还有组织管理社会经济和公共事务的职能。国家对外职能主要是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

五、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

1.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同时承认和肯定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两者是辩证的统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