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哲學(五)

第五節 實踐、認識和真理

一、實踐

1.實踐及其特點

實踐,是人類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實踐具有三個基本特點:客觀物質性、主觀能動性和社會歷史性。

2.實踐的基本形式

(1)生產實踐,是人類征服和改造自然,獲取物質生活資料的實踐活動。生產活動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也是其他實踐活動的基礎和前提。

(2)社會實踐,是處理社會內部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一種實踐形式。 處理社會關係的社會實踐形式,也包含著各種各樣的形式。其中,最為主要的實踐形式,是建立和調整生產關係的實踐活動。

(3)科學實驗,是從直接的生產實踐中產生並分化出來的、相對獨立的實踐活動領域和實踐活動形式。在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的獨立性和重要性越來越突出。

二、認識

認識活動包括認識者(主體)、認識對象(客體)、認識工具三個要素。

認識主體是指處於一定社會條件下,有感知和思維能力的從事社會實踐活動的現實的人。

認識客體是指進入主體認識和實踐範圍的客觀事物。

認識工具是指把認識主體和認識客體聯繫和溝通起來的中介系統。

認識主體、認識客體和認識工具都離不開社會實踐,認識主體、認識客體兩者在實踐活動中相互作用、相互制約,推動了認識的產生和發展。由於實踐因素的介入,認識活動在本質上就成為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

三、實踐和認識的關係

1.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

在認識和實踐的關係中,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對認識起著決定作用。

(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3)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

(4)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2.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

認識對實踐的反作用具有兩重性,正確的認識對實踐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可以指導認識主體採取正確的方法,自覺地按照客觀規律改造世界,從而取得成功;錯誤的認識則對實踐起消極的阻礙作用,甚至導致實踐的失敗。

四、真理

1.真理及其客觀性

真理就是同客觀對象相一致的認識, 是人的意識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任何真理都是客觀的。真理的客觀性最本質特點是任何真理均包含不依賴於主體的客觀內容。強調真理的客觀性,並不排除真理有其主觀形式,真理是主觀形式與客觀內容的一致。

2.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

(1)真理的絕對性

真理的絕對性是指真理的客觀性和無限性,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①任何真理都具有不依賴於主體的、符合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客觀內容,是對客觀事物的正確反映。②真理的發展是無限的、絕對的。

(2)真理的相對性

真理的相對性是指真理的有限性和條件性,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①真理在廣度上是有限的。任何真理都只是對無限的物質世界的一定部分、一定領域或一定範圍的正確反映,認識有待於擴展。②真理在深度上也是有限的。任何真理都是對所反映的客觀事物的近似正確的認識,有待於精確化。

3.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只有實踐才能充當檢驗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標準,這是因為實踐具有直接現實性的特點。

社會實踐作為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是確定的又是不確定的:

(1)從社會實踐本身的性質和發展來看,實踐標準是絕對的和確定的。人類的社會實踐,是永無止境地發展著的,這使它檢驗認識真理性的能力和作用具有無限性。不存在實踐永遠無法檢驗的認識。

(2)從實踐檢驗真理的具體過程來看,一定條件下實踐的檢驗作用又是有限的和相對的。實踐水平總是受到工具、手段、對象等諸多條件的限制。特定階段的有限實踐,不可能完全證實或駁倒一切認識。這就是實踐標準的相對性和不確定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