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在围墙上的银行人

骑在围墙上的银行人

一、

我最近又在读《围城》。

看到杨绛先生在扉页上写:“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站在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婚姻也罢、事业也罢,人生的欲望大都如此。”

诚然,世人大多都认为世界上只有两种人:围城里的人,围城外的人。

却经常忽略了还有第三种人——围墙上的人。

他们既不舍得城里的安逸悠然,又想要城外躁动浮华。

苦恼又纠结,只得骑在围墙上吹冷风。

这种状态用来描述我那个工作在银行的朋友的处境再合适不过了。

我们俩曾是大学同学,他毕业时率先拿到众人称羡的银行offer。

大家对他的印象也从油腻死肥宅变成:高收入、高福利、高大上,从此衣食无忧,迎娶白富美,当上行长头。

但是,他踏进银行圈之后才发现事情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

同事学历本科生起跳,学校名号还一个比一个响,但晋升渠道窄,位置少。

按他的话来说,就是愁的瞬间秃头。

二、

不夸张,我从他那挖来了银行员工晋升之路,一般有两条:

1、先从管理层看:

柜员→客户经理→网点主管→支行副行长→支行行长→市分行副行长→市分行行长...

从底层小柜员做到网点主管,只要肯努力,大多数人都有希望。

但就本质来讲,只能算是金融民工。

因为,银行拥有所有大型企业制度的共同特质——强大的自我愈合能力,保证缺了谁都可以继续正常运行。

在这种制度下,不需要你全知全能。

它只需要一个熟练掌握职责范围内的技术活的,可以重复劳动的,乖巧听话的,螺丝钉。

这自然也在某种程度上变相限制了你的晋升能力。

所以,你如果想要从网点主管升到支行副行长,过程相当困难。

这时候就必须要靠人情关系的Buff加持。

现实如此,没什么好怨的,人情社会的背后就是资源利益的交换。

但是,父辈资源已定,普通人最普通的结局是工作10年后还在基层打转。

之前有个在45岁“出逃”的银行人表示:

“我93年进入银行,15年离开,在银行整整工作了22年,熬到支行副行长,从此再无上升希望。”

既然如此,我们再看看另外一条路走不走得通。

2、再从技术层看:

这条路最初靠的是自己本身的专业素质能力。

无论所在岗位是柜员、客户经理,还是网点主任,只要通过内部招聘考试,就可以直接进入分行部室成为普通科员。

等把你的直接领导(部室科长)熬走,就能上位。

但是再想往上走,仍要拼爹。

骑在围墙上的银行人

(图片来自于网络)

另外,我那个朋友自从薪资制度变成无底薪+绩效考核后,已经连续三个月拿3K的工资。

最近愁眉苦脸的跟我说实在快熬不住了。

你看,虽然银行永远是金融的中心,工资待遇不会很差,但普通科员要想像前辈那样动不动年终奖几十万的话。

醒醒,别做梦了。

三、

不知道为什么,最近总有人问我“工作了一两年,越做越无力迷茫,要不要改行”。

诚然,时代和认知都是在时刻改变的。

就像银行,过去它的确是好工作,但在新兴行业的冲击下,它早已不出色了。

但是,我要提醒你,没有哪个行业容易,社会丛林法则从来都是适者生存。

有人就喜欢安逸舒适、一成不变安全感的生活。

有人也向往充满未知、需要冒险挑战性的工作。

走还是留?

其实早已写在血液分子里。

就我看来,对于年轻人来讲,薪酬回报或许不是最重要一环。

真正让人绝望的,是一眼就能看到底的未来。

工作前景以及对于自身价值的认可,随便哪个拎出来都比薪酬带给自己的满意度高很多。

并且,在工作积累下的核心竞争力,才会让你在以后更值钱。

与其骑在围墙上装作进退两难浪费时间,不如先安下心来雕琢自己。

拥有自己的护城河,拥有在短期内无法被模仿和替代的竞争优势。

这个过程,必定伴随着疼痛与辛苦,但是也终究会收获一个更好的结果。

毕竟,你还年轻,未来还有多种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