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这种虫传播“新型艾滋病”,务必赶尽杀绝!已有城市悬赏捉虫!

7月5日,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信公众号(广州疾控i健康)发文,呼吁广州居民齐齐“找虫、找人”——找到锥蝽,找到潜在的美洲锥虫病患者。

警惕!这种虫传播“新型艾滋病”,务必赶尽杀绝!已有城市悬赏捉虫!

广州市疾控中心表示,希望通过“找虫”掌握该病的媒介状况,为实施高效准确的防控提供依据;“找人”可以使有需要的人得以及时诊断及时治疗,避免出现危及生命的风险。

对找到锥蝽的居民,经确认后疾控部门将提供每只8元的奖励金和健康咨询服务。

2016年,在临近广州的顺德,发生一起锥蝽叮咬人事件,经调查,这是在顺德首次发现并记录红带锥蝽。由于锥蝽是美洲锥虫病的传播媒介,而美洲锥虫病目前在全球的扩散不容忽视。

关键是且由于该病的隐匿性,人类感染后不容易被发现,如未能及时治疗,将对人类健康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危及生命。

锥虫病传染源一旦输入,极有可能造成本地传播。

据了解,锥蝽是美洲锥虫病的传播媒介,美洲锥虫病会对人类健康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危及生命,目前在全球的扩散不容忽视。

你见过它们吗?长这样!

警惕!这种虫传播“新型艾滋病”,务必赶尽杀绝!已有城市悬赏捉虫!

锥蝽从若虫到成虫

警惕!这种虫传播“新型艾滋病”,务必赶尽杀绝!已有城市悬赏捉虫!

这就是锥蝽,在广州俗称“木虱王”。因头部狭长似锥而得名,成虫体长25mm左右,椭圆形,尾部尖或平,色黑或暗褐,腹部侧缘有红或黄斑。经小范围调查,了解到在多个区有市民曾见过类似锥蝽的昆虫,有被叮咬的案例。

警惕!这种虫传播“新型艾滋病”,务必赶尽杀绝!已有城市悬赏捉虫!

你被它咬过吗?锥蝽的若虫和成虫均吸食人血,锥蝽也被称为“接吻虫”,它们专门叮咬人的面部,喜欢寻找皮肤较薄的区域下口,如唇部、眼睑等,同时也会叮咬其他部位。

警惕!这种虫传播“新型艾滋病”,务必赶尽杀绝!已有城市悬赏捉虫!

叮咬处肿大

它能传播什么疾病?挺吓人的

它们白天隐藏起来,晚上趁着天气凉快、宿主睡着的时候,出来觅食吸血。

若仅仅咬人吸血也就罢了,毕竟恼人的蚊子也每天干这事。但锥蝽的可恶之处就在于,在宿主间传递克氏锥虫,引发美洲锥虫病,是该病的传播媒介。

警惕!这种虫传播“新型艾滋病”,务必赶尽杀绝!已有城市悬赏捉虫!

致病的克氏锥虫

叮咬后,它们会在叮咬处附近排便。当人出于抓挠的本能把锥蝽的粪便/尿液抹到叮咬处、眼部、口腔或任何皮肤破损处时,致病的克氏锥虫就进入人体,引发美洲锥虫病。

一种隐匿性极强、危险性极高的病

病可隐匿长达二三十年!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介绍,它传播美洲锥虫病,这种病又名克氏锥虫病,恰加斯病。美洲锥虫病主要流行于中、南美洲,由克鲁斯锥虫引起,主要传播媒介为吸血猎蝽,于1908年由Chagas医生发现,故称Chagas病。该病隐匿性极强,隐匿期长达20-30年,难以被发现,重症患者预后不良。

警惕!这种虫传播“新型艾滋病”,务必赶尽杀绝!已有城市悬赏捉虫!

因Chagas医生在1909年首先发现,故又称Chagas病/恰加斯病

急性期有发热、颜面水肿、淋巴结炎、贫血等。慢性期常有心肌炎、心力衰竭、巨食管炎、巨结肠及肺、脑栓塞,猝死等发生。

这病确诊率低,无疫苗可以预防,并且到病程晚期没有特效的药物,因此,有学者把它称为“新型艾滋病”。

这......

继续......

美洲锥虫病以拉美地区最为严重,但随着全球化进程,该病已经扩散到了北美洲、欧洲、大洋洲,亚洲的日本也已出现病例。

《中国消费者报》记者搜索发现,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病所所长周晓农在2014年接受采访时就曾表示,美洲锥虫病正向世界其他地方慢慢扩散,包括欧洲和亚洲部分国家,日本和韩国曾有报道输入性病例,我国亦有输入风险。

找到这样的人和虫会怎样呢?

咳咳......

广州市疾控中心表示,通过此次调查(捉虫),希望清晰了解锥蝽在中国的分布情况,配合相应的措施,争取将危害降到最低。

在有锥蝽分布的地区,锥虫病可经各种途径传播,出入过拉美地区的人员均有可能被感染。广州市疾控中心介绍,锥虫病传染源一旦输入,极有可能造成本地传播。因此,广州市疾控中心呼吁“要赶紧找虫找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感染后分急性期和慢性期:

急性期,为最初感染后持续的两个月左右。此时有大量寄生虫随血液循环,但多数病例无症状或症状温和且无特异性。

在被锥蝽叮咬的不足50%的人群中,最早出现的典型体征是皮肤损伤或一侧眼睑青紫肿胀。此外,也可表现为发热、头痛、淋巴结肿大、脸色苍白、肌肉疼痛、呼吸困难、肿胀以及腹部或胸部疼痛。

警惕!这种虫传播“新型艾滋病”,务必赶尽杀绝!已有城市悬赏捉虫!

急性期叮咬的右眼处肿大

慢性期,寄生虫主要隐藏在心脏和消化道肌肉中。

多达30%的患者出现心脏障碍,少数(约10%)出现消化道(典型:食道或结肠扩大)、神经或混合病变。近年来发现,感染后会因心脏肌肉及其神经系统遭破坏引起心律失常或进行性心力衰竭而导致猝死。

警惕!这种虫传播“新型艾滋病”,务必赶尽杀绝!已有城市悬赏捉虫!

一颗被慢性锥虫病破坏的心脏

幸运的是,这种疾病在早期完全有药可医。在感染后的急性期(包括先天性感染病例),使用苄硝唑和硝呋替莫杀虫,治愈率几乎达100%。

不幸的是,锥虫病的确诊率极低。由于锥蝽的唾液中含有麻醉成分,人被叮咬后甚至都没感觉。美洲锥虫病又隐匿性极强,可长达20~30年。而两种治疗药物的疗效都会随患者染病的时间而减弱,到晚期几乎没有特效药。

因此,有学者甚至把它称为“新型艾滋病”(其实与我们熟知的艾滋病并无关联)。

除了锥蝽直接叮咬,美洲锥虫病也可以通过输血传播、母婴垂直传播或在器官移植及实验室意外等情况下传播。

由于缺乏有效的疫苗,目前预防美洲锥虫病最有效的措施是病媒控制——即消除锥蝽。

警惕!这种虫传播“新型艾滋病”,务必赶尽杀绝!已有城市悬赏捉虫!

广州市疾控中心提供的联系方式

目前广州市疾控中心正在进行锥蝽分布的调查,发现虫子的后可用瓶子装好交给疾控中心工作人员。

有人说,它主要在拉美地区流行,距离广东、福建这么远,不用怕吧……

以下两图是目前该病在全球的迅猛发展情况,其实,如果不加防范,它并不遥远。该病搭乘上了“顺风车”,离我们很近的日本已有病例。

警惕!这种虫传播“新型艾滋病”,务必赶尽杀绝!已有城市悬赏捉虫!警惕!这种虫传播“新型艾滋病”,务必赶尽杀绝!已有城市悬赏捉虫!

图示克氏锥虫病的扩散情况

如何预防

根据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给出的建议,锥虫病的主要预防手段如下:

1、改善居住条件和房屋结构,如在建筑物的墙面涂敷石灰等涂料,修复和更换屋顶等,或室内喷洒杀虫剂,可防止锥蝽在室内孳生和栖息

2、尽可能消灭动物储存宿主。旅游者应避免在简陋居所睡眠,可使用蚊帐或杀虫剂

3、为避免输血传播,血库应进行血液的克氏锥虫血清学检查,亦可在输血前24小时于血液内加入1:4000的龙胆紫以杀灭锥虫。另外对献血者、器官提供者及孕妇应及时行血清学检查。

4、急性期应及早进行抗锥虫治疗,用于治疗的药品主要有苯硝唑或硝呋莫司。

除了锥蝽,这些虫也要防

夏季蚊虫肆虐,

不仅要防锥蝽,

这些虫也要提防!

警惕!这种虫传播“新型艾滋病”,务必赶尽杀绝!已有城市悬赏捉虫!

一家三人被咬伤

两人不治身亡

今年5月底6月初,宋先生的小舅子和岳母先后被蜱虫咬伤,因为在当地医院迟迟未能确诊,最终因多器官衰竭而病重不治。

6月9日,宋先生右小臂被虫子叮咬,留下一个小伤口, 由于没有看到虫子,他便到当地卫生所简单处理了一下。

警惕!这种虫传播“新型艾滋病”,务必赶尽杀绝!已有城市悬赏捉虫!

三天后,宋先生身体开始出现异样。担心自己也是被蜱虫叮咬感染了病毒,他立即赶到南京鼓楼医院就诊。

到医院后,宋先生已经有些神志不清楚,而且还有咳血、呕血的情况,病情十分严重,属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里面比较重症的病人。

在医护人员半个多月的全力抢救和精心护理下,宋先生终于脱离了危险,康复出院。

2岁女孩脚趾间多了颗“黑痣”

浙江的陈女士(化名)无意间看到2岁的女儿脚趾间有一个黑点,远看像颗黑痣。可是,女儿的脚趾间原本没有黑痣呀?

凑近仔细一看,吓得腿都软了——女儿脚趾间的黑点,竟然是蜱虫!

6月30日下午1点多,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皮肤科医生郑磊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完整拔出一只蜱虫不容易,酒精闷不翻,还是利多卡因管用。看来不光野外有蜱虫,小朋友在家不穿袜子也有风险啊!”

警惕!这种虫传播“新型艾滋病”,务必赶尽杀绝!已有城市悬赏捉虫!

“估计蜱虫咬伤孩子的时间不久,脚还露在外面,身子已嵌入脚趾中。”郑医生说。

全国各地已出现多起被蜱虫叮咬的病例

7月11日,合肥市疾控中心发布预警

目前合肥市蜱虫密度也达到峰值

外出请注意“蜱虫”出没

蜱虫是什么?

合肥市疾控中心专家介绍,蜱虫,又称草爬子,不吸血时,只有米粒大小;吸饱血液后,有指甲盖大。随着夏季到来,全市蜱虫密度达到峰值,人们户外劳作时间、野外活动时间与蜱虫的活动习性基本一致,容易受到蜱虫叮咬。

警惕!这种虫传播“新型艾滋病”,务必赶尽杀绝!已有城市悬赏捉虫!

蜱虫有多可怕?

蜱虫叮咬人后会散发一种麻醉成分,同时还能分泌一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除了会出现皮下出血、充血、水肿等炎症反应外,还可能引起新型布尼亚病毒(也叫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感染,可导致发热和体内白细胞、血小板迅速下降,严重者甚至会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危及生命,致死率为15%。 2013年,我省金寨县曾出现过一例蜱虫叮咬致死案例。

目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在国内的流行主要分布在多发于江苏、安徽、山东等地的山区、丘陵和森林地带的农村地区,每年5到11月是高发期。

警惕!这种虫传播“新型艾滋病”,务必赶尽杀绝!已有城市悬赏捉虫!

蚊虫活跃季节,

人们被叮咬后极易感染疾病,

日常生活中该如何预防呢?

实用防虫手册 + 急救方法

了解一下!

警惕!这种虫传播“新型艾滋病”,务必赶尽杀绝!已有城市悬赏捉虫!警惕!这种虫传播“新型艾滋病”,务必赶尽杀绝!已有城市悬赏捉虫!
警惕!这种虫传播“新型艾滋病”,务必赶尽杀绝!已有城市悬赏捉虫!警惕!这种虫传播“新型艾滋病”,务必赶尽杀绝!已有城市悬赏捉虫!
警惕!这种虫传播“新型艾滋病”,务必赶尽杀绝!已有城市悬赏捉虫!警惕!这种虫传播“新型艾滋病”,务必赶尽杀绝!已有城市悬赏捉虫!
警惕!这种虫传播“新型艾滋病”,务必赶尽杀绝!已有城市悬赏捉虫!警惕!这种虫传播“新型艾滋病”,务必赶尽杀绝!已有城市悬赏捉虫!
警惕!这种虫传播“新型艾滋病”,务必赶尽杀绝!已有城市悬赏捉虫!

赶紧转发扩散出去,

让更多人知道!

校对|蔡方成

审核|王丛

来源|安徽共青团、综合 安徽共青团综合自中国消费者报、观察者网、福建共青团、四川共青团、劳动报、安徽省总工会、安徽商报、合肥发布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