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乾盛世新徵集藏品 大清銅幣中「直」當制錢十文

藏品名稱:大清銅幣中“直”當制錢十文

藏品規格:重 6.5g;直徑 2.81cm

藏品簡介:

雍乾盛世新徵集藏品 大清銅幣中“直”當制錢十文

大清銅幣,學名清代機制銅圓,錢面中央有“大清銅幣”四個漢字,內嵌一小字代表地名,上端是滿文“大清銅幣”字樣,兩側為年份。邊緣中間分別“戶部”二漢字,下端為“當制錢十文”。錢背中央為蟠龍,上端是“光緒(或宣統)年造”,下端英文“Tai-Ching Ti-Kuo Copper Coin”字樣(大清帝國銅幣)。

各地鑄造比較統一。鑄造始於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止於1911年(宣統三年),流通時間較短。因其版面設計優雅,雕刻精良,且存世量極為稀少,大清銅幣光緒年戶部造當十被譽為中國近代制幣中的十大名譽品之一。

大清銅幣版式繁多,尤以當十者為最。多位清帝在位時發行過銅幣來作為流通貨幣,銅幣的使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使交易逐漸便利起來。而如今,大清銅幣也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許多收藏家對大清銅幣愛不釋手

“大清銅幣”當十銅圓共有十九個省局鑄造。除中央戶部鑄造者外,地方各省所鑄銅圓,皆在其正面中央鐫刻陰文或陽文省名簡稱。計有:1、中央戶部;2、直;3、吉;4、奉;5、汴;6、鄂;7、湘;8、川;9、雲;10、滇;11、川滇;12、贛;13、閩;14、粵;15、浙;16、蘇;17、皖;18、東;19、寧。其中,吉字最少;川滇、雲字次之;滇、贛、蘇、浙、東字再次之;餘皆多見。

各省局鑄造不同年號“大清銅幣”的情況如下:

1、乙巳,鑄此年號者,僅中央戶部(無銘文)及奉(奉天)兩局;

2、丙午,鑄此年號者達十八局之多,計有中央、粵(廣東)、閩(福建)、直(直隸)、湘(湖南)、鄂(湖北)、川(四川)、川滇(康藏)、滇(雲南)、雲(雲南)、贛(江西)、汴(河南)、蘇(江蘇)、浙(浙江)、皖(安徽)、東(山東)、寧(江南)、淮(清江)等;

3、丁未,鑄此年號者五局,為中央、粵、寧、奉、汴等;

4、戊申,鑄此年號者僅粵、寧兩局;

5、己酉,鑄此年號者較多,計有中央、粵、閩、鄂、皖、川、汴、吉、奉等九局;

6、辛亥,它局皆未鑄造,獨汴(河南)一局鑄此年號。

該“大清銅幣(直)”錢幣,正面珠圈內鑄有漢文“大清銅幣”四字,中心突起鑄一陰文“直”字,上為滿文“光緒年造”,滿文的兩旁是紀年“丙午”,左右兩側書“戶部”,下書“當制錢十文”。

“直”是“直隸”的簡稱,就是直接隸屬的意思,一箇舊省名。

在明、清時期,“直隸”一詞更多的是作為一個地名,代表著京師周邊府、州、縣等地。

因為最為靠近京師,使得該地對於京師的安全關係重大,所以明、清統治者們歷來極為重視,以期將此區域牢牢掌控在手心,生怕稍有閃失便對京畿重地構成不利。

背面中間珠圈內為大清龍圖案,鑄造工藝神乎其技,且龍身紋路精美,並有雲海襯托,威風凜凜,珠圈外上緣橫書“光緒年造”,下環書英文“大清帝國銅元”。

藏品雖然經歷了無窮歲月的洗禮,但是如今保存依然較為完好。

“大清銅幣”戶部當制錢十文,版面設計優雅,雕刻精良,且存世量極為稀少,被譽為中國近代制幣中的十大名譽品之一。大清銅幣是古錢幣收藏中知名度極大的一枚錢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