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入伏,終於弄清楚了「三伏」是怎麼算的?

今日入伏,終於弄清楚了“三伏”是怎麼算的?

今日入伏,到了一年中最熱的一段時間了。很多同學表示不懂,三伏是怎麼算的,為什麼有時候“三伏”是30天,有時候卻是40天呢?今天就來給大家講講我所知道的“三伏”天是怎麼來的?

三伏是中原地區在一年中最熱的三、四十天,是按農曆計算的,大約處在陽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中下旬間。這段時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日子。"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謂的"六邪"中的暑邪。也可以這樣理解:"伏"就是天氣太熱了,宜伏不宜動。

今日入伏,終於弄清楚了“三伏”是怎麼算的?

那為什麼會出現三伏時間長短不一樣呢?因為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

我國農曆中規定,從夏至後第3個"庚"日算起,第3個庚日為初伏,第4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1個庚日為末伏。

什麼叫庚日?我國古代是採用的是 干支紀日法。用10個天干與12個地支相配組成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循環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每10天重複一次。

做一幅圖大家看看:

今日入伏,終於弄清楚了“三伏”是怎麼算的?

比如2018年夏至6月21日(甲申),

第一個庚日是6月27日(庚寅),

第二個庚日是7月7日(庚子),

第三個庚日是7月17日(庚戌),所以就從7月17日算起入伏。

第四個庚日為7月27日(庚申),進入中伏,

立秋是8月7日,

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是8月16日(庚辰),因此從8月16起為末伏。

這樣,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當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因為庚日出現的早晚不同,中伏的長短也不同,所以,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況。

今日入伏,終於弄清楚了“三伏”是怎麼算的?

代伏天時跟其他節令一樣,民間傳承著很多食俗。

皇城根下的老北京人,特別在意三伏天的吃食: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上海人則一直有“頭伏餛飩二伏茶”的風俗。湖南和江西人偏愛“頭伏吃雞二伏鴨”,認為“頭伏吃只雞,一年好身體”。老杭州人都知道,舊時一到三伏,富貴人家要“頭伏火腿、二伏雞、三伏要吃金銀蹄”,而手頭緊張的窮人卻是“頭伏冬瓜、二伏茄、三伏冬瓜不刨皮”。

【美食與遠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