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艾云尼”移速慢后劲足!

?6月6日6时25分前后,在海面上“徘徊”了3天的今年第4号台风“艾云尼”登陆广东徐闻,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为8级(20米/秒)。在琼州海峡盘旋数小时后,“艾云尼”于当天14时50分前后在海南海口沿海再次登陆。中央气象台预计,今天台风“艾云尼”将向偏北方向移动,将于7日下午到夜间在广东西部沿海再次登陆,9日后逐渐转向偏东方向移动,强度缓慢减弱。受其影响,海南北部、广东中西部、广西东部以及湖南东南部、江西西南部等地有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或特大暴雨。

“行动缓慢”是台风“艾云尼”的一大特点。自2日白天在南海海面生成热带低压后,它以每小时仅1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偏北方向移动,并逐渐向海南东南部沿海靠近。预计登陆后,仍将在雷州半岛附近地区徘徊2天至3天。

为何它性子如此“慢”?中国气象局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首席预报员许映龙解释道,由于台风“艾云尼”在副高南侧生成,在它生成并向海南东南部靠近的这一期间,副高处于东移减弱阶段,台风与副热带高压距离拉远,致使其引导气流变弱,移速缓慢。随着副热带高压西进,“艾云妮”加速移至海南东北部近海。其后“艾云妮”进入高空鞍型场的大气环境中,也就是它东西两侧均有高空反气旋控制,东侧的高空反气旋要引导它向北运动,西侧的反气旋则要引导它向南运动。东西两侧反气旋的掣肘,使得它在雷州半岛南部到海南北部一带徘徊少动,出现逆时针打转路径。此外,它的这种盘旋路径也与菲律宾东侧热带系统的发展有一定的关系。

不过,作为今年登陆我国的首个台风,“艾云尼”的“后劲儿”不可小觑,具有影响时间长、累计雨量大、局地阵风风力大等特点。受台风“艾云尼”和季风共同影响,5日以来,华南中东部、江南东部等地累计降水量有100毫米至200毫米,海南岛北部、广东沿海和雷州半岛南部局地达250毫米至430毫米,广东汕尾、海南文昌和海口的降雨量分别达到了481毫米、473毫米和439毫米。

它带来的较强降水与水汽供应丰富有关,也与其在登陆地带滞留、徘徊存在一定关联。

针对其盘旋北上的特殊行进路径,中国气象局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副首席预报员钱奇峰解释说,台风“艾云尼”所处的引导气流比较弱,在其第一次登陆徐闻后向南偏折,是因为受到了它西侧高压环流的影响。而后“艾云尼”向南行进登陆海口,在第二次登陆后,其东侧外围副热带高压的较弱引导气流又在引导“艾云尼”向偏北方向移动,这使得它将于7日下午到夜间在广东西部沿海第三次登陆。

与台风“艾云尼”盘旋路径较为相似的,是2009年第7号台风“天鹅”。

当年8月2日生成于西北太平洋的“天鹅”沿着其以北的高压脊向西移动,由于引导气流微弱,天鹅路径飘忽。8月3日,“天鹅”向北移动,但翌日凌晨又加速向西北偏西移动。5日凌晨,它突然转向西移动,穿越广东西部沿岸地区,并于11时登陆广东江门。随后“天鹅”缓慢向西南偏西移动,掠过阳江。8月7日,“天鹅”进入北部湾,并转向东南移动,以逆时针方向绕过海南。与“艾云尼”相比,“天鹅”虽然也在北部湾地区盘旋,但它所画的“圈圈”更大,几乎绕了海南一周。此外,“天鹅”在北部湾地区盘旋,还有另一个台风“莫拉克”的相互作用有着密切关系。

同一个台风多次登陆我国确实较为罕见。统计显示,1949年至2017年共有24个台风在我国登陆三次以上,其中有两个登陆我国四次,分别出现在1990年和2014年。

每年登陆我国的首个台风一般在7月初,较常年相比,今年台风登陆较往年有所提前。而历年登陆我国首个台风出现的最早时间是在2008年4月18日,为当年1号台风“浣熊”,于海南文昌登陆。因此,从气候状况来看,今年登陆我国首个台风“艾云尼”出现时间范围属于正常。

数据显示,1979年至2002年高考期间(7月6日至9日)登陆或影响广东的台风共5个,其中影响最大的是2001年第四号台风“尤特”;而在2003年至2017年,没有台风在高考期间(6月6日至9日)登陆或影响广东。

不过“艾云尼”却赶上了今年的高考时间。对此,钱奇峰特别提示广东、海南、广西等华南沿海地区的考生和家长关注最新天气预报,合理安排行程,以免降雨、内涝等影响赴考。(黄彬 赖栩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