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尋錢門徑,工夫在錢外

欲尋錢門徑,工夫在錢外

(新莽)

身邊有很多泉友,

總是苦惱於自己的眼力和水平。

同樣的藏泉時間,

別人火眼金睛,自己卻還很懵逼,

同樣的玩錢財力,

別人總能撿漏,自己卻總在接鍋。

泉友們將這種差距歸結為沒有慧根,

自我麻醉著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玩成大神,將庸碌無為比作平凡可貴。

花費了同樣的時間和精力,

甚至付出了更多的努力,

百思不得其解的原因,或許是根本沒有找到收藏錢幣的門徑,

我們把放在錢身全部的專注換一種思路,

工夫或不在錢幣自身,工夫在錢外。

欲尋錢門徑,工夫在錢外

(北朝)

就錢學錢,寸步難前

朋友好五銖,

玩了兩年有餘,看著一同玩五銖的朋友斷代清晰,條理分明,

而自己,卻連郡國和三官都傻傻分不清,更不用說三國兩晉南北朝紛繁複雜的五銖體系。

朋友很焦急,看到稍有異樣的五銖就會買進,

先是自己琢磨,然後求朋問友。

他的五銖越買越多,感覺個個都不一樣,卻又啥啥都說不清,

裡面或許有好版別,他卻無法分辨,

裡面或許有好品種,他卻無從定義。

那天他跟我吐槽,說自己連倆字的“五銖”都玩不溜,更不用說令人眼花的歷朝錢幣了。

“看來我不是那塊料。”

他言之鑿鑿,我也不置可否,

但就從他問我的錢幣從來都是就錢問錢,而不究鑄代和背景,

就從他問我的問題從來都是就題問題,而不從書本圖譜溯源。

他的五銖不得進步,或許是理所當然的事。

欲尋錢門徑,工夫在錢外

(五銖)

學習一枚錢幣,只看錢幣本體,

不去對比分析,

懂得一枚錢幣,不去舉一反三,

不去逐本溯源,

那麼對於下一枚錢幣,你仍要從頭學起,

那麼對於這一類錢幣,你仍是徒勞無益。

欲尋錢門徑,工夫在錢外

(唐·開元通寶)

一腔熱血,兩眼茫茫

一個玩宋錢的朋友,

喜歡宋錢是因為宋錢的藝術氣息,能從中找尋前人的蹤跡。

可是斷斷續續的玩了數載,他的宋錢水平仍停留在屌絲水準,

那些玩宋錢的後生,要麼將小版玩到極致,要麼開始涉獵名珍。

更令朋友鬱悶的是,和別人賣宋錢供不應求相比,自己的宋錢要麼無人問津,要麼跳樓處理。

朋友將失敗歸結為不善經營,不會忽悠。

事實真是這樣嗎?

好的錢幣根本不用你去賣力吹捧,不用口吐蓮花,別人也能嗅得花香。

和這個朋友約過飯局,

作為一個連遼窖和金窖都分不清楚,

知名版別不能分辨,常見年號不知鑄年,

更不用說宋錢的那些著名坑口,宋錢的那些鑄造特徵,

這樣一個所謂的“宋錢玩家”,賣著自己都不熟悉的那些錢幣,

學不及晚輩,賣不過後生,一點也不冤枉。

欲尋錢門徑,工夫在錢外

(北宋)

憑著一腔熱血去玩錢幣,

不能掌握錢幣所屬的時代背景,不能掌握不同錢幣的鑄造特性,

不知版別,不諳審美,

那麼工夫花費再多,功夫也原地踏步。

欲尋錢門徑,工夫在錢外

(北宋·徽宗)

越貴越買,越買越貴

對於一個投資型的玩家來講,

最頭疼的莫過難以把握錢幣的行情。

前陣子一個玩清錢的朋友跟我說,

之前品好的康熙制錢小几十一個,後來在一些平臺上,看到好的康熙錢都要兩三百,

於是他根據新的行情高價買進,最後全都砸在了手裡,

當他回過頭來再去對比分析,才發現自己認定的行情還是個例,而且真實成交率很低。

清錢像是最先漲起的龍頭,裡面的熱門品種動輒破萬,

而長期關注清錢規律的人卻會發現,根本不是那麼回事,細心留意,仍有驚喜。

而盲目跟風,只會一敗塗地。

清錢只是其中一例,

其實任何錢幣都是這樣,人們追漲不追跌,

泉商差價盈利,莊家一本萬利。

很多人都不解,同樣的資金注入,

有的人買啥漲啥,有的人卻賣啥虧啥。

原因不在錢身,而在錢外,

如果你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市場的波動的蛛絲馬跡,人們的觀念上的變化,而不是一枚錢幣,一次成交價上,

那麼規律就會浮現眼前。

欲尋錢門徑,工夫在錢外

(清·咸豐元寶)

能不能從一次行情波動中看到下一次的暴漲,

能不能從一枚錢幣的異軍突起裡,找尋下一枚錢幣,

這便是別人與你的差別,

看似規律都在錢幣自身,

規律卻需放眼錢外。

欲尋錢門徑,工夫在錢外

欲尋錢門徑,工夫在錢外

玩錢幣,其實不在一朝一夕的刻苦奮進,

而在於尋得正確的收藏門徑,

然後在正確的道路上策馬前進,

換一種思維,換一種態度,

也許事半功倍,或能覓得真經。

欲尋錢門徑,工夫在錢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