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渡舟講授如何正確使用小青龍湯

劉渡舟講授如何正確使用小青龍湯

小青龍湯是治療寒飲咳喘的一張名方。張仲景用它治“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以及“咳逆倚息不得臥”的寒飲之證。然而應該指出,此方乃辛烈走竄的峻劑,具有伐陰動陽之弊,如果用之不慎,往往會發生問題,反而促使病情加重。為此,必須掌握小青龍湯的辨證,其辨證的關鍵,在於抓以下幾個環節:

一、辨氣色

小青龍證,為水寒射肺,或寒飲內伏。寒飲為陰邪,必羈縻陽氣,而使心胸之陽不溫,如是則榮衛之行澀,而不能上華於面,故患者面部呈現黧黑之色,我們管它叫做“水色”;或兩目周圍呈現黑圈,互相對稱,我們管它叫做“水環”;或者,在患者的頭額、鼻柱、兩頰、頦下的皮裡肉外顯現黑斑(如同婦女妊娠蝶斑),我們管它叫“水斑”。

二、辨脈

小青龍證為寒飲之邪,故脈見弦,弦主飲病;抑或脈浮緊,則為表寒裡飲俱實之徵;如果寒飲內伏,浸循日久,其脈見沉,沉主水病。然須注意的,凡尺脈遲,或尺脈微,抑或兩寸濡弱無力,是為心腎先虛,榮氣不足,血少故也。這樣,就不要濫用小青龍湯而發虛人之汗。

三、辨舌

小青龍證為水飲凝滯不化,肺寒津凝,故舌苔多呈水滑;舌質一般變化不大,惟陽氣受損以後,則舌色淡嫩,此時用小青龍湯必須加減化裁,而不能原方照搬不變。

四、辨痰涎

小青龍湯治肺寒金冷,津凝氣阻之證,所以,咳嗽必然多痰,痰咯較爽。 因系寒性水飲,故痰涎清稀不稠,形如泡沫,落地則頃刻化水。然亦有咳出之痰,明亮晶徹,形同雞蛋清狀,亦屬寒凝津聚,必冷如涼粉,口舌感涼而為辨。

五、辨咳喘

小青龍證在咳喘方面,有三種情況,臨證時務須分清。一種是咳重而喘輕,如《傷寒論》第41條所說“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指咳嗽為重,而氣喘反微的證情;另一種是喘重而咳輕,如《金匱·痰飲咳嗽病》說的“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是指喘息為重,而咳嗽為輕的證情;第三種是咳喘皆重的證候,如《痰飲咳嗽病篇》說的“膈上病痰,滿喘咳吐,發則寒熱,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晡劇,必有伏飲”,是說咳與喘同時俱重的病候。儘管咳喘有重有輕,但治療的方法皆應以小青龍湯溫寒蠲飲為主。

六、辨兼證

小青龍證為水飲之證,除咳喘外,由於水邪變動不定,而有許多兼證出現:如水寒上犯,陽氣受阻,則兼“噎”;水寒中阻,胃氣不和,則兼嘔;水寒滯下,膀胱氣化不利,則兼“少腹滿而小便不利”;若外寒不解,太陽氣鬱,則兼“發熱”,頭痛等證。

以上六個辨證環節,是正確使用小青龍湯的客觀依據。如果我們把“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的精神用於小青龍湯證也是適宜的,所以,六個證候環節也不必悉具,但見其中的一兩個主證而無訛誤,便可使用小青龍湯治療。

小青龍湯是麻黃湯的變方,即麻黃湯去杏仁,加乾薑、細辛、五味子、半夏、芍藥而成。《醫宗金鑑》認為“表實無汗,故合麻桂二方以解外,去大棗者,以其性滯也;去杏仁者,以其無喘也,有喘者仍加之;去生薑者,以有乾薑也,若嘔者仍用之;佐乾薑、細辛,極溫極散使寒與水俱得以汗而解;佐半夏逐痰飲,以清不盡之飲;佐五味收肺氣,以斂耗傷之氣……。”

然而此方雖為外解表寒,內散水氣,表裡兩解之方。然亦治無表證的寒飲內伏,或喘或咳之證亦有療效。由此言之,小青龍湯與大青龍湯雖皆有表裡兩解之功,但服大青龍湯未有不發汗者,而小青龍湯則有發汗與不發汗之異。這是因為寒飲之證,因寒而飲凝,小青龍湯能內散寒邪,溫行水飲,故不需達表為汗這種情況也是有的。

現舉病案兩則,證明小青龍湯臨症的療效,並指出過服小青龍湯的流弊。

以前有一張姓工人,年40餘,每次來診,只是讓我處方“百喘朋”,而不讓我診治。以後患者喘得較重,又讓開“百喘朋”,餘言何以不服湯藥,患者雲服過中藥未效,故而仍服“百喘朋”暫緩一時,後經說允,改服湯劑一試,經診切其脈弦,視其舌水,觀其面色黧黑,遂辨為寒飲內伏,上射於肺的小青龍湯證。為疏:麻黃9克,桂枝9克,乾薑9克,細辛6克,五味子9克,半夏9克,白芍9克,甘草9克。

此方連服兩劑,咳喘衰其大半,後以苓桂杏甘湯加乾薑五味子又服三劑,喘咳基本控制。

第二例是治一寒飲作喘患者,餘予小青龍湯兩劑,咳喘頗為見效。患者得效乃自接連不斷地服了十二劑小青龍湯,感覺頭暈眩瞑,未幾而發鼻衄,血流不止,乃到某醫院急診。診治後鼻衄雖停,然因失血過多,而體疲無力,心悸氣短,又延餘診治而始得其情。顯而易見這是由於過服小青龍湯導致傷陰動血的緣故。

《傷寒論》對於大青龍湯的禁忌證,有所論述,如第38條的“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然對小青龍湯的禁忌,不象大青龍湯說的那樣具體。對此,餘常引以為憾。後讀《金匱·痰飲咳嗽病篇》,始發現仲景對小青龍湯的治療禁忌,以及誤服本湯所發生的各種變證……指出相應的治療方法,大有“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意義,使人為之一快。現引其文如下以供參考:

“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主之;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衝胸咽,手足痺,其面翕然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覆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其氣衝;衝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加乾薑,細辛,以治其咳滿……”個人認為這些記載說出了小青龍湯的禁忌證,尤在涇對此條也作了很好的說明,他說服青龍湯已,設其人下實不虛,則邪解而病除。

若虛則麻黃、細辛辛甘溫散之品雖能發越外邪,亦易動人衝氣。衝氣,衝脈之氣也。衝脈起於下焦,挾腎脈上行至喉嚨,多唾口燥,氣衝胸咽,面熱如醉,皆衝氣上逆之候也。寸沉尺微,手足厥而痺者,厥氣上行而陽氣不治也。下流陰股,小便難,時覆冒者,衝氣不歸,而仍上逆也。”這就不難看出,尤氏認為下虛之人誤用了小青龍湯,才出現了拔腎根,動衝氣的種種後果,其說是符合仲景之精神的,可見小青龍湯對虛人是禁忌之例。因為本方麻桂並用,又配細辛則發散之力為強,所以,對年老體弱以及心腎虛衰患者,切不可猛浪投用,而導致變生叵測。

曾觀《臨證指南》在喘門中,葉香巖有兩張治喘的方子,一張是用麻黃而不用細辛,另一張是用細辛而不用麻黃,葉氏把麻黃、細辛分而用之的理由,也是為了避免發散太過的緣故吧,為此,餘在臨證使用小青龍湯只在喘急必需之時一用,一旦病情緩解,即改用苓桂劑類,溫化寒飲,則療效理想亦無流弊可言。

苓桂劑,指的是以苓桂術甘湯為代表的加減諸方。這些方子是符合仲景治痰飲用溫藥之旨的。所以在苓桂劑中再加上仲景治寒飲慣用的乾薑、細辛、五味子,在某種程度上講能治療小青龍湯所不及的一些寒痰冷飲疾患,也是不可偏廢之法。

因為乾薑、細辛之辛可溫散肺胃水寒之邪,而五味子入肺,又可收斂上逆之肺氣,一收一散,則正邪兼顧,故治寒飲內伏之證十分得力,況又有茯苓利水消飲,桂枝下氣通陽,白朮運化水溼,甘草顧護正氣,故為小青龍湯之姊妹方有相得益彰之效。因此,在使用小青龍湯衝鋒陷陣以後,便用此方剿撫相兼,方能有始有終使治療井然不紊。

至於小青龍湯的加減方法,《傷寒論》亦有明訓,恕不一一重複。根據個人臨症來講,餘在此方基礎上加杏仁、茯苓、附子、射干等藥,取得了理想的療效。然其中很值得一述的則是小青龍加石膏湯方。

此方見於《金匱·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篇》,是治療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心下有水等證。一般皆知大青龍湯有石膏,不知小青龍湯亦有加石膏用法。而且,小青龍湯加石膏的治法,又和越婢加半夏湯有所不同。

尤在涇為此注曰:“此亦外邪內飲相搏之證,而挾煩躁,則挾有熱邪,麻桂藥中必用石膏,如大青龍之例也。又此條見證,與上條頗同(指越婢加半夏湯),而心下寒飲,則非溫藥不能開而去之,故不用越婢加半夏,而用小青龍加石膏,溫、寒並進,水熱俱捐,於法又為密矣。”

據此,餘認為凡小青龍證的寒飲內伏,若陰鬱化熱,而見煩躁,或見其它熱象,如脈滑口渴,或舌紅苔水,而又確屬寒飲之證的,此方具有寒熱兼顧之能。

總之小青龍湯是一張名方。其藥味峻厲,發散力強,雖有五味子芍藥之酸斂,而有傷損正氣的一面,故不可恃之而無恐。為此,提出辨證用方的六個環節,做為臨症論治的客觀依據,如果因其有效而過服,或辨證不明而誤服,則有動衝氣、傷陰血等流弊。故此,又提出若效果已奏,即當用苓桂姜味等溫藥治飲,而正邪兼顧方為上策。至於本方的加減,仲景已示人以規矩,應一隅三反,方有靈活運用之妙。

對於小青龍加石膏湯,為寒飲內鬱,日久生熱而設,臨證之時,須注意觀察,方知其效。

餘不敏,行醫數十年,見用小青龍湯後,頭痛如劈者有之;心悸汗不止者有之;氣衝頭面與衄血不止者亦有之;每嘆此道不易,如何做到正確使用,實有研究必要。為此,不揣膚淺,爰就所見,做為是言,其中錯誤難免,敬希同道們指教。

本文摘自《北京中醫雜誌》1983年第4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