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謠言治理打出「組合拳」

國務院食安辦等10部門聯合發文嚴懲造謠傳謠者,超50餘件食品謠言被追責;謠言治理關口前移

“塑料紫菜”、“海綿八寶粥”……近些年各類食品謠言層出不窮,網絡已成為謠言傳播的主要渠道。

針對食品謠言問題,國務院食安辦等10部門在去年7月發佈《關於加強食品安全謠言防控和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對謠言製造者和傳播者進行嚴懲。僅公開報道就有50餘件(次)食品謠言處罰追責案例,其中9件當事人被追究刑事責任。同時,監管部門還和社會第三方等聯動,通過闢謠聯盟、科普競賽等方式,打出謠言治理“組合拳”。

新規嚴懲造謠傳謠行為

從“塑料紫菜”、“海綿八寶粥”,到“柑橘打甜蜜素”、“無籽葡萄噴灑避孕藥”,食品謠言具有偷換概念、舊聞翻炒、刻意抹黑等特徵。而互聯網如今已成食品謠言傳播的“重災區”,各種“網絡檢測”、“現場實驗”往往眼見未必為實,極具迷惑性。

2017年7月26日,國務院食安辦、公安部、原食藥監總局等10部門聯合發佈《關於加強食品安全謠言防控和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確定義“凡沒有事實根據或者缺乏科學依據的食品質量安全信息均可判定為食品安全謠言”,監管部門要留存證據,追蹤信源。

通知將信息公開視為遏制謠言傳播的利器,要求各級食品安全監管部門主動公開準確、完整的食品安全監管信息,及時闢謠,擠壓謠言流傳的空間。同時,依法追究謠言侵權方的行政責任、民事責任、刑事責任。各地公安機關在接到食品安全謠言報案後,應嚴厲懲處謠言製造者和傳播者。涉嫌犯罪的,依法立案調查;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

在這樣的治理背景下,2017年7月,“金龍魚地溝油事件”傳謠者被刑拘;2017年9月,浙江遂昌2人因傳謠“販賣死豬肉”被行政拘留;2017年11月底,“塑料紫菜”事件造謠者因敲詐勒索被判一年十個月;今年7月,貴州榕江一男子發佈涼拌豬血食物中毒謠言被行政拘留5日……

據原食藥監總局主管的《中國醫藥報》報道,2017年僅公開報道就有50餘件(次)食品謠言處罰追責案例,其中9件當事人被追究刑事責任,40人被處以行政拘留、7人被處以行政罰款等其他處罰。

謠言治理關口前移

由於信息發佈渠道的多元化、即時化,要求謠言治理必須關口前移,預防性闢謠尤為重要。在預防性闢謠工作中,原國家食藥監總局建立了謠言數據庫,共收錄3萬餘條鏈接;重點打擊典型謠言,逐步清理謠言“存量”;通過數據,分析梳理季節性傳播謠言,開展預防性闢謠,有效控制謠言“增量”。

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網站和微信公眾號,還設立了闢謠專欄,形成多平臺信息主動發佈;通過製作短視頻、H5等作品,開展校園科普競賽等,推行精準科普。

此外,原國家食藥監總局還初步梳理出食用農產品類、加工食品類、藥品類、健康類及其他類五大類食品藥品謠言信息,將“桃農為保鮮給桃子噴防腐劑”、“避孕藥喂螃蟹”、“低鈉鹽就是高鉀鹽,是送命鹽”等110多條信息列為第一批清理範疇。

多方聯動長效治理

監管部門還與社會多方聯動,打出謠言治理“組合拳”,形成長效機制。

按照《關於加強食品安全謠言防控和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新聞媒體、網站及微博、微信等自媒體要切實履行主體責任,凡經權威部門認定的食品謠言,一經發現應立即採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

目前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與百度、騰訊、新浪合作,發揮“中國食品闢謠聯盟”作用,建立科普網絡平臺和快速闢謠“綠色通道”。如在騰訊“較真”平臺、微信公眾平臺闢謠中心上,疑似謠言信息一旦被確認,即被標明為“不實信息”;而新浪微博會在打標籤的同時仍保留其內容,供公眾閱讀提高辨別能力。

此外,一些深受謠言所害的食品企業也積極投身於食安科普工作。比如,自2015年起,康師傅會同國家有關部門、攜手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中國經濟網等單位創立食品安全科普創新公益大賽,在50餘個城市的大學校園開展近200場食安科普聯動巡展。今年,食安科普大賽還首次走進小學校園,擴大科普範圍。

本版採寫/新京報記者 張曉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