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楷模!這個臨沂人的事跡讓中央各大媒體集中報導!

时代楷模!这个临沂人的事迹让中央各大媒体集中报道!

王傳喜,

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卞莊街道代村社區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

黨的十九大代表。

擔任基層黨組織書記19年來,

王傳喜始終牢記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

模範踐行新時期沂蒙精神,

幹事創業、服務群眾,

贏得了幹部群眾的廣泛讚譽,

曾先後獲得全國勞動模範、

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

时代楷模!这个临沂人的事迹让中央各大媒体集中报道!

6月29日,

中央宣傳部向全社會發布王傳喜的先進事蹟,

授予他“時代楷模”稱號。

人民日報、新華社、

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焦點訪談》、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經濟日報、

光明日報、農民日報等中央主要媒體

集中報道王傳喜的事蹟,

在社會上引起熱烈反響。

时代楷模!这个临沂人的事迹让中央各大媒体集中报道!

人民日報

鄉村振興的帶頭人 ——記山東蘭陵縣卞莊街道代村社區黨委書記王傳喜

时代楷模!这个临沂人的事迹让中央各大媒体集中报道!

(向上滑動查看內容)

夏日炎炎,王傳喜風塵僕僕,黝黑而敦實的身影,奔波在山東各地的宣講臺上。作為黨的十九大代表,大會結束後,他已經巡迴宣講了70多場。

王傳喜,山東蘭陵縣卞莊街道代村社區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他十九年如一日,190多本工作筆記,記錄了一個“髒亂窮差”村變身鄉村振興先進村的故事。

大刀闊斧解難題

驅車進入代村,綠樹掩映中,一排排別墅和小康樓錯落有致,文化中心、健身廣場、幼兒園、學校一應俱全。很難想象,這一度是個破敗混亂的村子。

王傳喜31歲當上村支書那年,村集體負債380萬元。上任第三天起,法院傳單便接踵而至,他兩年出庭100多次。頂著巨大壓力,王傳喜決心以重整土地為突破口,破解代村發展難題。村民起初不理解,罵聲、飛石、恐嚇信四起,內外交困的王傳喜,沒有退卻,咬著牙背水一戰。

依法辦理、細緻勸說、公平抓鬮,王傳喜一碗水端平,土地問題迎刃而解。

公心辦事,也有糾結。舊村拆遷時,先安置後拆遷的政策平息了一片反對聲,最終唯獨村民付青泉一百個不願意:兩層7間600多平方米的樓房,一年租金七八萬元,拆了卻只能分兩套房。

將心比心,王傳喜猶豫了。但多年的政策不能改,他決定自己背上“人情債”:“他要有困難,我自個兒借錢給他!”

兩人的談話持續到後半夜,付青泉終於被這份公心和義氣打動,主動提出“明天就拆”。王傳喜回家禁不住落淚:“我們的群眾真是太好了!”

農民上樓後,代村商城拔地而起。村民可入股,不僅有土地收入,還有股金分紅。目前該商城已成為全縣最大的商貿市場,進駐經營戶2000多家,年交易額10億多元,年收入4000多萬元。

“基層幹部的典型一直激勵著我,村幹部首先得有公心,多為老百姓謀民生,群眾才能服你、信你。”王傳喜說。

產業興旺蹚新路

步入代村的蘭陵國家農業公園,生機盎然,海綿栽培、管道培植、輪式栽培等先進種植技術讓人目不暇接;坐上露天的軌道小火車可觀賞千畝油菜花田。2017年,這裡遊客近百萬人,門票收入3000多萬元。

王傳喜深知,發展產業,方向須對路。他上任不久,便帶隊去華西村等地取經,堅信帶領農民增收致富,必須走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實現共同富裕的路子。憑藉敏銳的嗅覺,他當機立斷:不走老路,發展現代農業。

2007年,王傳喜從周邊5個村莊流轉了7000多畝地,請中國農科院的專家規劃了萬畝農業示範園。由於具備了良好的現代農業基礎,2012年,“國家農業公園”得以批覆,總投資10億元,從此代村步入“雙園共建”的軌道。僅管理服務崗位就安置村民300多人,此外還有經營戶170多家。

走新型集體化路子的代村,如今打了一個翻身仗,集體總資產達12億元,2017年村集體年收入1.1億元,村民人均純收入6萬多元。

代村迎來大發展,王傳喜卻始終保持清醒,堅持生態立村。村東北角有一塊地,曾有人層層施壓,讓他賣地搞開發,王傳喜不為所動,最終建起大型社區醫院,方便了村民就近就醫。

帶好班子為鄉親

王傳喜辦公室的櫃子裡,整整齊齊存放著190多本工作筆記。翻閱筆記,不難看到他和村兩委成員10多年來的工作規律:一天兩會,每天早上7點半、晚8點開碰頭會;他自己早上6點到辦公室,晚上9點以後才回家。

打鐵必須自身硬。有個老闆曾看上了村裡一塊地,打算上個汙染項目,提著一袋子錢來找他,說“這是點喝茶的錢”。王傳喜說,“這麼貴的茶我可喝不起”,嚴詞拒絕了。

王傳喜要求自己的兩個孩子不能插手村裡任何事務,即使是小便宜也不能佔。經常有親朋好友找王傳喜大兒子王加萌,以為他能搞到農業公園免費門票,有人甚至一開口就要十張八張,豈不知他自己也要自掏腰包。“去年一年,我自己就買了1萬多元門票。”王加萌說。

“公生明,廉生威”,王傳喜對村兩委班子“約法三章”:村裡的工程絕不許親朋好友插手,惠民政策絕不因沾親帶故徇私,幹部選用絕不讓直系親屬沾光。

在班子建設中,王傳喜注重把那些品德過硬、能力又強的黨員吸收進村委會,現任班子成員幾乎都是致富帶頭的能人。光個人富起來不行,還要先富帶後富,他制定了黨員幫帶聯繫戶制度,帶領群眾共同富裕。在調整土地、舊村拆遷、文明治安等工作中,黨員幹部衝在前,起了很好的模範帶頭作用。

“給錢給物,不如給一個好班子。”有王傳喜這樣的帶頭人,有一個堅強的村兩委班子,代村群眾日子越過越有奔頭。

王傳喜的三個法寶(短評)

翻閱王傳喜的一摞摞工作筆記,不禁心生敬佩。這是怎樣一個有心人,靠的是何等的勤奮敬業,何等的堅持執著,才有這樣的成果?

密密麻麻的字跡背後,展示的是一名基層黨組織書記兢兢業業帶領群眾實現鄉村振興的歷程,更透露出當好一名基層黨組織書記須掌握的法寶。

法寶之一,有致富帶富的能力。市場經濟大潮中,一名好的基層黨組織書記必須有敏銳的市場眼光,有對政策的正確理解把握,才能把準方向,走對路子,帶領群眾在小康路上快步前進。

法寶之二,有一顆公心。心裡首先要想著群眾,辦事公道,一碗水端平。自私自利,品德不好,群眾就不服你,工作就難以開展。土地調整、舊村改造是涉及農民利益的大事,也是農民最關心的事,王傳喜啃下這些“硬骨頭”,靠的就是公心。

法寶之三,清正廉潔,自身過硬。“公生明,廉生威”,王傳喜經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併為班子“約法三章”,自己帶頭執行。乾乾淨淨做事,清清白白做人,群眾就會贊你。這樣的領導班子,也必然更加團結向上、堅強有力。

王傳喜事蹟在山東引發熱烈反響——做群眾美好生活的守衛者和建設者

时代楷模!这个临沂人的事迹让中央各大媒体集中报道!

(向上滑動查看內容)

6月29日,本報及中央主要媒體集中報道了“鄉村振興的帶頭人”、基層黨員幹部——山東蘭陵縣卞莊街道代村社區黨委書記王傳喜的事蹟後,在齊魯大地引發熱烈反響和共鳴。廣大基層黨員幹部們紛紛表示,要向王傳喜同志學習,牢記總書記囑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推進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為人民群眾謀福利。

迎難而上,破除農村發展桎梏;發展現代農業,走集體經濟道路;抓民生、促黨建,實現村強民富……王傳喜踐行新時代沂蒙精神,19年埋首耕耘,艱苦奮鬥,帶領全村人民走出了一條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之路。

“作為紅嫂的家鄉,馬牧池鄉將以沂蒙精神為統領,學習代村的經驗,立足綠水青山優勢,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致富項目,讓良好生態成為鄉村振興支撐點。”臨沂市沂南縣馬牧池鄉黨委書記李家福說,王傳喜身上折射出新時代基層黨員心繫群眾、勇於擔當、堅守奉獻、清正廉潔的精神和魄力。

同樣在沂蒙老區,臨沂市羅莊區十里堡社區書記任玉勇說,農村基層身處國家政策落實、經濟建設和社會治理的“最後一公里”,“王傳喜那股不服輸的勁頭讓我由衷欽佩,這是咱沂蒙山的一面旗幟!作為一名退伍老兵,我將繼續弘揚‘轉業不轉志,退伍不退色’的精神,像王傳喜那樣不負時代、不負使命,做群眾美好生活的守衛者和建設者。”

“幸福是奮鬥出來的。我們有信心像王傳喜一樣,通過務實苦幹帶領群眾在小康路上快步前進。”淄博市臨淄區皇城鎮小鐵村黨支部書記吳文波說,王傳喜同志抓住了產業興旺這個牛鼻子,帶領全村致富,給了我們不少啟發。農村的情況千差萬別,但只要肯幹、實幹,辦法總比困難多。“我們皇城鎮是蔬菜大鎮,目前正在建設現代化蔬菜產業園區,村集體和村民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參與分紅,好日子要讓大夥兒一塊過!”

青島市李滄區上流佳苑社區黨委書記李存業說,社區黨組織書記是與老百姓貼得最近的幹部,直接關乎社區居民的幸福指數,王傳喜同志的事蹟讓我深有共鳴。“6月12日,習總書記視察了我們社區,讓我們倍受振奮。今後我們要牢記總書記囑託,發揮黨員先鋒帶頭作用,為社區居民提供更加精準化、精細化的服務,為滿足居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而不斷努力。”

新華社

王傳喜:一個人改變了一個村

时代楷模!这个临沂人的事迹让中央各大媒体集中报道!

(向上滑動查看內容)

坐落在山東蘭陵縣城西南的代村,曾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城郊村。可如今,代村人已數不清有過多少考察團到這裡參觀學習。來到代村,人們總會問:為什麼一個欠債380餘萬元的窮村、亂村,崛起為產業總值超20億元、村集體收入1.1億元的先進村。

代村人的回答很簡單:“就是感謝我們有個好書記——王傳喜。”

代村之亂:欠著外債數百萬,還要分家想單幹

現在的代村,已是蘭陵縣卞莊街道代村社區,所轄面積3.6平方公里,村民1200多戶3600多人,社區居住人口超過1.1萬人。走進代村,只見一排排單元樓前水泥硬化路鋪到樓門口,晚上盞盞路燈點亮人們回家的路。可在19年前,代村卻幾乎散了架。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代村人心散、治安亂、環境差,土地亂圈亂佔、違建成風,村委會癱瘓。村民更是分成幾幫幾派,河西、前圩子、後圩子三個自然村鬧著“分家”,都想著多分些集體財產,對村集體債務卻是避之不及。

1999年,村黨支部換屆選舉中,代村全體黨員一致推選30歲出頭的王傳喜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當時的他,已是蘭陵縣一家建築企業的項目經理。下海經商見過世面、業有所成獨當一面、年富力強敢於擔當,許多年後,代村的老黨員這樣解釋推選王傳喜的原因。

村會計郭志國記得,王傳喜上任後就組織清理村集體賬目。“之前聽說村裡欠了不少外債,可沒想到外債總額達到386萬元。”郭志國說,這如同天文數字的債務,像一座大山。上任兩天後,王傳喜就收到了法院的傳票。之後的一兩年裡,王傳喜作為被告,先後出庭100餘次。

怎麼辦?王傳喜要用自己的行動證明,父老鄉親沒有看錯人。

代村之治:人均耕地患不均,調整土地聚民心

王傳喜帶著年輕的村委委員們,靠一件件實事推動代村改變。“魯南戰役時,代村曾是臨時指揮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代村還當過紅旗村。只要找對路,不怕困難多。”王傳喜說。

債務壓頭、官司纏身,王傳喜就跟債主說好話、做工作,欠款一次還不清,就東挪一些、西湊一點分期還。同時,王傳喜立下了規矩,拖欠了村集體的錢要交,強佔了村集體的財產要退。

“新書記上任三把火,王書記先催著跟自己親近的人補交款項。有人就講,還沒跟王書記沾到便宜,反而被先開刀。”郭志國說。為了能有周轉資金,王傳喜還以個人名義向當地信用社貸款幾十萬元,一年光利息就要好幾萬元。

對代村老百姓來說,耕地分配不均比債務更堵心。由於歷史遺留問題,“地多人少”與“人多地少”在代村同時存在。代村共有11個生產隊,有的生產小組人均耕地近三畝,有的生產小組人均耕地才三分。

土地,在農民眼裡是最金貴的。將土地調劑餘缺,無異於動了少部分人的“命根子”。村幹部們在田裡打下的界樁,沒兩天就不翼而飛。王傳喜就帶著人再打一遍。有的地塊,前後打了三次界樁,村幹部在地頭搭了窩棚守著才最終保留下來。

調地方案公佈後,卻沒人敢帶頭執行,少數人還極力阻撓。有的人滿腹牢騷找上門來,有的人往院裡扔刀子、丟石頭以示威脅。王傳喜正在上學的孩子被人恐嚇。頂著壓力,王傳喜咬著牙帶著一班人完成了土地調整,更讓老百姓看到了“敢幹事、幹成事”的決心。

代村之興:生活富裕心情美,鄉村振興更可期

盛夏夜的代村,燈火通明。“沂蒙老街”商業街人頭攢動,天南地北的美食小吃聚集在此,吸引著來自十里八鄉的人們一飽口福。

王傳喜上任後不久,一手解近憂,一手謀遠略。他制定了代村第一張發展規劃圖,仔細謀劃代村的未來。當週圍村莊出讓村集體土地、建小工業項目時,任旁人怎樣勸,他就是不為所動。

“賣地能掙錢,可錢花完了呢?上工業項目能掙錢,可環境呢?”王傳喜1999年制定的規劃圖,在辦公室一掛就是13年。代村的土地一分不少,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

2005年,王傳喜搶抓機遇將全村2600畝土地流轉歸村集體經營。2007年,又流轉周邊5個村的7000多畝土地,高標準建起現代農業示範園。

2010年,王傳喜帶領規劃投資建設了代村商城。憑藉現代農業和鄉村旅遊的新名片,代村商城帶動就業超過6000人,集體經濟收入4000多萬元。

王傳喜用10年時間完成了舊村改造,建起了65棟居民樓、170戶小康樓。社區醫院、小學、幼兒園、老年公寓拔地而起。村民年人均純收入6.5萬元,全村有勞動能力的村民實現了人人有工資性收入,家家每年都有村集體“分紅”。

從落後到先進、從貧困到富裕,代村用19年的時間實現了全面發展。這裡的幹部群眾說,大家希望跟著王傳喜再大幹二十年,讓代村再上一個新臺階。

鄉村振興需要更多這樣的領頭雁——王傳喜先進事蹟引發各界強烈反響

时代楷模!这个临沂人的事迹让中央各大媒体集中报道!

(向上滑動查看內容)

帶領村委一班人苦幹19年,將負債380多萬元的薄弱村、渙散村提振為產業總值超20億元、村集體收入1.1億元的先進村、明星村……“時代楷模”、山東臨沂蘭陵縣代村社區黨委書記王傳喜的先進事蹟一經報道,引發社會各界強烈反響。

受訪的幹部群眾認為,在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一心為民、忠心向黨的王傳喜脫穎而出,為廣大基層幹部提供了最生動的學習榜樣。紮根農村廣袤天地、以奮鬥為筆描繪美好未來,王傳喜不愧為“最美基層幹部”。

“我跟傳喜打交道20多年,知道他被授予‘時代楷模’稱號,高興得落了淚。”年近七旬的蘭陵縣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張德華說,王傳喜能獲得今天的榮譽、代村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都與他拼搏奮鬥、家人無私支持密不可分。

在代村社區居民劉建永眼中,王傳喜更像是領跑者,讓大家有奔頭、有目標、有方向。“平常教育小孩,我經常拿王書記當例子。王書記連打牌都不會,就是愛讀書看報,眼光、思路自然讓人佩服。”劉建永說。

56歲的崔寶田,是代村商貿物流城的第一批客商。去過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的他,最終將商鋪開在了代村。“在這裡經商,安全與有序是最大的獲得感。”崔寶田說,王傳喜是一個沒有官架子的好乾部,成為“時代楷模”實至名歸。

在代村工作19年,王傳喜積累了近200本工作筆記,字裡行間透露著對農村工作的激情、對時不我待的自省、對鄉鄰鄉親的熱忱。許多代村社區的工作人員說,多年來王傳喜形成的工作節奏,一般人很難跟上。清晨5點起床、6點召開例會,晚上接近半夜才會休息。辦公室裡常年放著餅乾等食品,忙起來幾塊餅乾、一杯水就是一頓飯。

王傳喜的先進事蹟也引發網民與學者的關注,如今堪稱當地的“網紅人物”。

網友“晴天雨”評論說:“值得我們學習,心中真正有老百姓。”網友“羲_卡卡”認為:“一個好的村幹部靠的是實際行動。”網友“默片時待”說:“群眾百姓才是幹部政績最有資格的評卷者。”網友“曲終人散天蠍座”留言道:“這是實實在在為農民做事!農民的好支書!”

“鄉村振興關鍵依靠基層黨組織的領導力,要發揮領頭雁的作用。”山東省委黨校黨的建設教研部副教授季冬曉認為,代村發展的經驗說明王傳喜政治覺悟較高、領導方法對路,敢於跳出農村一般發展模式,憑藉生態文明優勢來發展美麗鄉村。

為更好發揮典型模範的帶頭作用,山東臨沂計劃舉行王傳喜先進事蹟報告會。報告會將覆蓋到鄉鎮領導幹部,乃至村黨支部書記。並組織事蹟宣講團,到所有市直部門和縣區進行宣講,讓楷模精神更深、更廣地紮根在沂蒙老區。

“多幹事、多貢獻、多替群眾謀福祉,只要方向對,代村發展會越來越快。”王傳喜說,他一點都不覺得自己老了,還要為鄉村振興繼續奮鬥下去。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

從“髒亂窮差”到美麗鄉村 “兩盼幹部”王傳喜讓代村脫胎換骨

时代楷模!这个临沂人的事迹让中央各大媒体集中报道!

(向上滑動查看內容)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代村社區黨委書記王傳喜,從群眾擔憂的事兒幹起,帶群眾致富,促鄉村振興,被鄉親們稱為“兩盼幹部”。

在革命老區山東臨沂蘭陵縣代村,1999年,30歲出頭的建築包工頭王傳喜上任村支部書記,可等著他的是一個“爛攤子”:村委組織沒有號召力,人心散;村經濟沒有活力,剛要上任就要面臨一堆訴訟。王傳喜回憶說:“我們負債380多萬,在以後一年多的時間裡出庭100多次,都是當被告。”

更大的挑戰是,村民對選擇這麼個帶頭人心裡打鼓,對王傳喜有“兩看”。村民李學全說,首先,他們村土地分配不公,他是否有能力“動真格”?第二,他是個包工頭,能否拋開他的家庭私利?

有人告訴王傳喜,代村緊鄰蘭陵縣主城區,土地是最大的“資源”,所以勸說他賣地。王傳喜不信邪,面對內憂,他給縣裡打報告,先“啃”土地分配不公這個“硬骨頭”,這相當於從那些人少地多的農戶“嘴裡搶肉”。為此,王傳喜帶著村幹部利用冬天農閒逐戶走訪,對村民的80多個問題給出瞭解決方案。李學全說,等到來年開春重新分地時,村民看到村幹部分的多是貧地,普通村民多是肥地、好地。

而面對外債,站在被告席上的王傳喜沒有推脫。“我們當時很誠懇,只要是我們欠的,我們就一定還!”

可錢從哪裡來?在接下來的幾年裡,王傳喜帶黨員幹部趁熱打鐵做舊村改造,並抓住農業產業化的契機搞土地流轉。幾年下來,代村不僅還上了外債,還把集體經濟搞得紅紅火火,農民人均現金收入超過了6萬元,提前實現了全面小康。

現在的代村是“國家農業公園”試點村,不僅成為高效農業的推廣基地,還是當地熱門的旅遊景點。王傳喜說,在此基礎上,代村通過託管讓周邊10個村跟他們一樣過上了好日子,他們還接受國家任務,定點支援青海省海晏縣扶貧攻堅。

在王傳喜看來,群眾對他們有“兩看”,實際上就是對他們有“兩盼”。一是看幹部是否有力度;二就是看他們能否“一碗水端平”。農村幹部雖然是最基層的村官,但是群眾的衣食冷暖都要關心,並且要帶著真情。

有了錢怎麼花?代村給出的方案是,村裡所有產業村民都平均入股分紅,產業的發展、項目的實施不能越過村民的意見自己幹。如今,代村青壯勞動力實現了100%就業,60歲以上的老人如果願意免費住進老年公寓,村裡給村民發的福利,一年就有一千多萬元。

王傳喜說,曾經的訴訟還債路,讓黨員幹部們明白了一個道理:鄉村不僅要發展經濟,還講究鄉村治理,才能健康發展,接下來他們要打造的是一個村民對村幹部的“無訴訟社區”。他們要把矛盾化解在村裡,把事情辦結在村裡。如果群眾找到了上一級的黨委政府,就意味著他們的工作沒有做好。

經濟日報

山東臨沂市蘭陵縣卞莊街道代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王傳喜:用“公心”贏“民心”

时代楷模!这个临沂人的事迹让中央各大媒体集中报道!

(向上滑動查看內容)

自打王傳喜當上山東臨沂市蘭陵縣卞莊街道代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20年來這個昔日“髒亂窮差”的落後村莊就喜事不斷,到2017年,村民年人均純收入達到6.5萬元,村集體資產增長至12億元;村裡先後獲得全國文明村鎮創建工作先進村、全國敬老先進村、中國美麗鄉村、中國最美休閒鄉村、全國鄉村旅遊模範村等榮譽稱號。王傳喜個人也喜事連連:當選黨的十九大代表,榮獲“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優秀共產黨員”“齊魯時代楷模”等榮譽稱號。

梅花香自苦寒來,代村與王傳喜的“喜”從何而來?近日,記者踏訪代村,在王傳喜身上找到了一名共產黨員精氣神的“三股勁兒”。

事不避難的“韌勁兒”

“好女不嫁代村郎”。上世紀90年代的代村,人心散、治安亂、環境差,鉅額陳年欠賬壓得代村喘不過氣。1999年初,31歲的王傳喜臨危受命,上任第三天即接到法院傳票,村集體因欠債被起訴。在隨後的一年多時間裡,他總共出庭應訴100多次。由於交不上水電費,三伏天全村連續被停水、停電一個多月。

經過一番“望聞問切”,王傳喜梳理出村裡大大小小80多項問題,最難啃的“硬骨頭”當屬土地問題。當時,代村2600畝耕地分配嚴重不均,最少的一組人均只有3分地,最多的一組人均近3畝地。不僅如此,村民的土地等級也良莠不齊。2000年初,王傳喜與村兩委一班人經過反覆研究制定了土地調整方案。一石激起千層浪,分地的木樁剛砸下去,就被人推倒了。村民龍志江一聽要分地,立馬火冒三丈:“地是俺的命根子,要分地,不中!”此後,王傳喜的家裡就沒消停過,登門破口大罵的、半夜朝他家扔磚頭的、寄恐嚇信的接踵而至,妻子劉會芳被逼得幾近崩潰。

“面對困難,沒有一股子百折不撓的韌勁,還配叫啥共產黨員?這塊‘硬骨頭’啃不下來,我就是代村的罪人。”王傳喜帶著村幹部吃住在地裡,讓所有村民抓鬮選地。一根根木樁立起了威望,村民認為這些黨員幹部有公心、真幹事,土地調整水到渠成。

舊村改造徵地拆遷被稱作“天下第一難”。當拆到有著600多平方米臨街“旺鋪”的付青泉家時,王傳喜的頭“大”了。“包工頭”付青泉家的樓房一年租金就七八萬元,按照政策,他的房子評估價50萬元,只能分到兩套房。付青泉一聽氣不打一處來,高掛“免談”牌。王傳喜“三顧茅廬”,把付青泉請到辦公室促膝談心:“嘗夠了‘髒亂差’苦頭的村民,眼巴巴地等著住新房子。這樣吧,咱堤內損失堤外補,我幫你出‘點子’多攬點工程。”談到後半夜,付青泉一拍大腿:“不談了,王書記,俺明天就拆。”

不曾想,剛按下葫蘆又浮起了瓢,房子拆到王傳喜的親戚家,房主漫天要價,商談了五六次都是不歡而散。村民開始嘀咕:“這下有好戲瞧了,看看傳喜這回是唱‘紅臉’還是‘白臉’?”王傳喜一拍桌子:“明天我親自去拆!”第二天,王傳喜來到親戚家,把道理掰開揉碎了講,直講得親戚面紅耳赤,最後房子順利拆除。

“沒有翻不過的高山,沒有涉不過的險灘。為群眾辦事只有一碗水端平,群眾才會打心眼裡支持你。”王傳喜說。

不計個人得失的“憨勁兒”

當初,聽說在建築公司任項目部經理的王傳喜要回來收拾代村這個“爛攤子”時,朋友們都給他“打橫炮”:“放著年收入幾十萬元的老闆不幹,去當芝麻大點兒的官,天天瞎折騰、活受罪,既沒名又沒利,你小子的腦袋是不是讓驢給踢了,犯傻。”對此,王傳喜總是憨厚一笑:“咱是一名共產黨員,有時就得有股子‘傻勁兒’。既然老少爺們信得過,咱就不能貪名圖利,哪怕再苦再難,也得千方百計讓鄉親們過上跟城裡人一樣的好日子。”

在外人眼裡“犯傻”的王傳喜是看長遠、算大賬,絕不做“吃祖宗飯斷子孫路”的事兒。近20年來,除了國家重點建設項目徵用外,王傳喜從未賣過集體的一分土地。1999年,一家石油公司看中村裡的一塊閒置土地,有人建議賣掉償還村裡債務。“再窮不能賣村民的地”,在王傳喜的帶動下,村兩委以130萬元租金、租期13年租給了石油公司。合同期滿後,王傳喜引進社會資本和技術,修建了佔地20畝的代村誠信醫院,既確保了土地保值增值,又讓村民長期受益。

2004年,外地一個高汙染、高耗能的化工項目看中了代村。公司老闆扛著200萬元現金來找王傳喜,請他幫忙讓項目落地,遭到王傳喜的斷然拒絕。如今,代村年年搞工程建設,都是上千萬元的建設項目,對王傳喜來說,想來錢唾手可得。每到年節,很多人都想給王傳喜送錢送物,拉關係、辦事情。為了避嫌,只要臨近節假日,王傳喜就讓妻子緊閉大門,裝作不在家,任誰敲門也不開。“要是收下了不該收的錢,就突破了我做人的底線。”王傳喜說。

王傳喜帶頭向全村黨員群眾“約法三章”:村裡工程絕不允許親朋好友插手,惠民政策絕不因沾親帶故徇私,幹部選用絕不讓直系親屬沾光;兩委成員公開承諾:絕不假公濟私,絕不侵佔集體資產,絕不讓黨的惠民政策“缺斤少兩”。在王傳喜的示範下,兩委班子經歷過6次換屆選舉,除正常退休外,沒有一人因非正常原因落選。村幹部經手的錢物上億元,沒有一人因此栽跟頭,更沒有群眾在背後戳脊梁骨。

“當村幹部就要多出力多吃苦,要不貪不沾多‘吃虧’,你付出的多,群眾得到的實惠才會更多。”這是王傳喜經常對村兩委幹部說的話,更是他的座右銘。

勇於改革的“闖勁兒”

涉深水者得蛟龍,涉淺水者得魚蝦。在基層摸爬滾打了19年的王傳喜悟出一個理兒:四平八穩踱方步、悠閒輕鬆走碎步,不會有大的作為,只有敢闖敢為邁大步才能闖出一片新天地。2002年,王傳喜帶領村民規劃了種植區、養殖區、加工區、商貿區和生態庭院區的產業佈局,步入現代農業發展的道路。在當時,這是農業和旅遊的初步結合。2008年,王傳喜與毗鄰5個村的2200多家農戶簽訂了土地流轉協議,流轉土地7000餘畝。同時,聘請中國農科院專家高標準規劃設計了萬畝農業示範園,推動了全縣蔬菜產業的轉型升級。

2012年,鄉村旅遊剛剛在全國萌動,王傳喜第一時間嗅到商機,迅速啟動了總投資20億元的現代農業示範園、蘭陵國家農業公園的“雙園”一體化開發建設。當年,蘭陵國家農業公園作為全國第一個國家農業公園試點獲得批覆同意。在做好農業科技示範、種苗培育組培、產業孵化等農業產業化的同時,融入休閒農業、鄉村旅遊文化元素,形成了農文旅相結合的發展模式。目前,蘭陵國家農業公園已連續承辦了六屆中國蘭陵國際蔬菜產業博覽會,年接待遊客100餘萬人次,去年僅門票收入就達3500多萬元。同時,該公園每年舉辦各類新型農民培訓班200多期10餘萬人次,培訓黨員近萬人次。

依託地處城鄉接合部的優勢,瞅準發展現代農業和農業旅遊帶來的人氣,王傳喜又乘勢而上規劃建設了代村商城。眼下的代村商城每天熙熙攘攘,已成為全縣最大的商貿物流集散地,進駐經營戶3000多家,年交易額60多億元,每年可為集體經濟增收4000多萬元。

王傳喜敢想敢幹但絕不蠻幹、亂幹。在舊村改造中,王傳喜沒有逼村民上樓,充分尊重民意,循序漸進,小步快走。面臨拆遷的老年人,不想上樓;一些年輕人未拆遷卻想提前上樓。王傳喜採用“舊房流轉”的模式,先回收年輕人的舊房子,安置其上樓,再以同樣的價格轉讓給老年人,作為過渡安置房。2015年,代村在沒有佔用一寸耕地建房的情況下,完成了舊村改造,用10年多時間,分9批次實施了拆遷工作,實現了零佔地、零違章、零投訴,而且還節省出幾百畝建設用地,用於發展集體產業。如今,漫步代村,65座居民樓、170座小康樓,兩座老年公寓,整齊劃一。

“總書記說,幸福是奮鬥出來的,只有奮鬥的人生才稱得上幸福的人生。”現在,王傳喜又瞄準了新的發展目標:“下一步,我們繼續發展壯大集體經濟,讓全村群眾提前實現小康,努力打造鄉村振興戰略的‘代村樣板’。”

光明日報

要對得起全村老少爺們的這份信任——記山東省蘭陵縣代村社區黨委書記王傳喜

时代楷模!这个临沂人的事迹让中央各大媒体集中报道!

(向上滑動查看內容)

整潔的馬路,寬敞明亮的“小洋樓”,遊人如織的農業公園,三五成群的老人正在老年公寓裡喝茶聊天……漫步在山東省蘭陵縣卞莊街道代村,看到的是這樣一幅欣欣向榮的鄉村美景圖。

在社區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王傳喜的帶領下,經過近二十年的努力,代村由當初集體負債380萬元的亂村、窮村、髒村,一躍成為各業總產值20多億元,村集體收入1.1億元,村民人均純收入6.5萬元的先進村,成了新農村建設的“領頭羊”、鄉村振興的“排頭兵”。

勇當基層組織“排頭兵”

時間回到20世紀90年代初,代村當時人心散、治安亂、環境差,村委會一度癱瘓,是全縣出了名的上訪村、亂子村。1999年年初,31歲的王傳喜臨危受命,當選代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

“全村老少爺們相信咱,咱就要對得起這份信任。再說我當村幹部,就是想讓大家富起來,過上跟城裡人一樣的好日子。”上任伊始的王傳喜,立志要帶領全村幹出個樣子來。說幹就幹,他帶領村“兩委”幹部挨家挨戶走訪,廣泛聽取黨員群眾意見。經過對全村現狀的排查分析,最後列出了大大小小80多個問題,但反映最集中最難啃的“硬骨頭”是人地不均和零散經營。

王傳喜下決心先解決土地問題。一戶兩塊田,一塊好點的一塊差點的,所有村民抓鬮選地,公開公正透明。老百姓私下議論:“這回分地有真事兒。”就這樣,土地調整順利完成。

“這件事兒,樹立了村幹部的威信。”王傳喜說,群眾工作好不好做,關鍵是看黨員幹部能不能“真”和“公”,只要我們沒有私心,一碗水端平,就一定能把事幹成。

代村建立了以黨支部“提事”,村委會“議事”,黨員和村民代表大會“定事”,村務監督委員會“監督事”的工作機制,創新了以“一會、一欄、一紙、一單”(黨員和村民代表會、公示公開欄、明白紙、對賬單)為主要內容的村務事務公開制度,真正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2012年5月,代村在全市率先成立了第一個農村社區紀委,選聘了30名廉政監督員,對村裡的重大決策和黨員幹部實行“零距離”監督。

甘做產業發展“鋪路石”

代村處於城鄉接合部,土地是最值錢的東西。王傳喜決心在土地上做文章,讓這些土地為群眾“生金流銀”。

舊村改造騰出500餘畝地;依法、自願、有償,流轉了全村2600畝土地;從周邊5個村,流轉土地7000餘畝。目前,代村有1萬多畝土地的經營權。

好多人託關係給王傳喜打招呼,想買塊地開發房地產,但王傳喜堅決不賣。前幾年,南方一個高汙染、高耗能的化工項目到北方選址,看中了代村。公司老闆扛著200萬元現金來找王傳喜,被王傳喜斷然拒絕。

建設蘭陵國家農業公園是王傳喜的“得意之作”。走進公園裡的華夏菜園館,各種特色的蔬菜水果讓人目不暇接,無土栽培、海綿栽培等先進種植技術讓人大開眼界。此外,農業公園裡還有百果園、錦繡蘭陵、荷蘭風情園等,美不勝收。

蘭陵國家農業公園佔地2萬畝,是全國第一個國家級農業公園,先後被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五星級園區。依託這個農業公園,他們連續成功舉辦了六屆中國蘭陵蔬菜產業博覽會,2017年旅遊業主業收入突破了3500萬元,企業、合作社、經營戶的收入超過了6000萬元。

利用城鄉接合部的優勢,2010年王傳喜帶領大家規劃投資建設了代村商城,把目光投向發展商貿物流。商城投入使用後,憑藉現代農業和鄉村旅遊這兩張名片,經營興旺。在此基礎上,開發建設了“代村商貿物流城”,現有商鋪2126家,增加管理人員就業崗位200多個,圍繞商貿物流服務增加就業6000多人,集體經濟獲得收入4000多萬元。

樹起鄉村振興“一面旗”

如何把代村建設得更加美麗,讓鄉親們擁有滿滿的幸福感?王傳喜開始集中社區財力,努力提升居民的生活質量。

要實現新農村建設,實行舊村改造是要點,也是難點。王傳喜多次召開黨委會、全體黨員會和村民代表會研究方案,挨家挨戶徵求意見建議,確定思路,用10年的時間完成了舊村改造,誠信中學、省級規範化小學、社區醫院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

“在舊村改造過程中,我們確定了‘評估補償、低價安置、按需分配’的總體原則,讓大部分村民拆了舊房子不僅能住上新房子,而且手中還能剩餘一部分補償款。”王傳喜說。舊村改造完成後,由村集體出資保障村民各項福利,全體村民基本食物無償供給。

今年69歲的李蒼松,和老伴一直住在老年公寓。“王書記待我們老年人真好啊,兒也不如他啊。”李蒼松拉著記者的手說。村集體為全村人支付了新型合作醫療資金;非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每年還享有村集體發放的“助學金”“獎學金”;全村凡有勞動能力的村民實現了人人就業、家家每年有村集體“分紅”收入,村民的幸福感和滿意度逐年提升。

今天的代村,已獲得全國文明村鎮創建工作先進村、全國敬老先進村、中國美麗鄉村、中國最美休閒鄉村、全國鄉村旅遊模範村等多項榮譽稱號,成了新時代名副其實的“明星村”。作為新時代基層黨員幹部的優秀代表,王傳喜也先後榮獲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光榮當選黨的十九大代表。6月13日,王傳喜又被授予“齊魯時代楷模”光榮稱號。

“目前,我們正在規劃推進中國蘭陵‘新農人’培訓中心,項目佔地150畝、計劃投資2億元,面向全省全國培訓新農民和農村基層幹部。”王傳喜信心滿滿地說,富起來的代村,不僅使本村群眾受益,而且作為村莊發展路徑的樣本將影響更多人。

農民日報

返鄉治村十九載散亂窮村變樣板———記山東蘭陵縣卞莊街道代村社區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王傳喜

时代楷模!这个临沂人的事迹让中央各大媒体集中报道!

(向上滑動查看內容)

“傳單飛,大字報,停水停電小偷鬧;你朝東,我往西,打來鬥去成爛泥”,這段順口溜,是山東蘭陵縣代村上世紀九十年代的真實寫照。

村民推開家門,就能看到散落的傳單,上面寫滿了別家的壞話;晚上,大夥兒得把自行車藏到屋子裡,否則很可能會“消失”。亂圈亂建、亂拆亂佔,村“兩委”癱瘓,村集體負債百萬元……蘭陵人都知道,這是個出了名的散亂村、上訪村、貧困村。

1999年,31歲的王傳喜,帶著做建材生意攢下的百萬身家,毅然回村挑起了帶頭人的重擔。昔日的散亂窮村如今變身為遠近聞名的樣板村:2017年,代村村集體收入達1.1億元,村民人均純收入6.2萬元,先後榮獲“中國美麗鄉村”“中國最美村鎮”等稱號。王傳喜也獲“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並當選為黨的十九大代表。

頭兩腳難踢,先啃“硬骨頭”

“自己家富了,看著莊鄉受窮,這事兒我不幹。”1999年4月,不顧家人的反對,王傳喜參加了村“兩委”換屆選舉,併成功當選代村黨支部副書記、村委會主任。

然而,上任第三天,一盆冷水澆下來,王傳喜收到了法院的傳票。回憶那段時光,王傳喜笑談:“當年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知道村裡有負債,可沒想到竟然欠了380萬元。那段時間,跟法院打交道不下百次。”

有人勸他新官不理舊賬,可王傳喜不認這個理:“這爛賬理不清,村莊發展也將是一本爛賬。這一回,只要債務屬實,咱村裡都認了。”為了還欠款,王傳喜先是以自己的名義擔保,貸款80多萬元給村集體。剩下的欠款,制定還款計劃,能分期的分期,能拆借的拆借。

在村裡幹事,頭兩腳最難踢。清賬這事兒,讓村民對這個31歲的年輕人有了信任。可王傳喜知道,靠分期借貸不能長久,只有找到發展路子,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一個月裡,王傳喜和村幹部走村串戶,聽取黨員、村民意見,找到了村莊發展的癥結:由於村班子長期癱瘓,村裡宗族、派系勢力猖獗,違規調地、佔地現象頻出,造成了人均土地相差懸殊,多的兩畝多,少的卻只有三四分。

王傳喜要調地,村幹部先炸了鍋,誰也不願接這個活。村民則演出了人間百態,原先佔便宜的想盡辦法搗亂,對王傳喜等村幹部恐嚇威脅,對村委會工作百般阻撓,白天釘好的木樁,晚上就被人拔掉;原先吃虧的多是小門小戶,只是觀望,不敢出頭。

不服輸、不怕事,王傳喜原先創業的勁頭又回來了,他白天帶領村幹部量地,晚上住在地裡守護,光劃定地界的木樁就用了近1萬個。分地的時候,村裡按“一個人兩塊地”的標準,定了抓鬮的辦法。王傳喜抓到了村西南角的一塊犄角旮旯,村“兩委”成員也抓到了村裡的“爛地”。村民一看,帶頭的都吃了虧,民心正氣就佔了上風,全村2600畝土地找到了應有的主人,重現生機與活力。

治村有訣竅,公道民生“心頭懸”

在王傳喜的辦公室櫃子裡,有190多本“治村筆記”,記錄了他19年的工作。其中,調地這件事寫了近十本。“這件事兒讓我認識到,要想凝聚民心民意,打開工作局面,村幹部要帶頭‘吃虧’,把處事公道、民生優先放在第一位。”王傳喜說。

6月17日晚,代村村委會辦公樓燈火通明,村黨支部委員劉建勇介紹:“‘晨會’‘晚會’是俺村的傳統。代村的每件大事兒,都是在‘兩會’討論中定的。”

由於靠近蘭陵縣城,代村從2006年就開始實施成片拆遷,到2014年完成了舊村改造。“這是代村發展的重大機遇,如何保障村民利益?”王傳喜說,“幾經討論,村班子定下了‘村民利益優先、村集體發展優先,不賣地、不經商,重配套、重服務’的工作原則。”

十幾年來,即使在欠債百萬元的困難時期,王傳喜從未動過賣地的念頭。村會計郭志國感嘆:“我幹了十多年村會計,從沒聽他說因為賣地要用財務章的。他自己就是幹工程的,村裡這麼大的拆遷,他卻從未承包過一項工程。有人嘲笑王書記傻,但他覺得,土地是農民最寶貴的財富,今天為了一點兒小錢賣掉了,以後花多少錢也買不來,代村不能幹傻事。”

“當村幹部就不能想著參與村裡有利益的事兒,我想掙錢可以去別的地方,代村的工程我一概不碰,其他的村幹部也一樣。”王傳喜說。為此,2012年5月,代村率先成立了第一個農村社區紀委,選聘了30名廉政監督員。當年和王傳喜一起幹工程的夥伴,現在有的成了億萬富豪,有的成了上市公司老總,可王傳喜覺得“看著村子越來越好,更有成就感”。

農商遊共融,代村走進“新時代”

6月16日傍晚,漫步代村,但見新式民居灰瓦白牆,錯落有致;農業公園裡繁花盛開,遊人如織。65棟居民樓、170戶小康樓、單元式老年公寓,中小學、幼兒園、社區醫院、社區服務中心……一個成熟的新型農村社區躍然眼前。

住新樓房,村裡實行“低價安置、按需分配”,讓村民以成品房500元每平方米的價格購買。村民拆除舊房的補償款,不僅能住上新房子,手中還能剩餘一大部分。村裡60歲以上老人,分年齡段按月享受“優待金”;高中以上學生,每年享有村集體發放的“助學金”“獎學金”,最高可達5萬元。

王傳喜感嘆:“代村能有今天,得益於村班子確定的‘農商遊共融’發展策略。自2002年起,村裡開始推進土地流轉,先後建設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商貿物流城、沂蒙老街、國家農業公園等,村莊走上了騰飛之路。”

2006年,代村依託已見雛形的現代農業科技園,整合周邊村莊土地資源,開始推進建設佔地兩萬畝的國家農業公園。2015年,代村又建設了4萬平方米的“沂蒙老街”。2017年,全村接待遊客達百萬人次,旅遊業收入突破了3500萬元。

“視農民如父母,關心衣食住行;看市場搞經濟,發展農貿工商”,這是王傳喜剛上任時,村裡老主任李學金寫給他的新春對聯。如今,李學金即將步入耄耋之年,當初對王傳喜的寄語,已然一樁樁一件件變成現實。“19年一轉眼,王書記老了黑了,可俺村美了富了,好日子過不夠,好景兒看不夠。選好一個領頭雁,徹底改變一個村,王傳喜的大名,將永遠鐫刻在代村的發展史上。”李學金說。

選準領頭雁振興不犯難

王傳喜,一位普通的基層黨組織書記,用十九載時光,書寫出代村從散亂窮典型到和富美樣板的蝶變傳奇,展現出新時代基層幹部優異的精神風貌。

什麼是王傳喜精神?

那是敢於擔當的精神,自己富了不算富,毅然放棄城裡賺錢的生意,回村挑起帶頭人的重擔;面對遺留的負債不推諉,毫不猶豫接過“爛攤子”,以自己的名義擔風險、借貸款,化解了村裡的債務危機。

那是公正無私的精神,手邊就是拆遷賣地的巨大“油水”,從不染指,牢牢守住了“村民利益優先、村集體發展優先”的底線。正是他的“傻氣”,才換來代村發展的朝氣。

事實上,王傳喜是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崇高品格的一個生動縮影,也是千千萬萬基層幹部砥礪奮進的標杆和典範。新時代,我們呼喚千千萬萬的王傳喜,扛起鄉村振興的時代使命,將自己的奮鬥融入“三農”事業發展中,不斷譜寫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新華章!

王傳喜的先進事蹟,

鮮明體現了信念堅定、對黨忠誠的政治品格,

幹事創業、主動作為的擔當精神,

心繫群眾、服務人民的為民情懷,

以身作則、清正廉潔的高尚品德。

以王傳喜為榜樣,

紮根農村廣袤天地,

做新時代的見證者、開創者、建設者,

用奮鬥繪就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嶄新畫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