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地亞」插足藝術品收藏後,做了好多「非驢非馬的展覽」

展覽: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陌生風景

地點: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現在並不能還原“卡地亞”這個1847年創始的品牌,在1984年成立當代藝術基金會時的動因,這是來自一位雕塑家的建議。今天,這個基金會總共收藏有350位藝術家的1500件作品,其中100餘件最為重量級的作品正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陌生風景”展覽中展出。

“卡地亚”插足艺术品收藏后,做了好多“非驴非马的展览”

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成立之初為了得到政府的資助,其方針就必須與法國彼時已經建成的蓬皮杜藝術中心以及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相區別,卡地亞集團原總裁和基金會創始人阿蘭-多米尼克·沛麟定下了幾條規則:給藝術家完全的創作自由;通過出名藝術家來吸引觀眾,引導觀眾發現探索不具名氣的藝術家;選擇在美術館缺席的題材。這三個方針到今天都沒有變過,聚焦當代藝術,通過贊助和委託藝術家創作模式,產生出真正跨界跨門類的藝術作品和展覽。

今天的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坐落在巴黎拉斯帕伊大道上,由建築師讓·努維爾設計的全透明玻璃建築,向公眾開放,最新舉辦的個展是關於建築師石上純也的。除了每年數量不等的個展外,基金會還會策劃主題展,並且跟不同機構合作進行巡展。從一系列展覽的主題就可以看到跨界的程度:2007年的“搖滾”展,2008年的“故土:此處即彼處”展,2011年的“數學:陌生風景”展,2016年的“動物大樂園”……合作的藝術家則呈現了豐富的跨學科屬性:天體物理學家米歇爾·卡斯, 數學家賽德里克·維拉尼,生物聲學家伯尼·克勞斯。這只是科學的一面,繪畫、攝影、電影、設計、時尚主題也都包羅其中。

如果不瞭解這些背景,在觀看《陌生風景》時,我們很可能對琳琅滿目的作品感到驚喜和混亂,北野武、大衛·林奇、馬克·紐森、森山大道、雷蒙·德巴東、墨比斯、波爾坦斯基、橫尾忠則……這些名字如雷貫耳,他們齊聚一堂,是如何被串聯起來的?

“卡地亚”插足艺术品收藏后,做了好多“非驴非马的展览”

《山之眼》 大衛·林奇 2009年 石版畫、日本紙版權屬於David Lynch

沒有形式偏好

作為攝影師的雷蒙·德巴東,其作品集中在七樓最後一個展室,其中21幅《法國》系列彩色照片佔據一個牆面。而作為導演的雷蒙·德巴東的作品則分散在五樓和七樓,用影像記錄的手法觸及了不同的題材。

雷蒙·德巴東是法國一位重量級攝影師,1942年出生,曾經簽約馬格南圖片社,走過動盪戰場,1977年獲得普利策獎,出版60本攝影集,併成立伽瑪新聞圖片社。經歷廣泛的他,從國外的衝突之地,回到法國本土,並將鏡頭對準自己的出生地,出版圖書,拍攝《法國》系列攝影作品,同時也將一半重心轉移到電影領域。此次展覽除了攝影作品,還呈現了他與克洛迪娜·努加雷合作的《聽他們說》,這是為了《故土:此處即彼處》展覽進行的創作,探討正在消失的語言,體現人與土地、語言、歷史的關係。另一部合作影片《數學的快樂》中,九位科學家侃侃而談,最為直觀的展現科學家的見解和熱情。

基金會不僅不對作品形式設限,甚至鼓勵已有固定風格的創作者冒險。委託作品並不用於出售,在展出後進入館藏,這種合作方式也支持天馬行空的創作計劃,比如工業設計師馬克·紐森在與基金會最初合作之後,提出了《開爾文40》的計劃——一架獨特設計的噴氣式飛機,在短暫的驚訝後,基金會館長埃爾維·尚戴斯點頭支持同意。同樣的例子,還有北野武的《北野縫紉機“秀吉”》,這是為他在基金會的個展“北野武:畫家的孩子”做的裝置作品,似乎沒有意義,卻充分展示出藝術家的玩樂心。基金會邀請這些名家,做出一些完全脫離常規的作品,反過來一旦進入其名單,作為藝術家基本上可以進行完全自由的創作,而且還可以得到基金會強大跨學科的人才支援。

沒有名氣限制

“目前的中國藝術,有一部分你看得見,有一部分看不見。我希望能看到更多隱藏的部分”,基金會館長埃爾維·尚戴斯說。“隱藏的部分”是沒有被主流媒體所重點關注和曝光的藝術家。這一次在中國展出,除了早有合作並已有國際聲譽的蔡國強、黃永砯,另外還有三位中國藝術家:高山、李永斌和胡柳,其中李永斌一直通過靜幀攝影的方式拍攝人臉,而高山是一個2009年才開始自學攝影的“年輕藝術家”,從某個角度來說,他們都不具備成為大眾藝術“明星”的特質。基金會的選擇頗為偏門,但這正是其宗旨之一,就是推介一些並不為人熟知的優秀藝術家。

基金會最早一批合作的中國藝術家包括黃永砯、蔡國強和嶽敏君。埃爾維·尚戴斯談到:“1992年我在京都看到蔡國強,非常欣賞,所以與作品的相遇也是與人的相遇,‘陌生風景’也就是人的風景。”

2000年蔡國強在基金會舉辦個展,2008年在紐約古根海姆舉辦個展,這小十年完成從歐洲到美國確立自己藝壇影響力的關鍵步驟。這次展覽中蔡國強的《白聲》也是2016年基金會“動物大樂園”展覽的委託創作,4米寬18米長的巨幅尺寸,需要足夠大的展示空間,展覽中作品旁邊的視頻播放整個創作過程,我們可以看到藝術家團隊對爆炸效果的掌控,當硝煙散盡,去除雜塵,各種動物顯出身影,在類似自然的景觀下散步、飲水。

“卡地亚”插足艺术品收藏后,做了好多“非驴非马的展览”

《我們還應當建一座大教堂嗎?》黃永砯 1991年 圖片版權/Florian Kleinefenn

沒有學科界限

當我們從五樓一些小型的繪畫、裝置、攝影中轉身,跨進一個黑色的空間,即刻被三面環繞的聲音畫面裝置所包裹,沙發引導你坐下來,三面投影出現的波形圖像有著輕微的變化,而充斥耳膜的似乎是來自某個大自然的環境聲音,包括不同動物的鳴叫。

這是生物聲學家伯尼·克勞斯與聯合視覺藝術家協會的合作作品《動物大樂團》,聲音是主角,來自克勞斯收藏的四十多年的音頻記錄,分別截取了非洲、美洲及海洋的七段音景記錄。“音景”這個概念來自加拿大音樂宗師默雷·夏弗,他提出在城市、鄉村或者自然,在某一時刻某個地點的所有聲音形成的獨一的集合,就是音景。在夏弗學科背景的支持下,伯尼·克勞斯發展了音景的實踐,並且親自到達世界上很多人跡罕至的自然景觀,沉浸於自然和生物的聲響。這無疑打開了認識世界的新思維,獲得常人無法獲得的精神體驗,他在這些純粹“荒野”音調中,獲得某種啟示:

“這是動物大樂園的旋律,是來自荒野的和聲的顯現,是地球深處自然音調與韻律的表達。這是我們於今日所餘留的荒野中所聞聲音的源頭;在某種程度上,那些我們所欣賞的樂曲及訴說的詞語,都源於這種和聲。從前,這便是唯一的聲音靈感之源。”

“卡地亚”插足艺术品收藏后,做了好多“非驴非马的展览”

《動物大樂團》現場 伯尼·克勞斯 聯合視覺藝術家協會 2016年 圖片版權/Luc Boegly

克勞斯本人的歷程也具有啟示意義,他最早是音樂人,從臺前演出到幕後創作,因為項目需要去採集自然音,又多了一層科學家的身份,他身上完美融合了藝術與科學看似不相容的因素。發現其中的共性,並通過科學體驗來加強藝術創作。

這樣的作品在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不在少數,例如對於數學的關切促使基金會舉辦了一場專題展覽,從數學家的訪談到書寫數學方程式演進的那隻數學家的手的影像記錄,我們可以看到類似宇宙探險的樂趣。數學不再是高深枯燥的代名詞,一般美術館不會碰觸的題材,在這裡反而展現出最大的創作熱情。

“他們做了很多非驢非馬的展覽,在上世紀80年代屬於全世界比較早有意識去跟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科技、電影、設計、民間藝術等領域跨界合作的機構。”此次上海展覽策展人之一費大為說。

“所有的科學,所有的藝術,都是探索。”趁展覽還未結尾,不要錯過這次探索的機會。

文| 剴弟

本文刊載於2018年07月13日 星期五 《北京青年報》B7版

“卡地亚”插足艺术品收藏后,做了好多“非驴非马的展览”

往期精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