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发现|辛村发现明代古墓群,墓顶碎石龟专防洛阳铲!

朝歌,商王朝曾经的国都。这座三千年前的帝国都城,坐落在今天的河南省鹤壁市。

相传,商纣王曾经在朝歌的行宫别院里建设了臭名昭著的“酒池肉林”。之后,周文王把自己的第九个儿子分封在这里,建立了卫国。

在位于鹤壁市的辛村墓地,考古队原本期待能找到卫国都城的遗址,或是与之相关的大型建筑遗存。然而挖掘的结果却令所有人感到意外:在这片商周墓群的范围里,竟然出现了五座明清墓葬……

探索发现|辛村发现明代古墓群,墓顶碎石龟专防洛阳铲!

明清墓葬群航拍

在考古队新发现的明清墓葬中,我们今天的主角就是其中的三座:M16、M17、M18。

▶▶▶奇异的龟顶墓

M16墓葬顶部本被乱石铺满。随着覆盖于乱石之上的杂土被清理掉,眼前的景象让所有考古队员大吃一惊:

探索发现|辛村发现明代古墓群,墓顶碎石龟专防洛阳铲!

墓顶上的龟状乱石

之前大小不一的乱石,经过考古队员仔细清理,竟然显现出一只乌龟的形状。

“乌龟主题”墓葬在古代比较常见,例如山西沁县曾出土一座平面呈乌龟状的金代砖室墓,广东湛江市雷氏墓群中也有龟形石墓,但这种在墓顶用大量的碎石块堆垒的“龟顶墓”,目前在国内尚属首例。

与之相邻的M17墓葬,同样也用碎石铺满墓顶。考古专家认为,用细小的碎石铺满墓顶,洛阳铲之类的发掘工具便无用武之地,这样可以有效防止盗墓贼的盗扰。

▶▶▶神秘的墓侧洞

由于传统大揭顶式的发掘会破坏墓葬的完整性,从墓门进入又受到诸多阻碍,墓葬下方的侧洞便成了考古人员进入墓穴的突破口。

利用吹风机,考古工作者让原本密闭墓室里的空气开始循环。将入口处的淤泥清走之后,身体瘦小的考古队员开始尝试钻进侧洞。

探索发现|辛村发现明代古墓群,墓顶碎石龟专防洛阳铲!

考古人员钻入墓底小洞

既然整个墓室外部被封锁得如此严实、坚不可破,为什么在墓室的底部要留有这么一个小洞呢?

原来,这和一种叫“二次葬”的丧葬形式有关。

对整个家族来说,去世的顺序一定有先有后。在先人逝世时,墓葬就要进行封口处理。之后,当家族有人逝世时,后人便可以从预留的洞口进入,重新打开墓室,让去世的亲人与之前的先人埋葬在一起。

这种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重视祖先崇拜、血缘亲情的文化渊源。墓室门框上雕刻的卧冰求鲤、哭竹生笋等代表孝道的图案也能够反映这一点。

探索发现|辛村发现明代古墓群,墓顶碎石龟专防洛阳铲!

墓室门框上的雕刻装饰

▶▶▶有争议的家族墓

在M16墓葬内,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块墓志。

探索发现|辛村发现明代古墓群,墓顶碎石龟专防洛阳铲!

M16墓葬内的墓志

根据墓志记载,墓室的主人是明朝万历年间人李慎初;他的爸爸叫李沦,曾经考取进士,在山西太原做过知县。

根据古代的昭穆制度,即宗庙的排列次序,始祖在宗庙中居中,以下子孙分别排列左右。考古人员因此判断,这是一座家族墓。

根据昭穆制度,有考古人员认为M18号墓葬埋葬的是大家长李沦;也有人依据当地父子相邻而葬的风俗,推断M16旁边的M17才是李沦之墓。

很快,M17墓葬中墓志的发现让争议尘埃落定。

探索发现|辛村发现明代古墓群,墓顶碎石龟专防洛阳铲!

考古队员查看M17墓志

在解读了M17号墓葬出土的碑文后,考古人员得出结论:M17号墓主人的身份并不是李沦,而是李沦的兄弟李泮。

根据墓志记载,李沦一辈共有兄弟四人。考古队员按照昭穆制度推测,工地的西边或许还有未被发现的墓葬……

▶▶▶打开的石墓门

M18号墓的顶部的式样,是一种叫做“穹窿顶”的独特设计。这与之前在附近地区的发现都不一样。

因为砖石有防腐、耐压的特性,穹窿型的顶部设计能把重量均匀地传向四壁。因此,这种坚固的墓葬顶式在古代非常流行。

探索发现|辛村发现明代古墓群,墓顶碎石龟专防洛阳铲!

考古人员查看穹窿顶

巨大的封门石死死顶住墓门,严密的糯米汁将缝隙牢牢粘合,这些“防盗措施”让M18看起来是所有墓葬中安全等级最高的一座。

但让考古队员感到忧虑的是,墓室顶部有个直径将近半米的缺口。令人担忧的事不止这一件,在发掘进行到第一天下午时,考古人员发现墓口竟然没有门。

根据以往的经验,墓室在建成之后都应当进行封口处理。这座缺了门的墓葬,难道已经被盗墓贼捷足先登了吗?

探索发现|辛村发现明代古墓群,墓顶碎石龟专防洛阳铲!

考古队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往里挖。两个小时之后,缺失的墓门终于被发现,但是门却呈现向内开启的状态。

破损的墓顶、敞开的墓门、跌落的砖石……考古队员认为M18很可能已经被盗。但是,与M18紧紧相连的M17、M16墓葬却没有被盗……这其中的秘密,还要等待进一步的研究去解答。

探索发现

《辛村明代古墓群》

播出时间:7月12日 21:53

监制/闫东 主编/刘铭 黄丽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