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醫院改制進入「收官期」,背後藏著好大一盤棋

2016年,國務院印發《加快剝離國有企業辦社會職能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工作方案的通知》,就此吹響我國企業醫院改制的新一輪號角。

2017年8月,國資委、中央編辦等六部委聯合印發的《關於國有企業辦教育醫療機構深化改革的指導意見》,再次確認為企業醫院改制勢在必行。

企業醫院改制進入“收官期”,背後藏著好大一盤棋

今年3月,國資委、發改委、財政部通知明確,從2019年起不得以任何方式向大型獨立工礦區企業辦醫療機構提供補貼,企業醫院從母體剝離成為唯一選擇。

至此,企業醫院改制已經進入“收官期”,我們這才發現,原來國家下了好大一盤棋。

國家的決心:一個不留

6月27日,國資委黨委委員、總會計師沈瑩主持召開中央企業辦醫療機構深化改革座談會,瞭解中央企業辦醫療機構深化改革進展情況,督辦央企辦醫療機構剝離。37家中央企業參加了會議。相關統計顯示,到2017年底,還有2000多家國企醫院未完成改革剝離。

中國衛生集團有限公司總院長王景明認為,從前兩輪企業醫院改制途徑落實情況看,剩下的2000多家企業醫院應該是發展比較好的醫院,也是選擇機會比較多的醫院。

企業醫院改制進入“收官期”,背後藏著好大一盤棋

截止2018年底的最後期限已經不足半年時間,在剩下2000多家醫院中,有不少醫院管理者之前都持觀望態度,認為“事情可能會有轉機”。

然而,政府方面的態度出乎意料的堅決。在首屆東湖健康論壇,國資委企業改革局副局長吳同興就向媒體表示“今年底完成已經無需討論”。

政府指導下的改制模式

保障體系社會化發展是一種趨勢,企業醫院改制更是國家改革的既定政策,通過剝離,企業醫院的屬性從“單位人”轉換成了“社會人”,既降低了企業負擔,又能增加效能。

據國資委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周麗莎介紹,目前企業醫院改制主要有以下四種模式:

移交地方管理

對於國企與地方政府協商一致且地方同意接收的企業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移交地方政府管理。

關閉撤銷

對運營困難、缺乏競爭優勢的醫療機構,予以關閉撤銷,妥善做好職工分流安置工作。

資源整合

因特殊原因要保留的,要按照市場化規律優化重組,進行專業化運營。

重組改制

因特殊原因要保留的,要按照市場化規律優化重組,進行專業化運營;探索政府購買(PPP模式)等模式引入社會資本。

如今,全國各地都在開展如火如荼的改制行動。山西省印發省級文件(即《關於山西省國有企業辦教育醫療機構深化改革的實施意見》)的省份,且二者內容基本一致;河南省屬國有企業剝離辦社會職能的任務已經總體完成,比國務院既定目標提前一年有餘……

準備多時的改革劇本

剩下的這2000多家醫院原以為自己能繼續觀望下去,可惜今年3月,由三國資委、發改委和財政部聯合刊發的8號文件徹底擊碎了他們的美夢:母體企業從2019年起不得以任何方式向醫療機構提供補貼。

這些企業醫院管理者曾經在還美夢中掙扎,殊不知國家早就寫好了劇本。

培養醫養康復新力量

在我國醫療體系中,醫養、護理、康復等醫療機構一直是相對薄弱的環節,此次的國企醫院改革,恰好給補充醫養、護理、康復等醫療資源提供了機會。

國家衛健委體改司副司長莊寧曾表示,國企醫院改制,應注意與現有公立醫院的差別化發展,醫療機構的發展模式亟待轉型,急需能夠提供預防、醫療、康復、醫養、護理等連續、無縫銜接服務模式的醫療機構或醫聯體。

企業醫院改制進入“收官期”,背後藏著好大一盤棋

7月6日,國家衛健委印發《關於促進護理服務業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規劃未來兩年護理事業發展路線圖。

《意見》提出,為實現護理隊伍數量、質量、能力的提升,各級醫療機構應按照其職能定位。提供相應的護理服務。提高護理資源總量,國家鼓勵社會力量舉辦護理機構,部分一級、二級醫院可轉型為護理機構。

此時出臺的《意見》,與正在進行的國企醫院改制結合,堪稱天衣無縫般地完美,如果說沒有早就安排好的劇本,你信嗎?

“國家隊”迎來重大機遇

中國是傳統的“製藥大國”,擁有製藥企業近5000家。但市場長期呈現“散、亂、小”的格局,幾千家企業研發經費總和不及輝瑞一家。

為此,中央連續出臺政策,鼓勵國內藥企加強替代藥、創新藥的發展,希望藉此加速打造千億銷售額的巨頭,拉近和國際藥企的差距。

企業醫院改制進入“收官期”,背後藏著好大一盤棋

莊寧表示,與醫療機構關係最為密切的醫藥企業,是上下游的關係,醫藥企業通過選擇合適的國有企業待剝離的醫院可以延伸產業鏈,利於產生協同效應,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此次國企醫院改制,也是國家給國內醫藥企業注入額外能量,希望其實現“彎道超車”的機會。

不過,並不是所有的醫藥企業都有這樣的機會。中國醫院協會企業醫院分會會長金永成表示,“到時國資委指定的華潤健康、國藥集團、中國誠通、中國通用、中國國投、中國國新等六家“國字號”企業平臺估計要發揮很大作用,先接收再引入社會資本,至少實現平穩過渡。”

業內觀察有業內人士解讀認為,回頭通盤審視國家此次國企醫院改制的歷程,可以清晰地發現,國家首先考慮的是為企業減負,其次才是剝離資產的保值增值;為了保證國有資產不流失,所以先由國家隊接手,在通過資本運作的方式進行重組,既補全了我國醫療健康事業缺失的版塊,也為孵化我國自己的醫藥巨頭打下了基礎;最後,國家還是要把部分帶有福利性質的醫療資源推向市場,提高社會發展效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