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徽州(60)捂熟以後比蜜都甜的枳椇(金zhou)

舌尖上的徽州(60

)捂熟以後比蜜都甜的枳椇(金zhou

司馬狂/文

今天的《舌尖上的徽州》要談到的這樣美食,我相信很多人小時候都吃過,只是我們真的不曉得它的學名叫什麼。在我們家那一帶,管它叫做金周(周這個字我真心不知道怎麼寫,大概的意思就是一叢叢或者一簇簇的),也有管它叫做金鉤的。我先放兩張圖上來,相信你就會知道我說的什麼東西啦。

舌尖上的徽州(60)捂熟以後比蜜都甜的枳椇(金zhou)

舌尖上的徽州(60)捂熟以後比蜜都甜的枳椇(金zhou)

之前發此物的圖片在朋友圈的時候,一位家住西北的生物學相關專業的朋友特地查詢之後告訴我,這東西學名叫做枳椇。我特地上網查了下照片,應該就是我們方言中的金周。枳椇有地方叫拐棗,常用來泡酒,能治療風溼。其種子利尿清涼,能解酒毒,這點北宋文豪蘇東坡都曾專門有記載。看來,我小時候是真的不識貨啊。

舌尖上的徽州(60)捂熟以後比蜜都甜的枳椇(金zhou)

我家門口有一大片的荒山林,那是沒有趕上土地分田到戶的我,唯一分到的一片山林,這山林中便有一株枳椇樹。說實話,我從來沒有認真研究過枳椇樹什麼時候開花,開的又是什麼花,我只知道過完國慶節以後,這枳椇便會逐漸成熟起來,那對我而言,是一種特殊的美味,一晃十幾年不曾再嚐到過這味道。

舌尖上的徽州(60)捂熟以後比蜜都甜的枳椇(金zhou)

要摘枳椇,得爬到樹上去,小時候我能爬枇杷樹和橘樹,卻對這枳椇樹無可奈何,只能央求著隔壁比我年長的哥哥們一顯身手,其實他們自己也想吃,所以這交易很快就能達成。有時候是爬到樹上,直接拿根杆子去打枳椇,這樣需要有人在下面負責撿。還有一種辦法是杆子上面綁著官草(歙南方言音譯)刀,下面會用蛇皮袋或者布裁剪出一個口袋,遠遠的對準了,用力鉤過來,枳椇便落入口袋中。

舌尖上的徽州(60)捂熟以後比蜜都甜的枳椇(金zhou)

剛摘下來的枳椇,不能吃,因為非常非常的澀,得捂上一段時間才能吃。捂熟以後的枳椇,別看它沒有多少分量,卻是極其的甜,甚至於比蜜都要甜上幾分。讀初中那會,我曾經把枳椇一小捆一小捆的紮好,拿到學校去兜售,似乎是賣一毛錢一捆的樣子吧,很多同學都會問我買,於是我就能多少賺個塊把錢,翌日早飯時候就能去找秀麗(武陽讀書的人應該都認識她,那時候她就在武陽中學賣包子)買兩個包子。

舌尖上的徽州(60)捂熟以後比蜜都甜的枳椇(金zhou)

如今的徽州鄉野間,枳椇樹依舊茂盛,可能爬上枳椇樹的兒郎們,卻愈發少了。很多時候,眼瞅著滿樹的枳椇,熟透了,或是被松鼠之類的野獸填了肚子,或是落入泥土中化作養分。留守在家的老人們,沒有孩子們,也都不大願意去採摘了……

舌尖上的徽州(60)捂熟以後比蜜都甜的枳椇(金zhou)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