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又到一年椒红时

陇南:又到一年椒红时

陇南:又到一年椒红时
陇南:又到一年椒红时

近年来,我市把发展花椒产业作为助推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强力推进,促进了花椒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群众持续增收。虽然今年多地遭受霜冻、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使花椒大面积受灾,但在各级各部门及广大群众共同努力下,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加上今年花椒价格大幅上涨,花椒总体呈现“减产不减收”局面。

陇南:又到一年椒红时

盛夏时节,行走在陇南大地,随处可见成片成片挂满花椒的椒林。

时下正值花椒采摘的季节,文县桥头镇杨家山村的张海祥显得异常忙碌,不时跑到自家花椒地里忙碌,对于六口之家的他家来说,现在已挂果的5亩花椒就是他们全家的“宝贝”和“摇钱树”,去年5亩花椒树采摘了900多斤花椒,收入5万多元,使他家的经济状况和生活水平提高了。

“现在党和国家政策好,只要勤劳肯干,肯定能脱贫致富奔小康。”张海祥说,“因为花椒价格好,去年以来,我又新栽种了3.5亩花椒树,等这些树全部挂果后,我们的收入会越来越高,日子会越过越好。”

陇南:又到一年椒红时

在桥头镇,依靠花椒日子越过越好的不止张海祥一家。近年来,桥头镇把培育壮大特色富民产业作为推进脱贫攻坚的关键举措,大力发展以花椒为主的农业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产业扶贫的新路子。据统计,截至目前,桥头镇花椒种植累计达到9.8万亩,户均达到11亩以上,今年预计年产值达到5200余万元,对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贡献率达到60%。

桥头镇只是我市发展花椒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花椒产业作为加快全市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优势产业全力推进,切实加快了花椒产业化经营进程,花椒产业开发综合效益进一步彰显,花椒产业已成为全市农民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和“铁秆庄稼”。

陇南:又到一年椒红时

扩规模,基地建设稳步推进

对于武都区蒲池乡嘴台村的司春明来说,这几年他家的生活用“芝麻开花节节高”形容一点不为过。

从十几年前守着几亩薄田靠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维持温饱,到现在发展花椒10多亩,去年采摘花椒2800多斤,收入超过18余万元。依靠花椒收入,近年来,他们全家的生活有了大变样。

其实刚开始,司春明是坚持种植粮食作物的。可看见栽种花椒的效益好,他也转变观念种起了花椒,一步一个脚印,几年来,他家的花椒从零起步发展到全村的花椒种植大户,随着面积的增加,给他家带来的是真金白银的实惠和好处。

像司春明家一样,我市的花椒种植也经历了从无到有到不断壮大的过程,花椒带贫的作用正在进一步凸显。

陇南:又到一年椒红时

工作中,我市不断加大花椒基地建设,向规模要效益,使花椒种植经历了“零星栽植、地埂模式、荒山开发、规模连片”的发展历程。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全市花椒栽培面积已达220万亩,基本实现了适宜区全覆盖,建成了基础稳固、布局合理、重点突出的“一区五片”花椒产业基地、片带和集群。

在我市花椒主产区武都区,截至2017年年底,全区累计发展花椒100万亩,2017年花椒产量2200万公斤,综合产值33亿元,占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一半以上。其面积、产量、品质和农民人均收入占比“四个”全国第一,武都区被赞誉为“中国花椒之都”。

陇南:又到一年椒红时

重管理,不断强化科技支撑

又到花椒采摘季,文县桥头镇为头村村民赵蒋连不停地在花椒地里忙活。她家花椒地里没有一点杂草,树上悬挂的粘虫板上粘满了虫子,一串串饱满的花椒挂满枝头。

赵蒋连说,花椒要加强管理,提高科技含量,才能有好的收益。得益于精心的科学管理,去年,她家采摘花椒800多斤,收入5万多元。

陇南:又到一年椒红时

这是我市发展花椒产业方面重管理、向科技要效益的体现。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花椒产业开发,一年一个活动、年年突出中心,开展了“花椒产业提质增效年”和综合管理“四季行动”等活动,高位推动花椒产业开发。

成立了陇南市经济林研究院,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成一批花椒示范园区,夯实强化科研基础设施,全力打造创新平台,为花椒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陇南:又到一年椒红时

针对我市花椒品种老化、寿命短、病虫危害严重等实际问题,不断加大良种培育步伐,累计扩繁和出圃良种花椒苗木50万株,收集花椒品种60个。

采取多种形式创办龙头企业、合作社等,研制开发出了“天泽香花椒油”、鲜花椒、花椒粉等花椒新产品5类、10余个品种;研制出了精麻型、保健型、方便型三种系列花椒液等产品,有效延长了花椒产业链条。

同时,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开展花椒综合管理实用技术培训8万余人次,提升了广大椒农管理水平,增加了产业效益。

陇南:又到一年椒红时

“近年来,椒农普遍更加重视了对花椒的综合栽培管理,通过良种培育、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低产园改造、嫁接改良等措施,使花椒增产10%左右。”武都区花椒中心负责人说。

目前,在全国花椒主产区中,我市花椒一枝独秀,成为全国知名地域品牌。2017年,在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武都花椒”品牌价值被审定为20.11亿元。

拓销路,建立健全营销网络

北茂花椒协会是武都区的一家区域性花椒协会,目前已发展会员1200多人,涉及椒农近15万人,带动贫困户200多户,在花椒产业发展、脱贫、提高椒农收入上成绩凸显。

陇南:又到一年椒红时

成立北茂花椒协会,只是武都区建立健全花椒营销网络的具体举措。

为了完善市场营销体系,武都区成立了区级花椒协会:东盛花椒协会和北茂花椒协会两个区域性花椒协会,以及34个乡级花椒协会,共有会员2.1万多人,主要营销区域涉及四川、重庆、河南、山东、北京、新疆、西藏等全国20多个省市区。

工作中,我市在武都、文县主产区组建了花椒服务中心,成立了花椒营销信息服务机构,建成了吉石坝花椒交易中心,在全市建成花椒专业市场10余处。在协会组织建设方面,目前全市共建立市级协会1个,县级协会6个,乡级协会57个,村级协会68个。

为打造陇南花椒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我市全力推进花椒品牌创建工作,各县区积极开展商标注册、产品认证、原产地地理保护认证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陇南:又到一年椒红时

同时,我市多次组团参加全国各类节会,并连续多年在武都举办“花椒产销对接会及产业论坛”,提升了我市花椒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为了解决我市花椒常年在较低价位运行的困境,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利用“阿里巴巴·陇南产业带”和众多的电商平台,开办了多家土特产网址,利用线上线下两个渠道,全面拓宽全市花椒等农特产品网络销售渠道,提升了市场份额和销售价格。目前,我市花椒在全国销售份额已占到五分之一。

强服务,产业效益日益凸显

今年4月份和6月份,我市花椒分别遭受霜冻和暴雨洪涝灾害,导致大面积受灾,花椒主产区武都区海拔1600米以上的地区受灾尤为严重,花椒减产约30%。

陇南:又到一年椒红时

灾情发生后,受灾各县(区)动员广大干部深入村社农户,积极做好群众情绪稳定工作,并充分发动、指导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努力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这是我市为广大椒农服务的一个缩影。

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花椒产业开发,市县(区)两级成立了农业特色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并把花椒产业开发目标列入了政府目标考核责任书,形成了强有力的行政推动工作机制。

我市林业科技部门全面开展以乡镇干部、帮扶队员、能人大户为重点的花椒新品种、新材料、新技术示范推广服务培训,深入开展花椒综合管理“四季行动”,花椒效益逐年稳步提升。

陇南:又到一年椒红时

同时,提供政策支持,鼓励群众发展合作社,充分发挥合作社、能人大户等的带动作用,带领更多贫困群众走上致富道路。

据调查统计,在今年霜冻和暴雨洪涝灾害中,我市花椒减产约30%。但由于近年来花椒价格逐年上涨,椒农普遍更加重视了对花椒的综合栽培管理,使花椒增产10%左右。以武都区为例,抛除灾害减产因素,武都区今年花椒预计总产量达3500多万斤,按照今年新花椒价格每单斤85元至100元计算,产值预计约32亿元,与去年基本持平,总体来说是“减产不减收”。

花椒产业的发展,不仅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改善了生态环境,也有力地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据统计,2017年,全市农民人均花椒收入达1344元,宜椒区人均花椒收入达到3582元。群众收入增加了,生活质量也更高了。

陇南:又到一年椒红时

“杨家山村青山湾社通过发展花椒产业,群众收入不断增加。目前全社91户农户,已有32户群众在桥头镇上买了地、建了房,过上了好日子。”文县桥头镇党建办主任李金明说。

从以前的“锁地边”零星种植,到现在的成片规模种植,从坐着驴车赶集到现在的网络销售到全国,从默默无闻到走向全国市场的知名品牌,麻味醇正、香气浓郁的小花椒,已经在助推脱贫攻坚方面展现出特有的作用。随着花椒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它必将孕育出我市更加美好的前景和未来。

(文/记者 许成儿 图/记者 冉创昌)

陇南:又到一年椒红时
陇南:又到一年椒红时陇南:又到一年椒红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