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次的人,都懂得“不给选择”的艺术

高层次的人,都懂得“不给选择”的艺术

每过一段时间,就会诞生一些新的商业概念,那么多的创业公司,那么多的头脑风暴,都在高呼“创新!创新!”然而,大家很容易太过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实质,最后,大家会发现那些概念无论怎么炒作,商业的本质千百年来一直没什么改变。

“不给选择”的艺术,就是一种重要的模式,吴军在《见识》中告诉我们:适度的选择给我们自由,过多的选择会适得其反。

从“不给选择”这个原则衍生出的“少就是多”,是一个影响了世界的设计理念。

此时此刻,你可能正拿着最新的iPhone,坐在宜家款的沙发上,看着窗外一排如盒子般简洁利落,类似北京798艺术街区风格的房子,这些我们熟悉的设计,都来自于“少就是多”。

约束可以催生创意,很多好的创意都来自于“不给选择”。

比如乔布斯要求苹果手机只能有一个键,当时设计人员做到只有两个键时已经崩溃了,但乔布斯仍然坚持,只能有一个键。

索尼也正是因为要求必须把收音机做到一个锯好的小木头块的大小,才有了walkman这个产品。

把“不给选择”的艺术用在个人身上,就是对自己的描述一定要简洁再简洁,只保留最重要的差异点,其他都删除,减少别人对你的认知成本。

比如张嘉佳是“微博上最会写故事的人”,罗振宇要“做中国最好的知识服务商”。奥巴马两次精选总统的口号都只有一个干净利落单词:2008年是“change”——人民需要改变。2012年是“forward”——咱们继续前进吧!

曾国藩有句名言:既往不恋,未来不迎,当下不杂。

真正了不起的生活,是专注,是保有品位的精致至简。2018的下半场,让我们做做减法,该刷新的刷新,该删除的删除,该重启的重启。


分享到:


相關文章: